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 [平装] 978750049787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对话是不同语用主体以语言为媒介的交流活动,对话在一定意义上是话 语表达与话语接受的交互作用。语用逻辑是叙事对话的重要理据 (motivation)。叙事对话是语用逻辑的重要外在话语表现形式。叙事具有 一定的对话性,对话自身亦具一定的叙事性。 在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相关 联的宏观背景下,张春泉编著的《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探讨了《论语》中 的复现式话语衔接及《孟子》中的紧缩结构、条件复句、问句话轮,探究了 《红楼梦》对话中的“误称”、《红楼梦》对话中的“一般词汇”、《红楼 梦》对话中的“劝说句群”、《红楼梦》对话中的谐音及《西游记》对话中 的谐音,分析了《伤逝》中以话语为媒介的主体交互性,解析了若干代表性 法典的起草和修改。以上叙事对话分布于谈话体(含语录体)、文艺体、事 务体,在叙事对话中,语用逻辑是重要理据。《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在理 论上,综合叙事学、语用学、逻辑学有关理论推动修辞理据研究。在实际应 用领域,有助于文学鉴赏、法典适用、言语和谐。
编辑推荐
张春泉编著的《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注重结合汉语的实际,考察语用逻辑,特别是注意到了古代汉语中的语用逻辑,比如《论语》、和《孟子》中的语用逻辑问题,就很有创获。此外,关于古代汉语中的叙事对话的讨论,也颇有见地。作者结合语境语体问题,考察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视角也颇为独特新颖。 全书看起来较散,但实际上可以说是“形散神聚”,全书以语体为基本框架,以语义和语境为枢纽,关联叙事对话和语用逻辑。作者选取典型语料,不求面面俱到,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作者在选取语料时,可以说是颇费踌躇的:《论语》、《孟子》、《白马论》、《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围城》、《伤逝》、《因为女人》、宪法法典等既力求贯通古今,又试图兼顾谈话体、艺术体、事务体等以叙事为主的语体。
作者简介
张春泉,男,湖北安陆人,农历1974年12月出生。2003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7月第一站博士后出站于浙江大学,并于2009年3月于武汉大学从事第二站博士后研究。现为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2009年7月起),汉语言文字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中国修辞学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会员。迄今已在《人民日报》(学术版)、《光明日报》(学术版)、《学术研究》、《科学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语文建设》、《语文研究》、《当代修辞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5篇;先后单独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项目编号:2003034523;20100480884),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项目编号:[2010]364),主持湖北省教育厅项目1项(项目编号:2008y315),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项目编号: 04BZW045;10BYY067);出版学术专著1部(《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参编《中国修辞史》(撰写《语音修辞史》,29万字)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8)、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9)。系列论文“修辞话语理解与语用逻辑”获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
目录
序 绪论 一基本术语的简单界定 二学界关于“对话”的研究概况 三本书的研究视角 四本书语料来源 第一章语义:“叙事对话”和“语用逻辑”的共同枢纽 第一节话语与对话 第二节语用逻辑概说 一语用逻辑的研究现状 二语用逻辑的理论前提 三语用逻辑的研究对象 四语用逻辑的学科归属 五研究语用逻辑的意义 第二章谈话体作品中的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 第一节《论语》中复现式组合的句法形式及使用动因 一“复现式组合”的界定 二《论语》复现式组合的句法结构形式 三《论语》复现式组合的语用动因 第二节《论语》中的复现式话语衔接 一顶真型复现式话语衔接 二回环型复现式话语衔接 三间隔反复型复现式话语衔接 第三节从语用角度看《孟子》中的紧缩结构 一《孟子》紧缩结构的句法功用 二《孟子》紧缩结构的言语风格 第四节《孟子》中的条件复句 一《孟子》条件复句的句法结构 二《孟子》条件复句的关联词语及其语义功用 三从认知角度看《孟子》多重复句中的条件关系 第五节《孟子》中的问句话轮 一《孟子》中的疑问句及其语用价值 二《孟子》排比问的修辞效用 三《论语》和《孟子》排比问的语用比较 第六节《孟子》中的顶真辞格 一以词为衔接点 二以短语为衔接点 三以小句为衔接点 第七节白马非马:修辞式推论 一修辞式推论的语言环境 二修辞式推论的基本前提 第三章艺术体作品中的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 第一节《水浒传》对话中的组合问 一同一个话轮内部的组合问 二不同话轮之间的组合问 三双重组合问 第二节从语用角度看《西游记》对话中的谐音 一本节的语料来源与研究视角 二无标记谐音 三有标记谐音 第三节从语用角度看《红楼梦》对话中的谐音 一相关研究现状 二动态研究的认知视角 三基于上下文语境的谐音 四基于认知语境的谐音 五基于情景语境的谐音 六结论 第四节从语用角度看《红楼梦》对话中蕴藏的语汇资源 一《红楼梦》蕴藏的当今社会口头流行语 二《红楼梦》蕴藏的熟语 三《红楼梦》蕴藏的方言语汇 第五节从语用角度看《红楼梦》对话中的“误称” 一自指型“误称” 二近指型“误称” 三远指型“误称” 第六节《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对话中的“劝说句组” 一《红楼梦》对话中的劝说句组 二《三国演史》对话中的劝说句组 第七节《雷雨》对话中的组合问 一同一个话轮内部的组合问 二不同话轮之间的组合问 三双重组合问 第八节《伤逝》的交往理性解读 一从人际和谐与交往理性的视角看《伤逝》 二对话和谐:交往理性的基本要义 三《伤逝》的主体交互性解读 第九节《因为女人》的主体交互性解读 一女性与男性的交往困境 二男女的不平衡博弈: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交往理性:女性走出困境的必要条件 第四章事务体作品中的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 第一节文本语境与法典建构 一法典:作为语境中的文本 二篇章语境中的法典建构 三段落语境中的法典理解 四句子语境中的法典建构 第二节语用逻辑:正确理解法典的基础 第三节法典修改:基于理解的一种言语行为 第四节法典理解与语用逻辑概观 一法典的理解与摹状词逻辑 二法典的理解与道义逻辑 三法典的理解与狭谓词逻辑 四法典的理解与模态逻辑 第五节法典理解个案考察 一个案考察的对象来源 二法典理解:群体法典理解与个体法典理解的辩证统一 三群体法典理解:个体之间的对话过程 四个体法典理解:一种认知过程 结语 附录 《论语》中的语言和谐思想 试析《文心雕龙·神思》之修辞认知观——兼谈《物色》与《神思》在认知观上的统 陈骥《文则》的修辞研究方法举隅 陈望道《因明学概略》之语用逻辑观 朱光潜《诗论》的语言学思想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修辞学思想——兼谈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修辞观之通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ISBN978750049787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春泉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