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班公湖:怒江洋中西段汇聚消亡时空重建》可供从事青藏高原和特提斯构造地质研究的地质科学工作者及地质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大地构造背景
第二节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班公湖—怒江洋晚中生代构造演化争论
第四节编写分工与致谢
一、编写分工
二、致谢
第二章白垩纪洋岛型岩石组合
第一节仲岗洋岛
一、仲岗洋岛的岩石学特征
二、仲岗洋岛玄武岩和辉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三、仲岗洋岛玄武岩和辉长岩的源区特征及成因
四、仲岗洋岛玄武岩和辉长岩的演化关系
五、仲岗洋岛形成时代
第二节塔仁本洋岛
一、塔仁本洋岛的岩石学特征
二、塔仁本洋岛玄武岩和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三、塔仁本洋岛玄武岩和辉绿岩的成因
四、塔仁本洋岛的形成时代
第三节白垩纪洋岛与班公湖—怒江洋演化
第三章白垩纪蛇绿岩
第一节康穷蛇绿岩
一、康穷蛇绿岩的岩石学特征
二、康穷蛇绿岩辉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三、康穷蛇绿岩的形成时代
四、康穷蛇绿岩的成因
第二节洞错蛇绿岩
一、洞错蛇绿岩的岩石学特征
二、洞错蛇绿岩玄武岩和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三、洞错蛇绿岩的形成时代
四、洞错蛇绿岩的成因
第三节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
第四节白垩纪蛇绿岩与班公湖—怒江洋演化
第四章白垩纪洋脊俯冲成因的岩浆岩
第一节多不扎地区与洋脊俯冲相关的基性岩墙
一、多不扎地区地质概况
二、多不扎地区基性岩墙的特征
三、多不扎地区基性岩墙的成因
第二节洋脊俯冲成因的早白垩世扎嘎岩组双峰式火山岩
一、扎嘎岩组及其双峰式火山岩的特征
二、扎嘎岩组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洋脊俯冲?
第五章白垩纪正常岛弧—弧后盆地成因的岩浆岩
第一节多不扎地区中酸性侵入岩
一、多不扎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特征
二、多不扎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因
三、多不扎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第二节麦尔则岩组双峰式火山岩
一、麦尔则岩组及其双峰式火山岩的特征
一、麦尔则岩组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弧后初始拉张?
第三节早白垩世岩浆岩与班公湖—怒江洋演化
第六章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及两侧侏罗—白垩纪沉积建造与大洋演化
第一节缝合带内侏罗—白垩纪沉积建造
一、木嘎岗日岩群复理石建造及其时代探讨
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
三、下白垩统去申拉组
第二节缝合带北侧羌塘盆地侏罗—白垩纪沉积建造
一、羌塘盆地侏罗纪沉积建造
一、羌塘盆地白垩纪沉积建造
三、缝合带北侧羌塘盆地侏罗—白垩纪沉积演化
第三节缝合带南侧冈底斯板块北缘侏罗—白垩纪沉积建造
一、冈底斯板块北缘侏罗纪沉积建造
一、冈底斯板块北缘白垩纪沉积建造
三、缝合带南侧冈底斯板块北缘侏罗—白垩纪沉积演化
第四节缝合带及两侧侏罗—白垩纪沉积建造与大洋演化
第七章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及两侧侏罗—白垩纪沉积不整合与洋盆闭合消亡
第一节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等与洋壳物质的沉积不整合
第二节下白垩统去申拉组与洋壳物质的沉积不整合
第三节下白垩统—上白垩统阿布山组和上白垩统竟柱山组等与洋壳物质和古老地层的沉积不整合
第八章班公湖—怒江洋中西段汇聚消亡时空重建
第一节班公湖—怒江洋汇聚消亡过程中北早南晚的纵向穿时性
第二节班公湖—怒江洋汇聚消亡过程中东早西晚的横向穿时性
第三节班公湖—怒江洋中西段晚中生代汇聚消亡时空重建
第九章结论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麦尔则岩组双峰式火山岩位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以北,羌南—保山板块南缘早白垩世火山岩最为发育的西藏改则县物玛乡多不扎地区以北,距西藏著名的多不扎铜金矿床约25km(图4—2)。前人依据岩石组合对比,将该套火山岩及其上覆巨厚层的灰岩和砾屑灰岩等岩石组合归为中二叠统龙格组(牟世勇等,2010)。作者对该套地层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和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后发现,其时代归属为早白垩世,而非中二叠世。加之目前羌南—保山板块并没有报道有下白垩统双峰式火山岩与灰岩的地层体,据此作者将这套地层暂命名为麦尔则岩组(Fan et al.,2015b;图4—2)。麦尔则岩组底部以玄武岩和英安岩为主,构成了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顶部为厚度巨大的灰岩(图4—2,图5—22,图5—23a),夹有较多的砾屑灰岩夹层,其西部和南部均被上白垩统阿布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北部和东部与中二叠统龙格组断层接触,东西最宽处约15km,南北最宽处约10km(图4—2)。至于该岩组的延伸问题,目前尚不明确。通过区域对比,作者推测麦尔则岩组在羌南—保山板块上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原因在于在羌南—保山板块上,前人已经报道了较多的火山岩与灰岩的地质体(孙东立等,1991;Pan et al.,2012;Zhang et al.,2012a;2013;王立全等,2013);尽管依据少量的化石资料,前人将这些火山岩与灰岩的地层体时代划归为早二叠世(Zhang et al.,2012,2013)、晚二叠世(孙东立等,1991;王立全等,2013)或晚三叠世(王立全等,2013),但不排除它们中存在早白垩世时代的可能,因为早白垩世麦尔则岩组就是从这套地层中厘定的。另外,作者在羌南一保山板块上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中,于其西部改则县察布乡都古尔雪山以南40km处见到与麦尔则岩组相似的岩石组合,即下部为双峰式火山岩,上部为灰岩和砾屑灰岩的地质体;经过详细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研究,也获得了早白垩世的年龄信息。作者推测它们可能是麦尔则岩组的延伸部分,但需要较多后续工作的进一步验证。
一、麦尔则岩组及其双峰式火山岩的特征
1.麦尔则岩组及其双峰式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
为进一步明确麦尔则岩组的岩石学特征,作者在西藏改则县物玛乡麦尔则一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剖面测制(图5—22)。
从剖面中可以看出,麦尔则岩组主要由玄武岩、英安岩和灰岩等组成,其中底部的玄武岩被晚白垩世阿布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它们的接触界面上,阿布山组砾岩中的砾石全为麦尔则岩组的玄武岩(图5—23b),这一岩石学证据指示了角度不整合的接触关系。麦尔则岩组玄武岩风化面呈灰褐一灰黑色,新鲜面为灰绿色一灰黑色(图5—23c)。在显微镜下该玄武岩呈斑状结构,斑晶以辉石为主,基质为典型的间粒结构,即细小的斜长石微晶搭成格架,里面充填着辉石等暗色矿物(图5—23d)。剖面中部岩石风化面整体呈红褐色,与底部的灰褐色—灰黑色呈鲜明对比,岩性以英安岩为主(图5—23e),夹火山角砾岩(图5—23f)。
《班公湖:怒江洋中西段汇聚消亡时空重建》可供从事青藏高原和特提斯构造地质研究的地质科学工作者及地质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大地构造背景
第二节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班公湖—怒江洋晚中生代构造演化争论
第四节编写分工与致谢
一、编写分工
二、致谢
第二章白垩纪洋岛型岩石组合
第一节仲岗洋岛
一、仲岗洋岛的岩石学特征
二、仲岗洋岛玄武岩和辉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三、仲岗洋岛玄武岩和辉长岩的源区特征及成因
四、仲岗洋岛玄武岩和辉长岩的演化关系
五、仲岗洋岛形成时代
第二节塔仁本洋岛
一、塔仁本洋岛的岩石学特征
二、塔仁本洋岛玄武岩和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三、塔仁本洋岛玄武岩和辉绿岩的成因
四、塔仁本洋岛的形成时代
第三节白垩纪洋岛与班公湖—怒江洋演化
第三章白垩纪蛇绿岩
第一节康穷蛇绿岩
一、康穷蛇绿岩的岩石学特征
二、康穷蛇绿岩辉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三、康穷蛇绿岩的形成时代
四、康穷蛇绿岩的成因
第二节洞错蛇绿岩
一、洞错蛇绿岩的岩石学特征
二、洞错蛇绿岩玄武岩和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三、洞错蛇绿岩的形成时代
四、洞错蛇绿岩的成因
第三节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
第四节白垩纪蛇绿岩与班公湖—怒江洋演化
第四章白垩纪洋脊俯冲成因的岩浆岩
第一节多不扎地区与洋脊俯冲相关的基性岩墙
一、多不扎地区地质概况
二、多不扎地区基性岩墙的特征
三、多不扎地区基性岩墙的成因
第二节洋脊俯冲成因的早白垩世扎嘎岩组双峰式火山岩
一、扎嘎岩组及其双峰式火山岩的特征
二、扎嘎岩组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洋脊俯冲?
第五章白垩纪正常岛弧—弧后盆地成因的岩浆岩
第一节多不扎地区中酸性侵入岩
一、多不扎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特征
二、多不扎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因
三、多不扎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第二节麦尔则岩组双峰式火山岩
一、麦尔则岩组及其双峰式火山岩的特征
一、麦尔则岩组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弧后初始拉张?
第三节早白垩世岩浆岩与班公湖—怒江洋演化
第六章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及两侧侏罗—白垩纪沉积建造与大洋演化
第一节缝合带内侏罗—白垩纪沉积建造
一、木嘎岗日岩群复理石建造及其时代探讨
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
三、下白垩统去申拉组
第二节缝合带北侧羌塘盆地侏罗—白垩纪沉积建造
一、羌塘盆地侏罗纪沉积建造
一、羌塘盆地白垩纪沉积建造
三、缝合带北侧羌塘盆地侏罗—白垩纪沉积演化
第三节缝合带南侧冈底斯板块北缘侏罗—白垩纪沉积建造
一、冈底斯板块北缘侏罗纪沉积建造
一、冈底斯板块北缘白垩纪沉积建造
三、缝合带南侧冈底斯板块北缘侏罗—白垩纪沉积演化
第四节缝合带及两侧侏罗—白垩纪沉积建造与大洋演化
第七章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及两侧侏罗—白垩纪沉积不整合与洋盆闭合消亡
第一节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等与洋壳物质的沉积不整合
第二节下白垩统去申拉组与洋壳物质的沉积不整合
第三节下白垩统—上白垩统阿布山组和上白垩统竟柱山组等与洋壳物质和古老地层的沉积不整合
第八章班公湖—怒江洋中西段汇聚消亡时空重建
第一节班公湖—怒江洋汇聚消亡过程中北早南晚的纵向穿时性
第二节班公湖—怒江洋汇聚消亡过程中东早西晚的横向穿时性
第三节班公湖—怒江洋中西段晚中生代汇聚消亡时空重建
第九章结论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麦尔则岩组双峰式火山岩位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以北,羌南—保山板块南缘早白垩世火山岩最为发育的西藏改则县物玛乡多不扎地区以北,距西藏著名的多不扎铜金矿床约25km(图4—2)。前人依据岩石组合对比,将该套火山岩及其上覆巨厚层的灰岩和砾屑灰岩等岩石组合归为中二叠统龙格组(牟世勇等,2010)。作者对该套地层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和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后发现,其时代归属为早白垩世,而非中二叠世。加之目前羌南—保山板块并没有报道有下白垩统双峰式火山岩与灰岩的地层体,据此作者将这套地层暂命名为麦尔则岩组(Fan et al.,2015b;图4—2)。麦尔则岩组底部以玄武岩和英安岩为主,构成了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顶部为厚度巨大的灰岩(图4—2,图5—22,图5—23a),夹有较多的砾屑灰岩夹层,其西部和南部均被上白垩统阿布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北部和东部与中二叠统龙格组断层接触,东西最宽处约15km,南北最宽处约10km(图4—2)。至于该岩组的延伸问题,目前尚不明确。通过区域对比,作者推测麦尔则岩组在羌南—保山板块上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原因在于在羌南—保山板块上,前人已经报道了较多的火山岩与灰岩的地质体(孙东立等,1991;Pan et al.,2012;Zhang et al.,2012a;2013;王立全等,2013);尽管依据少量的化石资料,前人将这些火山岩与灰岩的地层体时代划归为早二叠世(Zhang et al.,2012,2013)、晚二叠世(孙东立等,1991;王立全等,2013)或晚三叠世(王立全等,2013),但不排除它们中存在早白垩世时代的可能,因为早白垩世麦尔则岩组就是从这套地层中厘定的。另外,作者在羌南一保山板块上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中,于其西部改则县察布乡都古尔雪山以南40km处见到与麦尔则岩组相似的岩石组合,即下部为双峰式火山岩,上部为灰岩和砾屑灰岩的地质体;经过详细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研究,也获得了早白垩世的年龄信息。作者推测它们可能是麦尔则岩组的延伸部分,但需要较多后续工作的进一步验证。
一、麦尔则岩组及其双峰式火山岩的特征
1.麦尔则岩组及其双峰式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
为进一步明确麦尔则岩组的岩石学特征,作者在西藏改则县物玛乡麦尔则一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剖面测制(图5—22)。
从剖面中可以看出,麦尔则岩组主要由玄武岩、英安岩和灰岩等组成,其中底部的玄武岩被晚白垩世阿布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它们的接触界面上,阿布山组砾岩中的砾石全为麦尔则岩组的玄武岩(图5—23b),这一岩石学证据指示了角度不整合的接触关系。麦尔则岩组玄武岩风化面呈灰褐一灰黑色,新鲜面为灰绿色一灰黑色(图5—23c)。在显微镜下该玄武岩呈斑状结构,斑晶以辉石为主,基质为典型的间粒结构,即细小的斜长石微晶搭成格架,里面充填着辉石等暗色矿物(图5—23d)。剖面中部岩石风化面整体呈红褐色,与底部的灰褐色—灰黑色呈鲜明对比,岩性以英安岩为主(图5—23e),夹火山角砾岩(图5—23f)。
ISBN | 9787116102903 |
---|---|
出版社 | 地质出版社 |
作者 | 范建军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