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素论中西文化》主要内容简介:不否认最近十年,中国图书在书籍装帧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我担心的是,这种华丽背后,有着对高码洋的刻意追求。各出版社都在努力做大,拼的是码洋而非利润。整个是粗放式经营,跟我们的工业一样,拼原材料,看GDP,这样做隐患无穷。图书品种增加了,总印数却反而减少了。在我看来,若总阅读量不能提高——即全国人民的有效读书时间不变,那么,减少2/3的图书品种,一点都没有问题。当然,这只是比喻,不是鼓励新闻出版署管制书号。因为,那样卡下来的,说不定正是民众最需要的读物。你怎么能保证不是劣币驱逐良币呢?所以,减少出书品种,这话我不能说。
编辑推荐
《罗素论中西文化》:一个世纪智者眼中的中国复兴之路。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20世纪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之一。一生中完成了40余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宗教等诸多方面。其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宗教与科学》、《自由之路》等。 罗素曾经来华讲学将近一年,对当时的中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本书中,他对中西文化鞭辟入里的分析,以及对中国社会长远而准确的警示,激起了历代中国人的反思。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篇 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幸福观念
第二篇 西方文明
第三篇 中国的种种问题
第四篇 中国与西方各国
第五篇 现代中国
第六篇 中西文明的对比
第七篇 中国人的性格
跋
序言
今天大家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书怎么反而越出越厚?以往老一代学者写的“小而可贵”的书,今天为什么再也见不到了?
这个题目,也可转换成“图书该如何减肥”。现在的图书,越印越漂亮,完全“与国际接轨”了。可每当有国外或港台学者慨叹中国出版业进步神速,书出得比他们的还精美、还好看时,我都心里有点打鼓。
不否认最近十年,中国图书在书籍装帧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我担心的是,这种华丽背后,有着对高码洋的刻意追求。各出版社都在努力做大,拼的是码洋而非利润。整个是粗放式经营,跟我们的工业一样,拼原材料,看GDP,这样做隐患无穷。图书品种增加了,总印数却反而减少了。在我看来,若总阅读量不能提高——即全国人民的有效读书时间不变,那么,减少2/3的图书品种,一点都没有问题。当然,这只是比喻,不是鼓励新闻出版署管制书号。因为,那样卡下来的,说不定正是民众最需要的读物。你怎么能保证不是劣币驱逐良币呢?所以,减少出书品种,这话我不能说。
我能说的,是跟这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减肥”。在我看来,图书的过分臃肿,已成为中国出版业一大通病。现在如果评奖,评委一般倾向于“厚重”的——既然你我都没时间细读,那就只能看“分量”了。十万字的,肯定不如百万字的,人家书写那么厚,肯定下了大工夫。以致养成这么一种风气,似乎没有四五十万字,作为学术著作,根本拿不出手。
文摘
第一篇 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幸福观念
大家都知道威尔士写的《时间机器》。在该书中,机器的主人在时间上能作过去和未来的旅行,能洞察自己的过去与未来的景象。但人们却总是意识不到,在今天不通过周游世界,也能获得威尔士设想的许多好处。一个欧洲人,如果他到过纽约和芝加哥,他就等于看到了未来,因为假如欧洲能够平安地度过这段经济危机,它将要走向的未来大概就是现在纽约和芝加哥的样子。另一方面,如果这个欧洲人来到亚洲,他看见的就是欧洲的过去。我听说,在印度能看见中世纪的情形;在中国能看见18世纪的情形。如果乔治·华盛顿能够返回到今天的地球上来,看见自己创建的国家,将会极度地困惑不解,但对英国,他的惊讶也许会小一些,对法国将更小些;除非他去中国,否则就找不到真正回家的感觉。当他的亡魂在中国游荡时,他会第一次看见仍旧信仰并追求“生命、自由加幸福”的人们,看见如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人们一样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这些事情的人们。
西方文明包括南美洲文明、除俄国以外的欧洲文明以及英国的自治领土的文明。在西方文明中美国居于领先地位,一切使西方区别于东方的特征在美国最为显著,最为进步。我们习惯于把进步看做是公认的东西:总要毫不迟疑地假定过去一百年间发生的变化肯定是趋向于变好,而且日后的变化也会确定无疑地趋向于更好。在欧洲大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它所造成的后果给这种自负的信念以沉重打击,人们回过头去把1914年以前看做是黄金时代,而且认为大概在几个世纪以内也不会回到那一时代。在英国,对于这种乐观主义的冲击要小一些,在美国那就更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把进步看做公认的概念的人来说,访问中国之类的国家,也许是特别有益的,因为这个国家仍然停留在我们一百五十年前的那种情形中,因此看了这个国家我们就会扪心自问,把他们的情形同我们现在的情形加以比较,我们是否有了什么真正的进步?
ISBN | 7200077712,978720007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
作者 | 罗素(Russell.B.)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