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是富有创新意义的前沿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作者综合运用了认知科学、心理学、美学、修辞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广泛进行了问卷调查,思辨与实证相结合,全面探 究了接受心理和修辞表达的互动关系。观点鲜明,论证细致,条理清晰,语料丰富,对推动学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编辑推荐
《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为语言与认知文库之一。 作者简介
张春泉,男,湖北安陆人,农历1974年12月出生。2003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7月博士后出站于浙江大学。现为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基地研究人员。中国修辞学会会员,中国逻辑学会会员。已在《光明日报》(学术版)、《学术研究》、《浙江大学学报》、《语文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独立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一 理论前提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概况
四 语料来源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于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问卷调查综述
第一节 对熟练表达者的问卷调查
一 本项调查的基本步骤
二 问卷调查结果综述
(一)修辞行为的主体交互性
(二)修辞语境的心理主导性
(三)修辞过程的言语博弈性
(四)修辞话语的主观倾向性
(五)修辞效果的心理现实性
第二节 对一般接受者的问卷调查
一 调查步骤
二 调查结果综述
(一)接受心理的存在
(二)接受心理的复杂性
(三)接受心理是语境的主导因素
(四)接受心理的可认知性
(五)基于接受心理的修辞话语调节性建构
第三节 一项对照问卷试验
一 试验步骤
二 问卷的差异
三 试验结果
四 试验结果分析与解释
第二章 修辞:人与人的一种广义对话
第一节 修辞行为、修辞过程与广义对话
一 修辞行为的过程性
二 修辞过程的社会性
三 修辞的主体交互性
第二节 修辞意义上广义对话的媒介
一 语言作为媒介
二 话语:有内容的语言
第三节 修辞意义上的广义对话的效果
一 语言美:有效修辞话语的特质
二 审美效果的情感体验性
三 修辞审美的“人本”性
第四节 作为子系统的修辞表达
一 以音段特征表现出来的修辞表达
(一)语辞组合
(二)语辞聚合
二 以超音段特征表现出来的修辞表达
第三章 接受心理:广义对话中的受话心理
第一节 接受心理是语境的主导因素
一 受话心理是语境的构成要素
二 受话心理在语境中的主导地位
第二节 接受心理作为一个复杂性系统
一 接受心理的不稳定性
二 接受主体的多元倾向
三 作为一个复杂子系统的接受心理
(一)受话个性结构
(二)受话心理过程
……
第四章 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互动
第五章 修辞话语的调节性建构
第六章 基于受话心理的典型修辞话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二者的共变包括两个方面,即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倚变和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函变。前者是指修辞表达与同一个接受者的接受心理的共变,而后者则是指修辞表达与不同接受者的接受心理的共同变化。后者交际主体的范围往往更大。
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共变的前提是二者的可变性。
一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可变性
接受心理是可以变化的,也是可能变化的。首先,接受心理过程的变化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前面关于接受认知、情绪情感、认同的讨论已可证实这一点。一言以蔽之,接受心理过程作为心理活动即势必是动态的,是可变的。
譬如,跟接受情绪情感密切相关的审美即是可变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可变性恰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虽然不能将修辞话语与艺术作品等量齐观,但有效修辞话语应该是艺术作品之一,因为如前所述,有效修辞话语是有其审美效果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似可以说修辞接受是一种艺术欣赏。“在艺术欣赏上,喜新厌旧是普遍的规律,固然,由于读者和作者的学识境界、经验的不同,他们追求的新,可能是真正的创造和突破,也可能只是一些廉价的噱头。但不论学识高的还是学识浅的,不论境界高的或是境界低的,没有一个喜欢重复,喜欢模仿,套子,似曾相识,千人一面乃至雷同。”①这里,“喜新厌旧”即是接受心理,“喜新厌旧是普遍的规律”凸显的是接受心理的变化及其可变性。
ISBN | 9787500458401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张春泉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