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口语》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学习、训练口语的实际出发,较为包括口语概说、普通话语音训练、教师教学用语、教育实践,引用丰富、生动的口语实例,形成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训练体系,《教师口语》是师范院校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备教材,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专科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教师继续教育使用。
编辑推荐
《教师口语》:21世纪教师教育课程规划教材 作者简介
苏晓青,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LACL)会员、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 目录
第一编 口语概述
第一章 口语特质
第一节 口语的语体特征
第二节 口语的智力品质
第三节 口语的主要障碍
第二章 口语表征
第一节 口语句式
第二节 口语韵律
第三节 口语风格
第二编 普通话语音及训练
第三章 普通话语音
第一节 声母学习
第二节 韵母学习
第三节 声调学习
第四节 语流音变学习
第四章 普通话语音训练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发声训练法
第二节 区别训练法
第三节 会话训练法
第五章 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的性质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的等级标准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的试卷构成
第四节 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的评分标准
第五节 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的训练要求
第六节 计算机辅助测试
第三编 教师的教学用语及训练
第六章 教学用语的特质
第一节 教学用语的特定环境
第二节 教学用语的特殊语域
第七章 不同学科教学用语的特点
第一节 文科教学用语特点
第二节 理科教学用语特点
第三节 技能类学科教学用语特点
第八章 语义表达
第一节 语义表达的准确性
第二节 语义表达的逻辑性
第三节 语义表达的生动性
第四节 语义表达的引导性
第九章 语流控纵
第一节 教学语言的停顿
第二节 教学语言的重音
第三节 教学语言的语调
第四节 教学语言的速度
第五节 教学语言的节奏
第十章 言语情态
第一节 教学用语的情感投射
第二节 言语机智及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十一章 话语设计
第一节 教学用语的句式选择
第二节 导语设计
第三节 结束语设计
第四节 讲授语设计
第五节 提问语设计
第四编 教师的工作用语及训练
第十二章 教育用语
第一节 教育用语的说理性
第二节 教育用语的启迪性
第三节 教育用语的情感性
第四节 教育用语的赏识性
第十三章 演讲
第一节 演讲的本质
第二节 演讲的口语表达
第三节 消除演讲时的紧张心理
第四节 演讲稿写作
第十四章 论辩
第一节 论辩的特征
第二节 论辩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论辩的语言技巧
第四节 诡辩的识别
第五编 教师的社交用语及训练
第十五章 日常生活用语
第一节 日常口语的使用原则
第二节 日常生活用语的主要类型和形式
第十六章 教师态势语
第一节 默语
第二节 体态语
第三节 赏识的聆听
第十七章 教师口语准则及口语禁忌
第一节 教师谈话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语言禁忌
参考文献 序言
由苏晓青教授主编、多所高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一定语言学素养的教9币联合编写的这本《教师口语》一书,与同类教材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在构建教师口语基本理论框架的同时,特别注重强化口语的实践性。“教师口语”在国内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十多年来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这门课程的教学能否取得成功,最终不是看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了关于口语的理论知识,而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口语运用的基本规律和口语运用的主要技能。口语规律和口语技能必须靠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才能取得。为此,本书一方面从口语的特质和表征、普通话语音、教学用语、工作用语、社交用语等几个主要部分,科学地阐述其主要理论知识,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本书一方面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既较多地引用了教师口语实例,让学生从具体的口语表达中体会、感悟口语的实际运用,另一方面又随时对学生训练口语做出提示或提出要求,此外还在各章的末尾设置了思考与练习,旨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其二,可以明显地看出,本书是把“教学用语”作为教师口语的重点来编写的,这是非常必要的。诚然,教学用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最主要的手段——富于知识信息并具有极强表现力的教学用语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另外,教师的教学用语对学生能否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能否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都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本书对教学用语的特质和不同学科教学用语的特点作了较为详尽、科学的论述,尤其是从语义表达、语流控纵、言语情态和话语设计等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教学用语的基本要求,并以具体的教学用语实例加以论证。我相信,使用这本教材的老师一定会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把教学用语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安排的。 文摘
插图:
康德曾说过:“一切语言都是思想的标记,反之,思想标记的最优越的方式,就是运用语言这种最广泛的工具来了解自己和别人。”口语表达过程是一个说话人快速理解、判断对方话语话题、快速思维以确定内容、组织语言、及时反馈的过程,而这一系列动作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阅历、学识、思维机制等智力方面的底蕴与能力,所以说,口语具有很强的智力品质。
一、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主要指思维的准确与快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说话人应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形成思维成果,同时又要立即把已经形成的思维成果迅速转化为口语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完成较为严密的语言组织工作,又要用有声语言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下面是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一个辩论片断:
剑桥二辩:……请问对方刚才说了英国民众在“二次大战”中发扬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国当时所处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是世界上领先的,而且据最近的资料表明,“二战”中英国人民的温饱程度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营养价值在当时食物平均分配制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过这个例子来否认它是在温饱程度上讲道德的。
复旦三辩:《丘吉尔传》告诉我们,那时好多穷人是怎么去填饱自己肚子的呢?是去排队买鸟食,还买不到啊!
面对对方提出的十分尖锐的问题,复旦三辩立即予以回击,既具针对性,又具战斗力。最值得称道的是,话语虽不多,却是最具权威的见证,加上句式和语气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就动摇了对方的观点,为自己赢得了很大的主动。
ISBN | 9787307077324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苏晓青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