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人文精选:思想录 (平装) 9787544708296,75447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译林人文精选:思想录》内容包括:关于精神和文风的思考、人没有上帝是可悲的、论打赌的必要性、信仰的手段、正义和作用的原因、哲学家、道德和教理、基督教的基础、永恒、象征、预言、耶稣基督的证明、奇迹、论争片段。
编辑推荐
《译林人文精选:思想录》:著名学者钱培鑫翻译,尚杰导读
媒体推荐
帕斯卡尔最为伟大,无论昨日,还是今日。 ——[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 在这些不朽的争论者之中,只有帕斯卡尔留存到现在,因为只有他是一个天才,只有他还屹立在世纪的废墟之上。 ——[法]伏尔泰 帕斯卡尔是一位注定要被人们一代一代研究的作家,改变的并不是他,而是我们。并不是我们的知识增加了,而是我们的世界和对他的态度变化了。 ——[美]T.S.艾略特 如果整个法国文学只能让我选择一部书留下,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思想录》,它是一个崇高的纯粹法国天才的标本。 ——[法]维克多·吉罗 帕斯卡尔之于法兰西,犹如柏拉图之于希腊,但丁之于意大利,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 ——[法]谢瓦里埃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 译者:钱培鑫 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法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数理学家,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领域都取得了的成就。《思想录》足其思想理论的集中表现,作者继承和发展了理性主义传统,对人的本性、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宗教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一部博大精深、充满睿智的哲理散文经典,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钱培鑫,(1955-)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翻法文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曾执教于复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法语教学、语言文学研究和同声翻译工作,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报告”(法文版)的编译者和定稿人之一。
目录
《思想录》与思想的消遣 第一章 关于精神和文风的思考 第二章 人没有上帝是可悲的 第三章 论打赌的必要性 第四章 信仰的手段 第五章 正义和作用的原因 第六章 哲学家 第七章 道德和教理 第八章 基督教的基础 第九章 永恒 第十章 象征 第十一章 预言 第十二章 耶稣基督的证明 第十三章 奇迹 第十四章 论争片段 译后记
后记
稍有科学常识的读者都知道,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是法国十七世纪著名科学家,少年天才,在物理、数学领域颇有建树,他的名字成为大气压强单位,计算机pascal语言是对这位世界上首台计算器发明者的纪念,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自然科学数据库取名pascal。然而,眼前这本以“为基督教辩护”为宗旨的《思想录》居然也出自他的笔下,科学与神学、理性与直觉、物质与精神奇迹般地相遇,实在有些出人意外、令人费解。因此在介绍作品之前,有必要交待一下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这位“可怕的天才”(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语)于1623年出生在法国中部小城克莱蒙费朗,家境殷实,可惜三岁母亲就去世了,姐弟三人由父亲抚养。帕斯卡尔的父亲知识渊博,爱好科学,不让孩子们上当时日趋迂腐的学校,而是亲自过问他们的学业。1631年,为了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父亲决定移居巴黎。
文摘
这便是我们的真实状态;它使得我们既不可能确凿有知,也不可能绝对无知。我们航行在辽阔无边的区域里,永远没有把握地漂流着,从一头被推到另一头。我们想抓住某一点让自己稳定下来,可是它却晃荡着离我们而去;如果我们追上去,它就会挣脱我们的掌握,从我们身边溜走,永远地逃遁了。没有任何东西为我们驻足。这就是我们的自然状态,然而又是最违反我们天性的;我们渴望找到一块踏实的地基,找到一个永久的最后据点,希望在上面建立起一座通向无限的高塔;但是我们的基础整个儿坍塌了,大地裂为深渊。 因此,我们就别去追求什么可靠性和稳定性了吧。我们的理性总是被表象的变化无常所欺骗;没有任何东西能把有限固定在两种无限之间,它们既囚禁有限,又躲避有限。 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安于大自然安排给自己的那种状态的。既然我们命中注定的这种中间状态总是远离两个极端,那么人类多了解一点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假如他有知识,他会升高一点。但他距离终极还不总是无限遥远吗?哪怕再多活十年,我们的生命不也是同样无限地远离永恒吗? 从这些无限的观点来看,一切有限都是等值的;我看不出把自己的想象建立在这个而非那个有限之上的理由。光拿我们自身和有限作比较,就足以使我们痛苦了。 如果人首先研究自己,他就会发现自己多么难以走得更远。局部怎么能认识整体呢?可是,也许他希望至少能认识那些与他有着比例关系的部分吧。但是世界的各个部分都是这样彼此关联和彼此联系的,所以我确信,少了这一部分或者整体,便不可能认识那一部分。 例如,人与他所认识的一切都是有关连的。他需要有一个地方可以容身,有时间活下去,有运动可以生活,有元素构成他自身,有热量和食物滋养他,有空气呼吸;他看得见光明,感觉得到物体;总之,万物都与他相关联。因而,要想认识人,就必须知道他为何需要有空气才能生存;而要认识空气,又须知道它与人的生命的这种关系是从何而来的,等等。火焰没有空气就不能存在;因此,欲认识前者就必须认识后者。 既然一切事物都互为因果,既支援又受援,既间接又直接,而且一切事物都是由一条自然的无形纽带联在一起,它把相距最遥远的东西和差异最大的东西都联系在一起;所以我认为不可能只认识部分而不认识全体,同样也不可能只认识全体而不具体地认识各个部分。 事物永恒之本身或在上帝那儿的永恒,一定也会使我们短促的生命惊讶不已。大自然之固定而持久的不变性,比起我们身上所发生的不断变化来,也一定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最终使得我们无法认识事物的,就在于事物是单一的,而我们却是由两种相反的、种类不同的本性构成,即由灵魂与身体所构成的。因为我们身上的推理部分不可能是精神之外的什么东西;而假如我们声称我们只是肉体而已,那就越发排斥我们对事物的知识,因为再没有比说物质能够认识自身更不可思议的了;我们无法知道物质如何了解自身。 因此,如果我们单纯(是)物质性的,那我们什么都了解不了;如果我们是由精神与物质构成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够完整地认识简单构成的事物,无论那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事物。 由此可见,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混淆了事物的概念,他们从精神的角度谈论肉体,又从肉体的角度谈论精神。因为他们大胆地说,肉体倾向于堕落,它们追求自己的中心,躲避自己的毁灭,它们害怕空虚,并且它们也具有取向、同感与反感等只属于精神的东西。而在谈到精神的时候,他们又认为精神存在于某个地方,把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也归之于精神,而这些却都是纯属肉体的东西。 我们不但不接受这些纯粹事物的概念,反而按照我们自己的品质给它们染上颜色;并且以我们复合的自身给我们思索的所有简单事物打上烙印。
ISBN9787544708296,754470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作者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