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世行书神品(套装共4册)(竖排繁体)(国艺丛书集成) 978780759927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852723 类别: 图书 特价书 艺术 艺术
内容简介
《中华传世行书神品(套装共4册)(竖排繁体)》主要讲述了:行书之名最早出于《晋书·卫恒传》。“行”本出于甲骨文、金文的路径相交之形,后引申出行走、移动、流动等义。故“行书”之名即体现其书写时有如行云流水,通畅顺利,字里行间表现出流动形态的特征。 行书起于东汉,相传由刘德升所创,介于楷书、草书之间,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弥补了楷书书写速度过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缺陷。其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结体和用笔都比较自由,弹性度较高,具有“不拘不放,易认好写”的优点。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明朝丰坊《书诀》说:“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点出运笔节奏轻松自然,连贯不断,藉由点画牵丝与使转的流动感,揭露出楷、隶、篆严谨的书体不易显现的内在关联,发挥书写者跌荡的情意。在书体形态方面,行书具有极大的包容力,他的结体和用笔都变化自由,弹性度较高。可以说行书是较为自由的字体,具有“不拘不放,易认好写”的优点,所以笔札函牍,皆使用,兼以古今人学书,亦特别重视此体。 行书最著名者当属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被宋米芾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文稿》,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编辑推荐
《中华传世行书神品(套装共4册)(竖排繁体)》: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 零距离感受古代法家情感的豪放飘逸,书法的行云流水。 图文结合,配以文字说明,视觉享受赏心悦目。 古圣先贤之书,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华夏民族的性格的内在成因。 从《周易》、《论语》、《四书五经》到《三希堂法帖》,囊括经史子集各类精华、书法碑帖,历代画传等,从国学经典和国学艺术两方面,再现传统文化的博大厚重。 国学类文章精选历代校注正统底本,集结当世国学大师之力,为文中古奥言辞注释,并用优美纡徐的白话文尽现古人言语风致,传统版画别图集外,都竖行排版,选用古代通行字体,尽可能保留古籍韵味。 期望丛书可成为文化崇尚者的典藏精品。
目录
册一 前凉 李柏文书 东晋 孔侍中帖 兰亭序(定武本) 姨母帖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快雪时晴帖 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 十二月帖 廿九日帖 新月帖 伯远帖 疖肿帖 南朝 太子舍人帖 一日无申帖 唐代 张翰帖 卜商帖 梦奠帖 晋祠铭 温泉铭 升仙太子碑 临《兰亭序》 麓山寺碑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裴将军诗 祭侄文稿 张好好诗并序 五代 韭花帖 宋代 同年帖 土母帖 自书诗卷 三札卷 脚气帖 扈从帖 自书诗 过从帖 人来得书帖 黄州寒食诗帖 中山松醪赋并跋 李白仙诗卷 赤壁赋 册二 洞庭春色赋 武昌西山诗帖 松风阁诗 寒山子庞居士诗 赠张大同卷跋尾 王长者墓志铭 雪意帖 砂步诗帖 苕溪诗帖 蜀素帖 淡墨诗帖 多景楼诗帖 珊瑚帖 虹县诗卷 吴江舟中诗卷 紫金研帖 章吉老墓表 动止持福帖 潇湘奇观图跋 杂书卷 诗碑 册三 西塞渔社图卷跋 古柏行 幽竹枯槎图卷题辞 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 跋赵霖昭陵六骏图 跋苏轼洞庭春色赋 汪氏报本庵记 台慈帖 识语并焦山题名 杂诗帖 寿父帖 自书诗 上宏斋帖 七月六日帖 城南唱和诗 卜筑帖 提刑提举帖 门内帖册页 元代 前后赤壁赋 归去来辞卷 吴兴赋 哀鲜于伯机五言诗稿 万年欢曲 酒德颂 烟江叠嶂图诗卷 洛神赋卷 与婶婶书 唐人诗十二首 赵秉文御史箴 致悦斋知府手札 题展子虔游春图 题画诗卷 陆游自书诗跋 奉记帖 秋夜感怀诗 淡室诗 张氏通波阡表 真镜庵募缘疏卷 册四 明代 题洪崖山房图 赵雍沙苑牧马图跋 自书诗 致惟颐札 匏研记 琼林玉树图歌 暑气帖 东庄杂咏 自书诗 ……
序言
中华文明的历程,源远流长,据地下出土的实物考证,迄殷商之际,就已经出现文明起源的标志——文字。此种文字,或刻于甲骨,或铭于青铜,概因材料限制,所记史事无不约略而简明。春秋时期,简牍出现,而后缣帛流传于世。但仍未步入寻常百姓家。直到纸张的出现,典籍才真正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典籍,先后在这些载体中延续,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延至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典籍的传播进程。有宋以来,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大批量典籍的印制成为可能。刻书不再为官府独有,开始转向了民间。两宋三百一十六年间,刻书事业最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官私刻书竟达一万多种,而印刷数量更日是以千万来计,各种名目的图书进入了百姓之家。即便元代,历时虽不足百年,但是刻书数目也达到三干多种,数量蔚为可观。 然而,随着朝代更迭,“兵燹”与“祸乱”盛行,各种典籍散佚极其严重,加之历代执政者焚书,传世典籍已经日趋珍惜。至明清,唐、五代时期所刻典籍,如片鳞只甲,大多湮没于世;而宋元时期所刻典籍,亦所剩无多。宋版书千金难求,一旦偶获,即被奉为瑰宝。无怪乎清代版本学家、校勘学家顾千里发出这样的慨叹:“宋元本距今远者八百余年,近者不足五百年,而天壤间乃已万不一存。” 时至今日,文物古籍已成稀世之宝,多被束之高阁,藏于各大图书馆、博物馆之中。随科技的进步,通过高超的影印技术可以把古籍真实地还原出来,让人思接干载,神游万仞。但是令广大读者遗憾的是,面对这些缺乏句读、艰涩的辞句,聱牙的文言,真能人乎其中、探骊得珠者,为数甚少。
文摘
插图:
ISBN9787807599272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