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辞接受论》主要内容简介:2005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经过复旦浓浓的学术气氛熏陶的《新世纪修辞学书系》,终于从今年起陆续交付山东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在海内外友人的大力支持下,数年来我为这套丛书的奔走,现在即将结出果实,不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编辑推荐
《修辞接受论》:新世纪修辞学书系 作者简介
赵毅,河南商城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上海大学《秘书》杂志副主编,副编审。编辑工作之余主要从事汉语修辞学、言语交际学研究。曾参与撰写《言语交际学》、《中国修辞史》等著作数部,发表修辞学、言语交际学、秘书学、编辑学等领域专业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修辞接受的定义和性质
第一节 修辞接受的定义
一、修辞接受限于对话语的接受
二、修辞接受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三、修辞接受包括正误两方面的接受
第二节 修辞接受的性质
一、修辞接受的广泛性
二、修辞接受的选择性
三、修辞接受的相对性
第二章 修辞接受研究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现代汉语修辞学两个主要的理论来源
一、西方古典修辞学的风格论
二、现代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第二节 中西修辞接受研究的传统回顾
一、西方修辞学史上的接受研究
二、中国修辞思想史上的接受研究
第三章 修辞接受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学科内部的意义
一、修辞接受与修辞效果
二、接受研究与修辞学的发展
三、接受研究与表达研究
四、接受研究与学科划界问题
第二节 学科外部的意义
一、当代哲学与修辞接受
二、文学批评与修辞接受
三、传播学与修辞接受
四、人工智能与修辞接受
第四章 修辞接受活动中的诸要素
第一节 语境
一、语境及其构成
二、语境在修辞接受中的作用
第二节 话语
一、话语的定义
二、话语的意义
第三节 接受主体
一、接受主体的概念
二、接受主体的能力
三、接受主体的心理
第五章 修辞接受过程初探
第一节 话语的感知与理解
一、“图式理论”与话语感知
二、“解释学循环”与话语理解
三、“接受焦点”初探
第二节 话语语用意义的推导
一、“会话含义理论”模式
二、“关联理论”模式
第三节 话语的评价
一、“角色期望”与话语评价
二、“语域预测”与话语评价
第四节 积极修辞接受过程初探
一、侧重形式辞格的接受
二、侧重内容辞格的接受
第六章 修辞接受失误初探
第一节 误解概说
一、误解的界定
二、误解的特点
第二节 误解的类型
一、误解的对象类型
二、误解的阶段类型
三、误解的结果类型
第三节 误解的根源
一、语境根源
二、话语根源
三、心理根源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2005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经过复旦浓浓的学术气氛熏陶的《新世纪修辞学书系》,终于从今年起陆续交付山东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在海内外友人的大力支持下,数年来我为这套丛书的奔走,现在即将结出果实,不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复旦大学被誉为我国现代修辞学的摇篮,恐非偶然,一代又一代修辞学研究者的修辞学成果可以作为佐证。被公认为我国现代修辞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先师陈望道先生,1920年到复旦大学任教后,即开始从事修辞学研究:开设修辞学课程,陆续发表修辞学论著.他正式以修辞学命名的一批论文(如《修辞学在中国之使命》等)虽发表在1924年,但早在1921年,他的《文章底美质》《作文法讲义》等与修辞学关系很密切的论著业已发表。1932年,他历经10多年研究结晶的《修辞学发凡》问世后,被公认为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作。三四十年代,复旦的赵景深、郑业建、郭绍虞先生的修辞学专著和论文,曾引起全国学界注目。 后记
眼前的这本小书,其实是整整十年前的旧作。虽然当年曾用它换得复旦大学的一纸博士文凭,但这次真要出版了,还是决心大动干戈地修改一番。然而,一旦动手改起来,其吃力程度不亚于当初的新写。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基础太差,二是撂荒太久,三是学力不逮。
因为改这样一部旧作,倒是勾起许多陈年往事的回忆。这部旧作虽则成稿于十年以前,其中的一些片断却要更早,甚至要回溯到十五年以前。那时,我在山东师范大学从谭德姿老师读修辞学的硕士研究生.正是在谭老师的门下,我才开始对修辞学有了一些系统的认识。谭老师是比较典型的北方女性,为人热心快肠、直言不讳,对自己的学生更是有一种“固执”的偏爱,从不吝惜对学生每一点进步的褒奖。在谭老师的鼓励下,那几年真正读了一些书,思考了一些问题,到做硕士论文的时候,居然选了“误解研究”这么一个冷僻的题目。后来做出来的东西,大部分还保留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里。 文摘
本书是专门研究修辞接受的,所以采取的是以上C模式的视角,即本书把言语交际中的听读者,或称接受者视为交际主体,也就是下面将要详细阐述的修辞接受主体。与此相应,本书把言语交际中的说写者,或称表达者,视为交际对象,归人接受主体应当适应的“语境”的范畴。关于这一点,在本章第一节“语境”中已经作过详细阐述。
在本书第三章中我们谈到,在信息时代,芸芸众生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听读者”,他们作为表达者的机会比作为接受者的机会要少得多。那么,普通人在充当修辞接受主体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有着怎样的心理特点呢?这些是我们分析修辞接受主体的重点。
二、接受主体的能力
作为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主体之一,修辞接受主体的能力体现在许多方面和层次上。譬如说,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交际主体不能有使用语言方面的生理缺陷。从事口头交际时,必须能说能听,不是聋哑人;从事书面交际时,必须能写能认,不能有文字书写或认读方面的残障。这些能力是一个人从事言语交际的最起码条件,没有这些能力当然也就谈不上相应的言语交际了。但是,这些并不是修辞学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不作为本书讨论的重点。
ISBN | 7532925420 |
---|---|
出版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赵毅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