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松原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编辑推荐:目标区地震危害性评价:该专题是在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松原地区强震记录,应用点源模型反演理论确定介质和震源参数,应用随机有限断层模型计算给出了目标区扶余北断裂和孤店断裂北段在设定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的预测结果,给出了两条断裂的峰值加速度场、峰值速度场和峰值位移场的分布图,给出了4个区典型加速度时程和反应谱。
目录
第1章区域地质地貌特征
1.1区域地质构造
1.2区域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1.3区域地貌第四纪与新构造特征
1.4区域主要断裂分布与特征
1.5小结
第2章地震活动性分析
2.1工作目的和技术思路
2.2东北地区、松辽盆地、松原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2.3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地震分布
2.4东北地区应力场特征
2.5松原地区地震活动性与危险性初步分析
第3章目标区断层综合探测与活动性鉴定
3.1目标区地质地貌概况
3.2标准钻孔及第四系标准剖面
3.3地震勘探资料的衔接
3.4浅层人工地震勘探
3.5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及控制性钻孔探测
3.6目标断层活动性分析
3.7小结
第4章第二松花江断裂、孤店断裂与1119年地震专题研究
4.1目标区及哈拉毛都地区第二松花江断裂
4.2孤店断裂的活动性鉴定
4.31119年前郭6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4.4小结
第5章目标断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
5.1地震危险性评价技术路线
5.2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
5.3区域强震与中强地震震例与发震构造条件分析
5.4目标断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
5.5小结
第6章目标区地震危害性评价
6.1强地面运动预测方法
6.2有限断层模型关键参数反演
6.3目标区场地放大效应
6.4震源模型的建立
6.5强地震动计算结果
6.6危害性评价结论与应用建议
第7章松原市活断层数据库
7.1数据库建设规范
7.2数据库运行软、硬件环境
7.3数据库结构与内容
7.4技术路线
7.5数据库建设
7.6数据库管理与成果输出
7.7组织管理及质量控制
7.8小结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2.5.3 东北地区深浅部结构特征与松原地区地震危险性
东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同新构造运动具有共生性,新构造单元交界地区是地震孕育的有利部位。东北坳陷、隆起区内晚新近纪以来的活动断裂带主要为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走向。
地震的发生还与深部断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尤其在构造的交汇部位、深部构造受扭曲、上地慢隆起的周边地区往往都是孕育、发生地震的场所。东北地区深部构造变异带有四条,其中金县—沈阳—长春—绥化带地震活动较强,发生过1975年海城7.3级地震;松原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部在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初期处于幅度不大的下沉阶段,广泛堆积了厚度不大的第四纪堆积物,布格重力异常介于0值之间,又位于东北深部构造变异带之外,深部构造较为稳定和完整,可能不具备发生7.5级左右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2.5.4 松原地区地震活动与潜在危险性分析
松原地区历史上发生过1119年前郭6%级强地震,该震空间上位于近场区外围南部,其与所处的大地构造部位北东向的断裂有关,是对松原市影响最大的一次历史地震(影响烈度为Ⅶ度)。2003年后松原地区小地震呈活跃态势,其频次、强度明显增强,地震能量出现加速释放。地震密集发生在松原市宁江区善友—大洼—风华镇一带,并沿北东向扶余—肇东断裂展布。中小地震大都发生在距松原市6 km以外的区域内。综合分析认为松原地区有发生6.5级以上地震的背景,近期存在发生5级地震的可能。
《松原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编辑推荐:目标区地震危害性评价:该专题是在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松原地区强震记录,应用点源模型反演理论确定介质和震源参数,应用随机有限断层模型计算给出了目标区扶余北断裂和孤店断裂北段在设定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的预测结果,给出了两条断裂的峰值加速度场、峰值速度场和峰值位移场的分布图,给出了4个区典型加速度时程和反应谱。
目录
第1章区域地质地貌特征
1.1区域地质构造
1.2区域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1.3区域地貌第四纪与新构造特征
1.4区域主要断裂分布与特征
1.5小结
第2章地震活动性分析
2.1工作目的和技术思路
2.2东北地区、松辽盆地、松原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2.3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地震分布
2.4东北地区应力场特征
2.5松原地区地震活动性与危险性初步分析
第3章目标区断层综合探测与活动性鉴定
3.1目标区地质地貌概况
3.2标准钻孔及第四系标准剖面
3.3地震勘探资料的衔接
3.4浅层人工地震勘探
3.5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及控制性钻孔探测
3.6目标断层活动性分析
3.7小结
第4章第二松花江断裂、孤店断裂与1119年地震专题研究
4.1目标区及哈拉毛都地区第二松花江断裂
4.2孤店断裂的活动性鉴定
4.31119年前郭6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4.4小结
第5章目标断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
5.1地震危险性评价技术路线
5.2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
5.3区域强震与中强地震震例与发震构造条件分析
5.4目标断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
5.5小结
第6章目标区地震危害性评价
6.1强地面运动预测方法
6.2有限断层模型关键参数反演
6.3目标区场地放大效应
6.4震源模型的建立
6.5强地震动计算结果
6.6危害性评价结论与应用建议
第7章松原市活断层数据库
7.1数据库建设规范
7.2数据库运行软、硬件环境
7.3数据库结构与内容
7.4技术路线
7.5数据库建设
7.6数据库管理与成果输出
7.7组织管理及质量控制
7.8小结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2.5.3 东北地区深浅部结构特征与松原地区地震危险性
东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同新构造运动具有共生性,新构造单元交界地区是地震孕育的有利部位。东北坳陷、隆起区内晚新近纪以来的活动断裂带主要为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走向。
地震的发生还与深部断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尤其在构造的交汇部位、深部构造受扭曲、上地慢隆起的周边地区往往都是孕育、发生地震的场所。东北地区深部构造变异带有四条,其中金县—沈阳—长春—绥化带地震活动较强,发生过1975年海城7.3级地震;松原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部在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初期处于幅度不大的下沉阶段,广泛堆积了厚度不大的第四纪堆积物,布格重力异常介于0值之间,又位于东北深部构造变异带之外,深部构造较为稳定和完整,可能不具备发生7.5级左右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2.5.4 松原地区地震活动与潜在危险性分析
松原地区历史上发生过1119年前郭6%级强地震,该震空间上位于近场区外围南部,其与所处的大地构造部位北东向的断裂有关,是对松原市影响最大的一次历史地震(影响烈度为Ⅶ度)。2003年后松原地区小地震呈活跃态势,其频次、强度明显增强,地震能量出现加速释放。地震密集发生在松原市宁江区善友—大洼—风华镇一带,并沿北东向扶余—肇东断裂展布。中小地震大都发生在距松原市6 km以外的区域内。综合分析认为松原地区有发生6.5级以上地震的背景,近期存在发生5级地震的可能。
ISBN | 9787502847319 |
---|---|
出版社 | 地震出版社 |
作者 | 沈军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