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如忠,1967年10月出生,浙江临海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曾荣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1996年、2003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系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经济系从事学术访问。
目录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中心形成与演进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心的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集聚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中心的分工理论
第四节 国际贸易中心的空间布局理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中心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主要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做法与经验
第三节 若干借鉴与启示
第三章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意义与现实优势
第一节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促进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和“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
第三节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已经具备良好的优势条件
第四章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文摘
一、 纽约
(一) 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服务体系
纽约港拥有天然不冻港的优势,港区建设完善,装卸设备齐全,吞吐能力强。强大的港口集散、周转能力为纽约的国际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中下叶,纽约制造业集聚规模增大,在电气技术的支持下,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制造业集聚的同时也吸引着商贸要素和金融资本。纽约曼哈顿地区开始初步形成了CBD雏形。伴随着CBD雏形的初步形成,美国政府开始对这一区域进行详细规划。以集聚金融资本和商业商务要素为目的开发建设房地产,以项目承包的方式发包给承建商,因此所开发建设的商务办公楼迅速吸纳了大量的金融企业入驻,并借此吸引了配套的服务业和服务体系,形成了业态配比合理、商务主题清晰、城区繁荣繁华的CBD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外贸易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美国西海岸港口竞争力逐渐加强,纽约港的霸主地位开始滑落。为了加强纽约港的货物集散能力和吞吐能力,提高纽约港竞争力,纽约港务局斥资10亿美金用于加强港口建设。纽约市内的交通运输体系也十分完整。19世纪下半叶,美国开始修建地铁。地铁系统配合公交系统,使得纽约的市内交通系统十分完善。纽约的铁路修建时间更是早在19世纪之初,陆路运输能力优异,货物承载能力大。纽约的公路系统也十分完善,强大的地面交通体系增强了纽约面向内陆的辐射和集散能力,促进纽约成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二) 门户开放,贸易自由
在纽约港口管理的政策和理念上,自由贸易一直是美国政府和纽约政府追求的贸易理念。1934年,美国颁布《互惠贸易协定法》,但是在此之前美国就一贯奉行低关税政策,通过低关税进一步刺激纽约港口贸易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实力愈发强大,本土工业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对外贸易需求也愈发增加。凭借美国全球霸主的地位,美国希望通过将自由贸易的政策推广向全世界,从而降低各国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因此美国在自身制度的设计上,一直推行贸易自由主义。尽管在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实施“公平贸易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政府使用贸易政策手段来支持相关产业迅速发展,获得超额利润,从而抢占国际市场,但是美国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核心理念一直是自由贸易。
(三) 加大美元影响力
王如忠,1967年10月出生,浙江临海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曾荣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1996年、2003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系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经济系从事学术访问。
目录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中心形成与演进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心的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集聚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中心的分工理论
第四节 国际贸易中心的空间布局理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中心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主要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做法与经验
第三节 若干借鉴与启示
第三章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意义与现实优势
第一节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促进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和“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
第三节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已经具备良好的优势条件
第四章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文摘
一、 纽约
(一) 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服务体系
纽约港拥有天然不冻港的优势,港区建设完善,装卸设备齐全,吞吐能力强。强大的港口集散、周转能力为纽约的国际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中下叶,纽约制造业集聚规模增大,在电气技术的支持下,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制造业集聚的同时也吸引着商贸要素和金融资本。纽约曼哈顿地区开始初步形成了CBD雏形。伴随着CBD雏形的初步形成,美国政府开始对这一区域进行详细规划。以集聚金融资本和商业商务要素为目的开发建设房地产,以项目承包的方式发包给承建商,因此所开发建设的商务办公楼迅速吸纳了大量的金融企业入驻,并借此吸引了配套的服务业和服务体系,形成了业态配比合理、商务主题清晰、城区繁荣繁华的CBD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外贸易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美国西海岸港口竞争力逐渐加强,纽约港的霸主地位开始滑落。为了加强纽约港的货物集散能力和吞吐能力,提高纽约港竞争力,纽约港务局斥资10亿美金用于加强港口建设。纽约市内的交通运输体系也十分完整。19世纪下半叶,美国开始修建地铁。地铁系统配合公交系统,使得纽约的市内交通系统十分完善。纽约的铁路修建时间更是早在19世纪之初,陆路运输能力优异,货物承载能力大。纽约的公路系统也十分完善,强大的地面交通体系增强了纽约面向内陆的辐射和集散能力,促进纽约成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二) 门户开放,贸易自由
在纽约港口管理的政策和理念上,自由贸易一直是美国政府和纽约政府追求的贸易理念。1934年,美国颁布《互惠贸易协定法》,但是在此之前美国就一贯奉行低关税政策,通过低关税进一步刺激纽约港口贸易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实力愈发强大,本土工业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对外贸易需求也愈发增加。凭借美国全球霸主的地位,美国希望通过将自由贸易的政策推广向全世界,从而降低各国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因此美国在自身制度的设计上,一直推行贸易自由主义。尽管在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实施“公平贸易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政府使用贸易政策手段来支持相关产业迅速发展,获得超额利润,从而抢占国际市场,但是美国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核心理念一直是自由贸易。
(三) 加大美元影响力
ISBN | 9787552023213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作者 | 王如忠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