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史另写》内容简介:就范围而言,《翻译史另写》中的“翻译史”主要指中国翻译史,而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翻译史;就内容而言,“翻译史”既包含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历史,也包括翻译思想(史)和翻译家。在《翻译史另写》中时可见到不一样的观点:“爱国”并非朱生豪坚持译莎的首要甚或主要动力;中国传统译论可以用“旨”一言以蔽之;“新译”并非生来就是专名,也并不独指玄奘的译籍;傅雷“神似”译论中的“神”当可解为“精”、“气”、“神”;钱钟书的“化境”不仅是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也可兼作“最高标准”。这或许便是“另写”之本意。与此同时,“另写”还多少有点“另类”的意思,这从相关篇名中即可感知而出;《饶舌“舌人”》、《“唐僧”是谁》、《万译不离其“旨”》、《误引作者、误告作者》、《他们仨:翻译连着你我他》、《“如影随形”并“左右人间”》。
编辑推荐
《翻译史另写》中的“翻译史”主要指中国翻译史,而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翻译史;就内容而言,“翻译史”既包含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历史,也包括翻译思想(史)和翻译家。 目录
一、饶舌“舌人”
二、“唐僧”是谁?——“唐僧”的姓名及其他
三、替翻译家解梦
四、他们仨:翻译连着你我他——傅雷、钱锺书、杨绛之间的翻译轶事
五、众口“译”词话追思——“译”字挽联、寿联、诗词等摘抄
六、“如影随形”并“左右人间”——谈译作《摩诘经》与《天演论》及其影响
七、罗什、玄奘试比高——兼考译作流行因素并就某些问题与孔慧怡商榷
八、“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二三事——从钱锺书《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谈起
九、朱生豪译莎动力谈
十、误引作者,误告读者——翻译名言佳句误引举例
十一、《翻译论集》(修订本)之得与失
十二、《法句经序》学习补课
十三、万译不离其“旨”——中国传统译论中的“存旨”与“达旨”等
十四、玄奘翻译理论辨伪
十五、“五种不翻”,老题新谈——兼论玄奘是否可称“(杰出的)译论家”
十六、“古译”、“新译”等的名与实
十七、傅雷“神似”译论新探
十八、“化境”:“理想”耶?“标准”耶? 文摘
鲁迅(1881-1936):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及实至名归的翻译大家,一生翻译290万字,包括苏联、日、奥、匈、荷、芬诸国文艺理论、小说、童话等。对于翻译,鲁迅不仅有切肤之感,而且屡屡有切中肯綮之论。在有关论述中,翻译苦与翻译难是一经常性的话题。在1935年1月4日写给萧军与萧红的信中,他便说过这么几句话:“新年三天,译了六千字童话,想不用难字,话也比较的容易懂,不料竟比做古文还难,每天弄到半夜,睡了还做乱梦。”(见郑延国,2009:266)虽然原作为“童话”,“不料”二字却道出了此类翻译之不易。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说明翻译之苦与难,鲁迅下笔时常常找一参照物。
在上述引言中,他将译童话与做古文进行了比较。此外,他还曾将翻译与创作进行类比,说道:“我向来总认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见罗新璋,1984:319)鲁迅论翻译之苦与难,所见最集中、最频繁的是他1935至1936年译果戈理《死魂灵》之时,郡段时间里,他似乎有诉不完的“苦”,道不尽的“难”,比如:“日日译作不息,几无生人之乐。”(致王冶秋)“译果戈理,颇以为苦,每译两章,好像生一场病。”(致胡风)“可恨我还太自大,竟又小觑了《死魂灵》,以为这倒不算什么,担当回来,真的又要翻译了。于是‘苦’字上头。”“《死魂灵》作者的本领,确不差,不过究竟是旧作者,他常常要发一套议论,而这些议论,可真是难译,把我窘的汗流浃背。”(致肖军)“西谛要我译东西,没有细想,把《死魂灵》说定了,不料译起来却很难,花了十多天工夫,才把一、二章译完,不过二万字,却弄得一身大汗……此后每月一章,非吃大半年苦不可。”
ISBN | 9787307083585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杨全红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