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可供全球变化与灾害管理决策、评价和优化等有关领域科研与应用工作者参考阅读,也可作为地理、环境和公共管理等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意义
1.2研究内容及目标
1.3气象灾害
1.4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1.5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界定
1.6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
1.7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气象灾害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1气象灾害概况
2.2气象灾害灾情变化趋势
2.3暴雨洪涝及其影响
2.4干旱及其影响
2.5台风灾害及其影响
2.6寒潮灾害及其影响
2.7雷暴等强对流天气灾害及其影响
2.8沙尘暴及其影响
2.9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枸建
3.1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基础
3.2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模型构建
3.3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中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现状
4.1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
4.2气象灾害风险沟通能力建设
4.3气象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
4.4气象灾害经济防御能力建设
4.5气象灾害社会防御能力建设
4.6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中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1一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候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被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中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定量评估
6.1目前灾害防御能力评价方法回顾
6.2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价方法与评价过程
6.3气象灾害单项防御能力评估
6.4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评估
6.5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章气象灾害防御的发展趋势
7.1国际气象组织机构灾害的防御工作内容
7.2国际气象灾害防御技术
7.3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章提升我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政策建议
8.1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政策体系
8.2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8.3气象灾害风险沟通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8.4气象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8.5气象灾害经济防御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8.6气象灾害社会防御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8.7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制度和防御能力结构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8.8本章小结
附录
WMO气象与水文部门防灾减灾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索引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第三,修正未能随环境变化及时更新的灾害法律文件。我国有关地震、地质、国土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的平均更新频率为9.6年修订更新一次。由于近几年防灾、预测、评估技术进步快速,大大提高了灾害的管理水平,国家相继成立了多个防灾救灾部门,各灾害管理可根据一些灾害法律法规研究成熟而对原有灾害法律法规文件进行更新。虽然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30年来颁布了众多应对灾害的法律法规,但仍不能满足现实对灾害法律法规的需求。例如,2008年以来,中国接连遭遇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西南大旱、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多次巨灾的袭击。救灾过程中反映的很多问题表现出法律文件的某些薄弱环节,需要改进。因此,根据更新需求有规划地出台法律法规文件将对灾害管理的有效性、及时性有重要作用。
我国在形成完善的灾害管理法律体系的同时,应及时修正不适应现实需求的灾害法律法规文件,或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新的法律法规文件。法律应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提高而发展,以免因法律法规更新不及时,或灾害法律效力不够等原因,导致的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事件发生。
第四,制定灾害管理过程中仍然缺失的必要的灾害法律法规文件。我国针对单一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预案较多,但作为综合灾害基本法仍然缺失,造成灾害管理工作没有法律的强制保障。有专家指出,“一事一法”的灾害立法模式无法适应复合型灾害和新型灾害的应对。许多巨灾的出现,往往表现为新型灾害,或表现为多种常规灾害以罕见的方式交错复合。对于大多数常见灾种,我国都制定了相应法律:某些灾种还制定了相配套的行政法规。但这种立法模式基本上还是以“一事一法”为特点的,即一个灾种由一部法律作出规定,一部法律又由一个部门来执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如下后果:一方面,一旦出现新的灾种,其应对工作将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另一方面,过度强调部门应对、专业分工与灾害管理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原则背道而驰,在应对复合型巨灾时尤其如此。例如,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时,虽然全国到地方已制定了近200万件应急预案,但却没有针对雪灾的预案,这凸显了面对复杂巨灾多部门协同配合制定综合性强的法律法规文件的重要性。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可供全球变化与灾害管理决策、评价和优化等有关领域科研与应用工作者参考阅读,也可作为地理、环境和公共管理等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意义
1.2研究内容及目标
1.3气象灾害
1.4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1.5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界定
1.6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
1.7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气象灾害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1气象灾害概况
2.2气象灾害灾情变化趋势
2.3暴雨洪涝及其影响
2.4干旱及其影响
2.5台风灾害及其影响
2.6寒潮灾害及其影响
2.7雷暴等强对流天气灾害及其影响
2.8沙尘暴及其影响
2.9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枸建
3.1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基础
3.2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模型构建
3.3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中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现状
4.1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
4.2气象灾害风险沟通能力建设
4.3气象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
4.4气象灾害经济防御能力建设
4.5气象灾害社会防御能力建设
4.6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中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1一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候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被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中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定量评估
6.1目前灾害防御能力评价方法回顾
6.2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价方法与评价过程
6.3气象灾害单项防御能力评估
6.4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评估
6.5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章气象灾害防御的发展趋势
7.1国际气象组织机构灾害的防御工作内容
7.2国际气象灾害防御技术
7.3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章提升我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政策建议
8.1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政策体系
8.2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8.3气象灾害风险沟通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8.4气象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8.5气象灾害经济防御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8.6气象灾害社会防御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8.7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制度和防御能力结构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8.8本章小结
附录
WMO气象与水文部门防灾减灾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索引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第三,修正未能随环境变化及时更新的灾害法律文件。我国有关地震、地质、国土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的平均更新频率为9.6年修订更新一次。由于近几年防灾、预测、评估技术进步快速,大大提高了灾害的管理水平,国家相继成立了多个防灾救灾部门,各灾害管理可根据一些灾害法律法规研究成熟而对原有灾害法律法规文件进行更新。虽然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30年来颁布了众多应对灾害的法律法规,但仍不能满足现实对灾害法律法规的需求。例如,2008年以来,中国接连遭遇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西南大旱、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多次巨灾的袭击。救灾过程中反映的很多问题表现出法律文件的某些薄弱环节,需要改进。因此,根据更新需求有规划地出台法律法规文件将对灾害管理的有效性、及时性有重要作用。
我国在形成完善的灾害管理法律体系的同时,应及时修正不适应现实需求的灾害法律法规文件,或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新的法律法规文件。法律应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提高而发展,以免因法律法规更新不及时,或灾害法律效力不够等原因,导致的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事件发生。
第四,制定灾害管理过程中仍然缺失的必要的灾害法律法规文件。我国针对单一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预案较多,但作为综合灾害基本法仍然缺失,造成灾害管理工作没有法律的强制保障。有专家指出,“一事一法”的灾害立法模式无法适应复合型灾害和新型灾害的应对。许多巨灾的出现,往往表现为新型灾害,或表现为多种常规灾害以罕见的方式交错复合。对于大多数常见灾种,我国都制定了相应法律:某些灾种还制定了相配套的行政法规。但这种立法模式基本上还是以“一事一法”为特点的,即一个灾种由一部法律作出规定,一部法律又由一个部门来执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如下后果:一方面,一旦出现新的灾种,其应对工作将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另一方面,过度强调部门应对、专业分工与灾害管理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原则背道而驰,在应对复合型巨灾时尤其如此。例如,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时,虽然全国到地方已制定了近200万件应急预案,但却没有针对雪灾的预案,这凸显了面对复杂巨灾多部门协同配合制定综合性强的法律法规文件的重要性。
ISBN | 7030533380,9787030533388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李宁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