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后期哲学思想研究 [平装] 978721606209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阿尔都塞后期哲学思想研究》内容简介:20世纪60年代,正当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如日中天之时,阿尔都塞却喊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惊人之语。他明确指出,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人本学的马克思主义违背了马克思的本意,是对马克思主义公然的歪曲和篡改。在1965年出版的《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两本著作中,阿尔都塞异常鲜明地高举起保卫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以其一系列令人炫目的全新解读,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马克思形象,进而成为法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保卫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理论重镇。在1966年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以“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为名对阿尔都塞作了介绍后,他作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公认(也许是误认),当时法国学术界甚至把他与列维一斯特劳斯、雅克·拉康、罗兰·巴特、米歇尔·福科四人一起被列为结构主义的“五巨头”。
编辑推荐
《阿尔都塞后期哲学思想研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库。
作者简介
凌新,男,1968年10月生,湖北汉川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师从陈祖华教授。现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在《光明日报》、《湖北日报》、《江汉论坛》、《湖北社会科学》、《统计与决策》、《学海》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言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意义的追问 三、研究的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 第一章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主义解读 第一节 理论上反人道主义:阿尔都塞的出场与干预 一、苏共“二十大”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兴起 二、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 三、一个必须要解决的理论难题:《1844年手稿》 第二节 科学主义的认识论图式 一、“认识论断裂”与青年马克思著作的理论位置 二、“总问题”及其特征 三、“征候阅读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实践的理论 一、理论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理论实践的过程 三、“多元决定论” 第二章 阿尔都塞的哲学转向及其意义 第一节 阿尔都塞的自我批评 一、阿尔都塞对前期理论中的理论主义错误的自我指认 二、对“认识论断裂”的再认识 三、对科学与意识形态对立观的自我批评 四、关于理论与阶级斗争相脱离问题的检讨 第二节 哲学倾向的转变及其理论效应 一、哲学倾向及其转变 二、哲学转向的理论效应 第三章 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认识 第一节 列宁与哲学实践 一、“哲学家”列宁 二、“哲学实践”概念的提出 三、哲学实践何以可能 第二节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一、哲学依赖于科学 二、哲学对科学的盘剥利用 三、科学家的自发哲学 第三节 “哲学基本上是政治的” 一、“实践”对哲学的侵人 二、哲学是理论领域的阶级斗争 第四节 马克思在哲学领域中的革命性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不是作为“哲学”来生产的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与理论革命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领导权 第四章 作为多元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第一节 多元决定论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 一、拿什么来反对结构主义 二、“形势”与“多元决定” 三、“在最后的层次上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特殊性 一、对“颠倒观”的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异质于黑格尔辩证法之特殊性 第三节 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 一、 马克思在什么方面欠了黑格尔的债 二、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第一节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一、再生产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普通意识形态理论 一、阿尔都塞在何种意义上使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二、对意识形态一般的界定 第三节 “主体”与“属民” 一、重新引入“人”和“主体”的概念 二、意识形态的“召唤”与“臣属” 结语:“他让我们惊奇,他教我们沉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20世纪60年代,正当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如日中天之时,阿尔都塞却喊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惊人之语。他明确指出,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人本学的马克思主义违背了马克思的本意,是对马克思主义公然的歪曲和篡改。在1965年出版的《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两本著作中,阿尔都塞异常鲜明地高举起保卫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以其一系列令人炫目的全新解读,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马克思形象,进而成为法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保卫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理论重镇。在1966年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以“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为名对阿尔都塞作了介绍后,他作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公认(也许是误认),当时法国学术界甚至把他与列维一斯特劳斯、雅克·拉康、罗兰·巴特、米歇尔·福科四人一起被列为结构主义的“五巨头”。 尽管阿尔都塞本人一再严正声明,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但人们就根本不顾他的反对,径直把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的帽子戴在他的头上。然而,我们认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这顶帽子似乎太窄一点了,无论如何是装不下阿尔都塞的全部理论的,尤其是这种思维定式遮蔽了阿尔都塞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个重要理论事件,即阿尔都塞哲学倾向的转变问题。由于这一遮蔽,使得人们很难从整体上客观地评价阿尔都塞的思想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事实上,阿尔都塞后期思想的巨大变革和影响都与他的这次哲学转向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这一哲学转向,使得阿尔都塞彻底地放弃了前期思想中的理论主义倾向,而遵循正确立场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哲学倾向。
后记
本文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虽然还是不能让人满意,但它总算是自己几年来对阿尔都塞思想进行苦苦思索的一个文字见证。阿尔都塞的思想非常庞杂,充满了矛盾和争议,要对其作出清楚的认识,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本文能够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陈祖华教授,先生为本论文的写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到提纲的确定,再到论文具体写作中的遣词造句、格式编排等每一个环节,先生都是事无巨细,严格要求,严格把关。 先生始终强调搞学术研究一定要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因此他总是不断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记得刚开始思考论文时,曾按照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图式来架构论文体系,但随着写作的推进,发现用这种思维定式根本就无法把握阿尔都塞思想的全貌,许多观点都前后矛盾。于是我把这些困惑告诉先生,先生鼓励我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任何观点,都不要简单地囿于现成的结论,只要是忠于原著,是自己独立思考出来的,就不要怕自己的研究结论与别人的不一致。先生的话语一直激励着我完成对阿尔都塞后期哲学思想的研究论文。先生对我的教诲将会使我终生收益,先生对我的关怀我也将终生难忘。 同时,我还要感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陶德麟教授、朱传綮教授、雍涛教授、汪信砚教授、何萍教授、赵凯荣教授、萧诗美教授、陈立新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的王雨辰教授,他们在论文的开题报告时,对我的论文提纲和写作思路提出了许多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开拓了我的思路,增强了我的信心,使我受益匪浅。 我在攻读博士期间,还得到了湖北省社科联的张武研究员、湖北省社科院的曾成贵研究员、刘玉堂研究员、金德万研究员、李步楼研究员、李乐刚研究员、严明清研究员、陈金清研究员、刘龙伏研究员、梅珍生研究员、陈小京副研究员、李广平副研究员等人在工作和学业上的无私帮助和指点。在此,我一并表示由衷地感谢。
文摘
第一部分:导论。在导论中首先提出本论文研究主题的缘起:在阿尔都塞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但却为人们所忽视的理论事件,即阿尔都塞哲学倾向的转变问题。由于这一哲学转向,我们可以把阿尔都塞的思想划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前期理论中包含着合理的成分),这种划分不同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划分。后者的划分属于理性主义(真理与谬误相对立)的理论范式,其结果是两个截然分开的阶段,青年马克思属于意识形态阶段,成熟马克思属于科学阶段,青年马克思的著作毫无可取之处。显然,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阿尔都塞在批判他前期思想的理论主义倾向的基础上,沿着正确方向逐渐调整着哲学的倾向,并最终找到一条科学探索哲学奥秘的可能路径。此外,在这一部分,本文还对国外和国内的阿尔都塞研究状况作了大概的梳理,并从中发现人们往往忽视了阿尔都塞的哲学转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理论效应和意义,从而不能从整体上客观地把握和评价阿尔都塞的思想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二部分:正文部分。这一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结合阿尔都塞出场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干预的目的,来分析阿尔都塞的科学主义的哲学观。由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是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因而,阿尔都塞采取了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论图式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他通过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同时又把意识形态当作是与真理相对立的谬误的方式,把青年马克思划入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阶段来取消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合法性。这种科学主义的认识论由一系列概念和范畴组成,包括“认识论断裂”、“总问题”、“科学(=真理)与意识形态(:谬误)的对立”、“理论实践”、“征候阅读”、“生产”等。在这一时期,阿尔都塞的理论中也包含着一些合理成分,最重要的就是作为“多元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它受到理论实践概念的影响),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概念(它受到理性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影响)等。写作这一章的目的是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阿尔都塞在哲学转向前后两个阶段对于解读哲学的不同理论范式,即在方法论、问题域以及理论视角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ISBN9787216062091
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凌新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