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 [平装] 978720008535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内容简介:新加坡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多元种族、多种语言并存,是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良好素材。《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详尽地介绍了新加坡多语社会形成的背景与过程,教育制度的演变及成果,影响各语种竞争与层级的因素。同时,通过调查与案例分析,总结了新加坡职场语言、双语能力、语码转换的规律。 《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的亮点之一,是新加坡政务语言和商务语言的研究,从侧面展示了新加坡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商业运作模式,这是以往学术界很少涉及的领域。
编辑推荐
《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是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崔东红,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复旦大学社会语言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管理硕士(MBA),河北理工大学工程学士。现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研究与出版部助理主管(Asst.Director),南洋理工大学客座副教授,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工作之余,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受邀为新加坡政府机构、政联企业、大学,以及中国各地政府官员、企业家赴新加坡培训团组授课。主要授课范围包括文化、管理和公共服务。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1.4 各章重点 第二章 新加坡语言问题的国情背景 2.地理、历史、种族与人口 2.2 政治、经济发展历程 2.3 国家意识的建立 2.4 种族和谐的重要性 第三章 语言种类、层级和功能 3.1 语言种类、层级和功能 3.2 社会发展与语言竞争 3.3 语言与文化价值观 3.4 各语种的发展前景 第四章 双语教育制度 4.1 教育制度的演变 4.2 推广华语运动 4.3 语教育制度的实施 4.4 语教育的成效 第五章 职场语言研究 5.1 调查方案设计与执行 5.2 调查问卷设计 5.3 调查对象详细背景 5.4 调查结果与分析 5.4.1 语言种类 5.4.2 语言能力 5.4.3 行业与语言能力 5.4.4 收入与语言能力 5.4.5 教育背景与语言能力 5.4.6 语言种类、场合与行业 5.4.7 语言使用范围与谈话对象 5.4.8 语境与语言选择 第六章 双语能力与语码转换 6.1 双语能力调查 6.1.1 理论基础 6.1.2 调查方案设计与执行 6.1.3 调查问卷设计 6.1.4 双语程度 6.1.5 学习态度和动机 6.2 语码转换案例分析 6.2.1 案例一:宗乡总会特别会议 6.2.2 案例二:新移民家庭海外旅行 6.2.3 案例三:大型机构董事会议 6.2.4 案例四:办理房屋买卖手续 第七章 政务语言和商务语言 7.1 政务语言 7.1.1 政府行政管理的语言特征 7.1.2 政治领袖的演讲风格 7.1.3 从2006年大选看政党选举语言 7.2 商务语言 7.2.1 市场决定语言种类的选择 7.2.2 语言选择的成本控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会议进行中,第一次的语码转换因广东会馆的会长而起。在方言群领袖中,广东会馆的会长对年轻一代不懂方言,不学方言感慨万千。他坚持推广方言文化,希望能够通过举办一些活动,让年轻人认识广东话背后所蕴涵的风俗习惯、生活细节和礼仪文化。当他带头用方言发言后,其他有共识,站在同一立场的会馆代表也纷纷效仿,用各自的语种发表意见。 这是一种“各说各话”的语码转换,发生在一个彼此互相熟悉的范围内。在这种正式会议上,讨论的主题关系到宗乡会馆的未来发展,内容比较重要。在重要会议上使用不同的语言,必须事先对现场听众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把握,否则发言者所表达的内容将无法被听众理解。会议现场的语言频繁地在华语和各种方言间进行语码转换,却没有人反对,显示这种习惯由来已久,众人能够适应。当然,先决条件是总会负责人具备多语能力,而且发言者也了解总会负责人的多语能力。 如果总会负责人不具备多语能力,或者只懂华语或一种方言,那么会馆代表以总会负责人不熟悉的语言发表谈话便是一种藐视。显然,现场出席者当中,总会负责人比较了解属下各会馆的情况,对各种方言至少在听力方面不存在障碍。或者,反方向思考,具备多重语言能力是成为总会负责人的必要条件。不同于商业机构的领导者,民间领袖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亲和力、公信力和个人威望。无法与方言群体沟通便无法获得众人的认同,可见多语能力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素质。 现场出席者众多,语言程度参差不齐,部分人士因语言障碍而不能完全理解发言者所表达的内容,但讨论过程中并未设“同步翻译”。也就是说,即使对发言内容不了解,现场听众也采取了宽容、被动的接受态度,没有因希望全面了解谈话内容而主动向身边人求助的积极性。
ISBN9787200085358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作者崔东红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