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雕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列丛书) 7508383397/97875083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雕饰》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丛书系列之一。雕饰就是雕饰装饰,它是传统建筑装饰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雕刻装饰历经不同文化艺术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体系。雕刻装饰由于材质的不同,可分为木雕、石雕、砖雕等,将由这些材料制作的建筑构件的某些部分进行雕刻,从而达到装饰的效果,可以使建筑室内外的空间更加具有艺术魅力。《中国传统建筑雕饰》把雕饰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予以介绍,尽可能地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雕饰以文字描述或图片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中国传统建筑雕饰》对从事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历史研究的人员有参考作用,同时也适合广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爱好者阅读、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建筑雕饰》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列丛书》共分为五册,分别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色彩、雕饰、小品和屋顶,是作者王其钧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心得体现。王其钧教授调研中国传统建筑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因此这套丛书的内容不但涉及我国现存的早期寺庙、陵寝及明清宫殿、官府,而且还囊括了各地有代表性的民居住宅和园林。既有官式建筑,又有民间建筑;既有皇家园林,也有岭南、台湾私家花园。该套书的绝大多数照片都是由作者亲自拍摄,插图也都是其亲自执笔或指导学生绘制的。 该套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生动而具体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相关技术与文化知识。
作者简介
王其钧,教授,1954年生。197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89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并兼任武汉大学中国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其钧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著作颇丰。其中代表性的书籍有《中国建筑语言》、《中国建筑图解词典》、《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建筑与环境》、《中国民居三十讲》等。曾在1993年作为“建筑指导”,参与拍摄和主持了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系列片《中国民居趣谈》。所著学术书籍曾获国家图书奖等奖项。2008年于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图解建筑史系列丛书》,荣获中华图书报“2007年全国百佳图书奖”,其中的《图解中国民居》分册,入选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目录
第一章 木雕 第一节 木雕门 第二节 木雕窗 第三节 木雕家具 第四节 木雕罩 第五节 木雕雀替 第二章 石雕 第一节 石雕台基 第二节 石雕栏杆 第三节 石雕柱础 第四节 石雕匾额 第五节 石雕牌坊 第三章 砖雕 第一节 砖雕门楼 第二节 砖雕影壁 第三节 砖雕花窗 第四节 砖雕脊饰 第四章 浮雕与线刻 第一节 墙面浮雕 第二节 栏杆浮雕 第三节 线刻人物 第五章 透雕 第一节 门窗透雕 第二节 花罩透雕 第六章 圆雕 第一节 圆雕狮子 第二节 圆雕人物 第三节 圆雕抱鼓石 第七章 塑 第一节 陶塑 第二节 灰塑 后记 参考书目
序言
中国传统建筑所包含的设计理念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积淀与哲学思想在营造活动中的反映。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独创一格。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物质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形象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自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并且成为世界建筑历史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文明成就之一。 早在隋唐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就达到了鼎盛阶段,其营造技术与建筑艺术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宋元时期,理学的兴起和相关建筑法式的颁布,促成了建筑风格从汉唐的雄健浑朴向其后的典雅清丽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建筑无论是色彩还是装饰内容都更加丰富多彩,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也繁荣发展,并有相当数量的优秀建筑作品保存至今。 由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迥异干兴起在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加之目前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上并没有安排太多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课程,从而造成一些建筑师对传统建筑的设计规律了解不足。在进行日常设计时,他们往往很难把中国建筑的文化思想与哲学理念自然而然地融八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本丛书就是针对这一现象而编写的,目的是使一般设计人员能够用较少的时间集中地从这套书籍中获取较多对实际设计有所启发和帮助的信息。 本套丛书包括五个分册,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色彩、小品、雕刻装饰及屋顶造型。从宏观到微观、从造型到色彩全面地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基本构成特点并总结了其规律。这些特点与规律,对今天的建筑师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空间或环境,会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建筑的成就体现了一代代中国人艰苦而漫长的大胆尝试,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科技与艺术的辉煌象征。诚然,明清时期的建筑与大木结构辉煌时期(唐宋时期)代表建筑相比.在某些方面可能稍有逊色,但诸如天坛、故宫、长城、颐和园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建筑仍然使我们佩服不已。即便是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建筑也如同镶嵌在地球上的颗颗明珠,闪烁着先民智慧创造的光辉。
后记
装饰之风古来有之。我们在博物馆町以看到早期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已经有相当精美的装饰纹样了。其实,装饰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在很大的程度上,装饰可以弥补器物、家具、建筑中的某些不足之处,掩盖其制作时一些无法弥补的缺点。而建筑中的装饰还有一个实用的功能,就是利用装饰件来加固建筑结构,使建筑构造更加稳固。譬如在陕西省凤翔县秦故都雍城出土的殷周时期的青铜构件“金钉”,就可以用来延长建筑的木梁、木柱的尺度,以及具有加固梁架节点功能的装饰构件。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早期建筑中的装饰构件少于晚期,尤其是晚清时期建筑的装饰构件。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除了技术的进步,更程于相比晚期的建筑,中国古代早期建筑的整体造璎往往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到了晚清时期,人们更加注重提高建筑的实际使用面积,而忽视了建筑的整体造型。这种建筑需求的变化是造成后期中国古代建筑造型艺术大大退步的主要原因。由于建筑整体造型的艺术感染力减弱了,人们便加强了细部的装饰来弥补造型上魅力不足的缺陷。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手法很多,譬如漆涂、彩绘、包镶、贴裱等,不过这本书主要是介绍建筑雕饰的。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所选的实例,绝大多数出自民间建筑,尤其是民居建筑,而不是皇家建筑。这主要因为当时有两个方面的冈素制约了皇家建筑大量使用雕刻的装饰手法。一个原因是经费,清代虽然没有兴建皇宫,却大量兴建了皇家园林,加上每年皇家要调拨大量的经费为自己修建陵寝,经费有限。因此皇家建筑的装饰手段主要是琉璃、漆涂、彩绘和汉白玉雕刻等。这样皇家建筑追求在整体气势上和外观上的富丽堂皇。另一个原因足皇家建筑的装饰题材受到很大的制约,除了龙凤、祥云、花卉、篆刻等主题以外,人物、动物等生动活泼的形象均不能出现。这就使皇家建筑的装饰趣味性大大降低。 与之相反,由于民间建筑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严格制约,不能使用斗拱,不能使用横向展开的多开间的堂屋,不能漆涂彩绘,不能使用龙凤图案等,从而造成民间建筑在夹缝中发展的局面。不能使用三问以上堂屋,就用耳房延长正厅;不能用斗拱,就用云头、牛腿等民间装饰构件;不能彩绘,就使用雕刻。于是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神话想象、自然风光等都成为民间建筑的装饰题材。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木雕 中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国家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创造出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在这些丰富的艺术宝库中,众多的传统建筑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木作雕刻装饰,这些木雕饰作为珍贵的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观赏价值。 木雕就是在建筑的木构件上进行雕刻装饰,或者是用木料雕刻成独立的工艺品。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远古奴隶社会的春秋时期木雕就已经出现,而且此时的工艺已经很专业化了。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都是木结构,梁枋、立柱、门窗等都为木质材料。在木料上进行装饰有两种方法最为常见:一种是涂刷油漆,这样可以减小日晒雨淋对木材料造成的侵蚀,可以防蛀,同时还可以增加美观程度。这种方法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演变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特有的彩画装饰。另一种是雕刻,用最直接的方式对木材料进行雕饰,以使木料本身产生立体的装饰效果。彩画装饰虽然色彩鲜艳、丰富,但缺点是日久容易褪色,而木雕饰则不同,它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ISBN7508383397/978750838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作者王其钧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