中日甲午战争人物志 751551138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109197 类别: 图书 传记 人物合集
本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相关历史图片详细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双方从决策层到参战的主要指挥官(共70余人)在战争的作用及其他的各方面的情况。
编辑推荐
1894年的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如果你想了解中日双方决策及参战将领的各方面的情况,请看《中日甲午战争人物志》,还原一个真实的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人物志》首次详细介绍了中日双方与战争有关的人物70余位。
作者简介
徐平,1956年生于北京,河北大学经济系毕业。解放军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大校军衔。长期从事军事历史研究,著有《中外军服大观》、《世界各国军衔图鉴》、《二战中的经济战》、《中国百年军服》、《新中国首次军衔制实录》、《二战参战国军衔服饰》、《历史上的两栖战》、《蒋介石的文臣武将》、《军服史话》等专著20余本,发表论文200余篇。
目录
上卷 清国篇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慈禧太后那拉氏 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 督办军务、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 帮办军务、海军大臣庆亲王奕劻 会办军务、军机大臣李鸿藻 会办军务、军机大臣翁同龢 会办军务、步军统领荣禄 出使大臣李经芳 奉军统领、高州镇总兵左宝贵 毅军统领、太原镇总兵马玉昆 盛军统领、宁夏镇总兵卫汝贵 盛字练军总统、镶白旗汉军副都统丰升阿 榆防正定练军统领、直隶提督叶志超 芦台淮练诸军统领、太原镇总兵聂士成 毅军总统、四川提督宋庆 奉军统领、总兵聂桂林 嵩武军统领、登州镇总兵章高元 铭军统领、河北镇总兵刘盛休 盛京将军、镶蓝旗汉军都统裕禄 吉林将军、正白旗汉军都统长顺 黑龙江将军、镶黄旗汉军都统依克唐阿 拱卫军统领、正定镇总兵徐邦道 桂字军统领、临元稹总兵姜桂题 两江总督兼署江宁将军刘坤一 湖南巡抚、帮办东征军务吴大澂 武威军统领、新疆布政使魏光焘 山东巡抚兼提督李秉衡 巩字军统领、道员戴宗骞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镇远”舰管带、左翼总兵林泰曾 “定远”舰管带、右翼总兵刘步蟾 “致远”舰管带、中军中营副将邓世昌 “济远”舰管带、中军左营副将方伯谦 “靖远”舰管带、中军右营副将叶祖珪 “经远”舰管带、左翼左营副将林永升 “来远”舰管带、右翼左营副将邱宝仁 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 帮办台湾军务、南澳镇总兵刘永福 下卷 日本篇 明治天皇睦仁 内阁总理伊藤博文 征清大总督、陆军大将小松宫彰仁亲王 参谋总长、陆军大将有栖川宫炽仁亲王 参谋次长、陆军中将川上操六 军令部长、海军中将桦山资纪 外务大臣陆奥宗光 陆军大臣(第二军司令官)、陆军大将大山岩 陆军次官、陆军中将儿玉源太郎 海军大臣、海军大将西乡从道 第一军司令官、陆军大将山县有朋 第一师团长、陆军中将山地元治 第二师团长、陆军中将佐久间左马太 第三师团长、陆军中将桂太郎 第五师团长(第一军司令官)、陆军中将野金道贯 第五师团长、陆军中将奥保巩 第六师团长、陆军中将黑木为桢 近卫师团长、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就亲王 第一军参谋长、陆军少将小川又次 步兵第一旅团长、陆军少将乃木希典 步兵第二旅团长、陆军少将西宽二郎 步兵第三旅团长、陆军少将山口素臣 步兵第四旅团长、陆军少将伏见宫贞爱亲王 步兵第五旅团长、陆军少将大迫尚敏 步兵第六旅团长、陆军少将大岛久直 步兵第九旅团长、陆军少将大岛义昌 步兵第十旅团长、陆军少将立见尚文 步兵第十一旅团长、陆军少将大寺安纯 混成第十二旅团长、陆军少将长谷川好道 近卫第一旅团长、陆军少将川村景明 近卫第二旅团长、陆军少将山根信成 联合舰队司令官、海军中将伊东佑亨 第一游击队司令官、海军少将坪井航三 南方派遣舰队司令官、海军少将东乡平八郎 南进军司令官、陆军中将高岛鞆之助 附录 甲午战争清军(陆军)参战将领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师团基本情况表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海军各舰指挥官(管带) 黄海海战日本联合舰队常备舰队各舰指挥官 清代文武官员品级对照 晚清民国军阶(军衔)等级称谓对照表 新旧日军军衔等级称谓表 北洋海军官弁岁支俸银表(两)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军官、士官薪金表 甲午战争清军殉国将领 甲午战争清军将领受处罚情况 甲午战争日本文武要员授爵授勋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甲午战争,是1894—1895年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这场战争开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8月1日中日双方相互宣战,第二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战争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也称“明治二十七年战役”,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签订后,日本又进行了侵占澎湖、台湾的战争,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乙未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也被称作“乙未战争”。由于乙未台湾之战的起因是甲午战争,因此也被看做是甲午战争的延续和甲午战争的一部分。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但遗憾的是,很多国人对甲午战争的了解非常有限,基本还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部老电影《甲午风云》的水平上(幸亏有这样一部电影)。对于甲午战争人物更是知之甚少:一是只知道邓世昌、丁汝昌、方伯谦少数几个海军将领,而对众多参战陆军将领不甚了解;二是对日方人物几乎一概不知。这种局限,难免对甲午战争产生片面甚至偏颇的认识。 为使广大读者对甲午战争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我们编写了这本《中日甲午战争人物志》,作为对甲午战争“双甲子”的纪念。 本书介绍与战争相关的双方重要人物70余人,大致分为三类: 一、双方的最高领导人——帝后级人物,即中国清朝的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日本的明治天皇。 二、战争期间的重要大臣(文官),如中国清朝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各军机大臣,日本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 三、与战争有关的陆海军重要将领,这部分人数最多,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清军一般为总兵以上的统兵将领,少数副将亦为名气较大者,如北洋海军副将邓世昌、林永升等;个别总督、巡抚虽系文官,但因统兵出征,也视为将领。日军则为少将旅团长或相当职务以上的高级将领,包括参与策划和指挥战争的参谋总长、参谋次长、海军军令部长及陆海军大臣。 另外,为增加本书的信息量和可读性,还编制了十余个相关表格附后,作为对正文的补充,其中一些在国内出版物中首次出现。 由于资料的局限和编写时间的仓促,书中还有不少遗憾之处,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弥补。对于本书中的错、漏,也请广大读者和专家不吝指正。 作者 2014年(甲午年)8月
文摘
版权页: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字禹廷,安徽庐江县人。原籍安徽凤阳县。晚清淮军将领,曾任天津镇总兵、北洋海军提督。甲午战争中兵败自杀。 1836年丁汝昌出生于安徽庐江北乡石嘴头村,原籍安徽凤阳县,祖先在明初投军入了卫所,后人成了卫籍,落户在庐江县北乡石嘴头地方,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后来该地改名为丁家坎村。咸丰末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14岁时,父母在荒旱中双双饿病而死。1853年,走投无路的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驻安庆。 1861年随程学启叛反,编入湘军,为哨官,授千总。1862年被拨入淮军刘铭传所部,不久升营官,领马队。后在作战中先后担任了马队的参将、副将。1868年,因对捻军作战有功,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丁汝昌戎装(陆军)像 1874年,朝廷“裁兵节饷”,丁汝昌被置于“闲散”之列,便致书抗议。刘铭传拟“命将召至而戮之”,丁汝昌逃到巢县汪郎中村,隐居赋闲,僻居乡间数年。 1875年李鸿章负责组建海军,丁汝昌前往投靠。李鸿章考虑丁汝昌与刘铭传有隙,不宜再回淮军,决定让他参与海军组建事宜。1880年,丁汝昌率林泰曾、邓世昌等官兵赴英国接收“超勇”、“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2年,朝鲜爆发壬午兵变,丁汝昌率北洋水师舰船开赴朝鲜,擒获朝鲜大院君李昰应,使日本干涉朝鲜计划落空,防止了事态进一步恶化,获奏赏。1883年,授天津镇总兵,赏黄袍马褂。 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任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李鸿章知道丁汝昌“只识弓马”,不懂海战,此任命乃因为丁汝昌是李鸿章同乡且政治上比较可靠。北洋海军是清政府的主要新式海军,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一手控制。丁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丁汝昌严重依赖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李氏家军。1891年,率舰队访问日本。鉴于日本海军的发展,回国后曾陈请清政府再购新舰,增强北洋海军实力,以防外患,未被采纳。
ISBN7515511389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徐平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