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卷5)》讲述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在傅懋劫、马学良、杨正旺、喻世长、王辅世、王均、戴庆厦、孙宏开、刘俊等组成的原编委会以及广大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了57种单行本,其中《瑶族语言简志》包括了勉、布努、拉珈3种语言,实际描写了59种少数民族语言。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出版以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语言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根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总编委会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确定此次修订的总原则是“只改错,不作大的改动,适当增补新的成果。并按语系语族进行合订,以便于保存。”因此,此次修订体例没有做大的调整,内容没有做大的增补,仅将原32开本改排为16开本,部分语言简志由于篇幅过于单薄,此次修订适当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增写了《满语简志》。修订后的语言简志丛书共包括60种语言,分成六卷合订。其中藏缅语族的藏语支、羌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语言合订为卷一,彝语支语言合订为卷二,侗台语族语言合订为卷三,苗瑶语族、南岛语、南亚语等合订为卷四,突厥语族和塔吉克语合订为卷五,蒙古语族、满一通古斯语族和朝鲜语合订为卷六。
编辑推荐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卷5)》是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概况
语音
一、元音
(一)元音音位
(二)元音音位的特点
二、辅音
(一)辅音音位
(二)辅音音位的特点
三、语音的结合
(一)音节结构
(二)划分音节的基本原则
四、重音
五、语音变化
(一)元音和谐
(二)弱化
(三)辅音的同化
(四)语音的脱落和紧缩
(五)其他音变
语法
一、词法
(二)名词
(二)形容词
(三)数词
(四)代词
(五)动词
(六)副词
(七)后置词
(八)连词
(九)助词
(十)叹词
(十一)象声词
二、句法
(一)词的组合
(二)词组
(三)句子成分
(四)语序
(五)句子类型
词汇
一、词汇的组成
(一)突厥语族同源词
(二)借词
二、构词法
(一)派生法
(二)合成法
(三)谐音词
三、词汇的变化和发展
方言
一、罗布方言
(一)语音方面的特点
(二)语法方面的特点
(三)词汇方面的特点
二、和田方言
(一)语音方面的特点
(二)语法方面的特点
(三)词汇方面的特点
文字
一、突厥文
二、回鹘文
三、现行阿拉伯字母式的维吾尔文
词汇附录
后记
修订后记 序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民委机构撤销,此项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国家恢复民族工作机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改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国家民委决定继续组织编写以上三种丛书,并增加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两种丛书,定名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列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共计402本,一亿多字,该项目自1958年启动至1991年基本完成,历时30多年,涉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央有关单位多个编写组,1760多人参与,分别由全国30多家出版社出版。纵观历史,像这样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编辑出版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丛书在中国前所未有;横看世界,像这样由政府部门组织为国内各少数民族著书立说实属罕见。 后记
50年代以来,我曾多次去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进行塔吉克语调查。先后参加调查的有塔吉克族同志普劳德、托比力地、古力米尔。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由我执笔完成本简志初稿。1980年我又去新疆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复核,补充了方言材料,并对原简志进行了改写,改写稿完成后,承蒙王均、王辅世、陈宗振等同志提出宝贵意见,谨此致谢。由于个人水平所限,书中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维吾尔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兄弟民族之一。千百年来,维吾尔族对我们伟大祖国历史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缔造,都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增添过绚丽的篇章。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大物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有少数散居在湖南省桃源县和北京、兰州等地。据2000年统计,全国维吾尔族约8,399,393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民族之一。很早以前就定居在湖南桃源县的维吾尔族,已经采用了汉语文。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①,在形态结构上属黏着语类型。现代维吾尔语是维吾尔族人民群众的主要交际工具,也是新疆许多兄弟民族通用的民族语言之一。维吾尔语对新疆境内的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和塔吉克语有着一定的影响。
维吾尔语与同语族的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等亲属语言比较,既有基本的共同成分,又有自己独具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语音和词汇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语音特点
现代维吾尔语(除罗布方言外)在语音上最显著的特点表现为元音弱化和元音和谐两个方面。
元音弱化是指词的非重读音节中的Q或£,在同某些附加成分结合时,有变为e或i的现象。这一规律在许多语法形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作“假性屈折”或“外部屈折”。
元音和谐律在维吾尔语中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在部位和谐加圆唇和谐的基础上实现的。部位和谐比较严谨,圆唇和谐比较松弛。在突厥语族的语言中,有人认为维吾尔语是处于有元音和谐和无元音和谐现象的中间地位的语言。
ISBN | 9787105089352 |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作者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编委会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