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书)"生活世界"复杂性及其认知动力模式 [平装] 978750046093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生活世界”复杂性及其认知动力模式》内容简介: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自然世界也是复杂的,未来发生的事情经常出乎我 们的意料。为什么世事不是确定的,而是复杂的和出乎意料的呢?《“生活世界”复杂性及其认知动力模式》的主 旨就是试图找出这种形势背后的动力机制。以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概念为 基础,结合现象学、解释学、发生认识论、心智哲学、进化认识论、认知语 言学、逻辑学、系统和复杂性科学、金融投资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作者 给出了一个一般的动力结构来大致说明生活世界,特别是有意识的人所形成 的社会生活,何以是复杂的。
编辑推荐
《“生活世界”复杂性及其认知动力模式》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认知革命以发生以来,认知研究经历的深刻的范式转变,即从基于计算隐喻和功能主义观念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向基于具身心智,观念的,〈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转变。 〈第二代认知科学〉将认知主体视为自然的、生物的、活动日常环境中的适应性的主体,认知就发生于这样的状况中:其倡导的认知观念是:认知是具身的(embodied)、情境的(situated)、发展的(developemntal)和动力学的(dynamic)。
作者简介
李恒威,男,祖籍湖南,1971年11月生于新疆。1993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到1999年在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1998年获工程师资格;2002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5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外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目前在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心智哲学和意识问题。近年来,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
目录
导论 “生活世界”和复杂性 一 认识论态度的理想或理性 二 存在与认识的差别 三 “生活世界” (一)世界性和个性(整体和部分,系统和元素) (二)系统和结构 四 现象和显现 五 显现方式和层次 六 复杂性的动力模式 (一)无法简约的相互作用 (二)动力模式 第一部分 完全还原的不可能性 引言 第一章 回到生存 一 主观性悖论 二 客观性悖论 三 认识论的困难 四 相关性的纽结 五 回到生存活动的人 第二章 认识的知觉基础 一 人的含义 二 认识的两义性 (一)两义性概念 (二)对知觉认识的传统偏见的批判 1.批判知觉认识的经验论 2.批判知觉认识的唯理论 3.“美诺悖论” 4.知觉的确实性和判断 三 现象场 四 科学的知觉基础和生活世界的合理性 第三章 意识经验的主观性和涌现 一 自然的心智 二 主观性、感受性和“难问题” (一)主观性 (二)感受性 (三)论证主观性 1.杰克逊的“知识论证” 2.内格尔的“作为……会是什么样子”(whatto be…)的论证 3.主观性/客观性 (四)意识的“难问题” 三 驳查默斯 四 涌现和意识的判据 …… 第二部分 认知动力模式 结语“生活世界”的逻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当这些市场的参与者以他们对政策的理解和他们的预期开始行动时,他们行动的实际效果往往与政策制定者的意图不一致。当然这种不一致既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这在时间上就是过去和未来的不一致,时间的不一致性打破了理论(这里是某个政策)关于过去和未来的对称性的企图,所以所谓最好的政策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一个政策恰恰在它的实现过程中改变了它的预期。因此,如果政策的制定者不能提前考虑到这种预期的变化,(实际上,即使理论上充分地考虑未来预期的变化,而一个考虑了未来预期变化的政策同样会在它的实现过程中改变它的预期,所以索罗斯说反身性本身也是反身性的。)那么确实无法在稍后的时间里尽可能理想地执行他的政策。无怪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另外一个贡献是最早将博弈论引入宏观经济学中,因为博弈显然是应对时间不一致性的策略。因此,可以看出,在宏观经济上,波动不是一个经济系统的外在扰动因素,而是经济系统在实际的经济运行时的一个内在结果同时又成为一个内在的推动力。他们的结论是:经济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经济围绕基本趋势的波动,即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暂时的波动,既然是均衡,便具有帕累托效率,不存在市场失灵。因此,旨在熨平经济波动的政府干预只能改善一部分人而不是所有人的福利水平。所以,普雷斯科特指出:“这项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为经济稳定性而付出代价高的努力很可能是反生产的。”
ISBN978750046093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恒威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