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工程学引论:新世纪造车和用车之道》是对汽车产业可持续的系统性思考的总结。《汽车工程学引论:新世纪造车和用车之道》对100多年来的汽车工程活动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在分析了21世纪持续发展汽车面临的安全、资源、环境、拥堵和社会公正等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理、工、医、法、管、美、农、林、人文等多学科融会贯通的大工程学科——汽车工程学来顺应汽车的历史性转型,以实现汽车产业的永续发展。《汽车工程学引论:新世纪造车和用车之道》在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汽车工程学的基本理论构架,阐述了汽车工程学的定义和宗旨、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等,区分了传统的汽车工程和汽车工程学,探讨了汽车工程学研究的部分内容:汽车科技、汽车伦理、汽车的公共管理、发展中的大国发展汽车产业之路等。《汽车工程学引论:新世纪造车和用车之道》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的融贯的研讨方法,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汽车的社会性、汽车伦理、汽车的公共管理、汽车的再制造工程、制售和使用汽车的境界等论题,进而提出21世纪的造车和用车的道理。
《汽车工程学引论:新世纪造车和用车之道》适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职汽车从业人员、汽车公共管理人员和关注汽车发展的大众读者阅读,也可作为汽车专业教学的辅助教材。
编辑推荐
《汽车工程学引论:新世纪造车和用车之道》是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自序
引子——大哉汽车
第一章 改变世界的机器
1.1 远古之梦
1.2 “无马马车”时代的来临
1.3 改变世界的机器
1.3.1 时空“魔方
1.3.2 “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1.4 毁誉纷纭任评说
第二章 汽车工程学释义
2.1 人类合作的巨著
2.2 创建一门关于汽车的集大成学科
2.2.1 技术万能吗
2.2.2 汽车可持续发展研究模型
2.2.3 时代呼唤汽车工程学诞生
2.3 汽车工程学释义
2.3.1 “工程”新义
2.3.2 科学-工程二元论
2.3.3 “工业”与“产业”辨义
2.3.4 汽车工程学释义
2.3.5 物理·人理·事理·哲理
2.4 汽车工程学的研究对象
2.4.1 人类系统
2.4.2 汽车系统
2.4.3 支持系统
2.4.4 社会系统
2.4.5 自然系统
2.5 汽车工程学的理论构架
2.6 从汽车工程到汽车工程学
第三章 汽车工程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3.1 从还原论到复杂性科学
3.1.1 还原论的困惑
3.1.2 复杂性科学的兴起
3.2 汽车工程学的方法论
3.3 汽车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3.3.1 融贯的综合研究
3.3.2 案例研究
3.3.3 历史研究
3.3.4 作品评析
3.3.5 大统计
3.3.6 从定性到定量的螺旋式上升
第四章 汽车科技论
4.1 现代科学技术的大融合
4.2 汽车文明的3个发展时期和汽车的3种技术形态
4.2.1 初级发展期的汽车技术
4.2.2 现代发展期的汽车技术
4.2.3 后现代发展期的汽车技术和后汽车
4.3 汽车安全工程
4.3.1 道路交通事故的界定
4.3.2 道路交通伤害——全球严峻的公共安全挑战
4.3.3 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体系
4.3.4 人与汽车安全
4.3.5 汽车的安全性能
4.3.6 公路安全护栏
4.3.7 道路交通伤害的救治与康复
4.3.8 机动车阻挡装置
4.4 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和控制污染的技术
4.4.1 汽车造成的环境污染
4.4.2 汽车的排放控制技术
4.4.3 汽车的噪声控制技术
4.5 汽车节能技术和汽车新能源
4.5.1 充分认识汽车节能和开发汽车新能源的重大意义
4.5.2 汽车节能技术
4.5.3 汽车新能源
4.5.4 多元能源:汽车迎接后化石能源时代的到来
4.5.5 节约:必须开发的第二能源
4.6 汽车新材料
4.6.1 高强度新材料
4.6.2 轻质新材料
4.6.3 材料改性
4.6.4 智能材料
4.6.5 新材辈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7 汽车智能化
4.7.1 汽车的智能控制和服务功能
4.7.2 汽车的集成控制
4.8 汽车再制造工程
4.8.1 再制造工程的定义、迅速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前景
4.8.2 中国不能没有汽车再制造工程
4.8.3 再制造工程的内涵
4.8.4 再制造的比较特色
4.8.5 建立社会化的再制造工程体系
第五章 汽车伦理论
5.1 不该遗忘的伦理域
5.2 科学技术与道德互动
5.3 道德:公共管理的思想依托
5.4 发展:汽车伦理研究的主旨
5.5 汽车伦理研究的目的和理论构架
5.6 人道主义:汽车伦理原则之首
5.6.1 人道主义的渊源和现代思潮
5.6.2 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
5.7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5.7.1 人类与自然:从同一走向对抗再回归同
5.7.2 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
5.7.3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与汽车伦理的奠基石
5.8 汽车伦理的代际关怀
5.9 汽车商业伦理
5.1 0汽车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5.1 1期待中国汽车伦理研究发端^
第六章 汽车公共管理论
6.1 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
6.2 汽车的公共管理
6.3 汽车公共管理的分期
6.4 汽车公共管理任重而道远
6.5 汽车公共管理的研究主题
6.6 各国汽车公共管理规则面面观
6.6.1 欧洲的汽车公共管理规则
6.6.2 美国的汽车公共管理规则
6.6.3 日本的汽车技术法规
6.6.4 汽车技术法规的全球化趋势
6.7 中国的汽车公共管理
6.7.1 中国汽车公共管理的历史回顾
6.7.2 中国的法律体系
6.7.3 中国的汽车公共标准体系
6.8 中国汽车公共管理的典型案例:运货车治限治超大博弈
6.8.1 超载:社会难承之重
6.8.2 大博弈:运货车治限治超
6.8.3 超限超载探源
6.8.4 治限治超教给我们什么
第七章 探索发展中的大国发展汽车产业之路
7.1 救亡图存,奋起抗争
7.1.1 中国自造汽车的发端
7.1.2 开发代用燃料汽车和代用燃料的努力
7.2 抗战胜利后建立民族汽车工业的努力
7.3 突破樊篱:发展时期的中国汽车产业
7.3.1 发展时期的中国汽车产业
7.3.2 突破体制的樊篱
7.3.3 突破技术差距的樊篱
7.3.4 突破自主开发无可作为论的樊篱——汽车自主开发之争
7.4 中国的汽车知识启蒙和学术成果
7.5 敢问路在何方
7.5.1 扣国汽车产业为什么必须走自主开发之路
7.5.2 政府应该依据什么原则扶持自主开发
7.5.3 p外合资·引进技术·自主开发
7.5.4 后化石燃料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机遇与挑战
7.5.5 中国汽车产业崛起之路在于“另类思维
7.5.6 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突破口很可能是集成创新
7.5.7 中国汽车产业,鼓起你的信心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伤残调整寿命年和潜在寿命损失年
附录2 2004年全球疾病负担
附录3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工程师伦理章 程
附录4 人类陆地交通机动化进程(公元前3000-2009.1 0)
附录5 本书出现的英文缩略词 序言
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实用发明之一——内燃机汽车如同星星之火于19世纪末在欧陆点燃,经过整个20世纪的燎原,戴姆勒一奔驰的发明已经给地球上大多数居民带来了快捷交通的福祉,以至随车而兴的筑路运动明显地改变了这个星球的外貌。但是,汽车自1920年代在美国大行其道不到30年,就发生了洛杉矶汽车烟雾事件;自从事件的真相被揭露之后,虽然汽车和汽车工业在世界各地一路高歌猛进,但非议之声也伴随它一路驶来。汽车产业在为人类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之后,自身的发展开始直接面临环境、资源、安全和交通拥堵的挑战。汽车性能在得以迅速改善的同时,也在加速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汽车在为人类提供越来越便捷的交通的同时,也在制造越来越棘手的麻烦。如果说,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交《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时,人们还可以对其中的风险忠告置若“杞人忧天”的话,30多年后,生活在缺乏清洁水源、海平面持续上升、能源产品价格上涨、发展水平失衡加剧的社会中的人们若还不能扬弃传统的发展模式,就要铸成历史的大错了!很显然,我们不能秉持全球人口还在40亿左右、汽车保有量在4亿辆左右、自然资源相对还比较丰富时的发展观来指导当今的汽车产业的发展,更不能用当今的汽车理念来为未来78亿~108亿人口、保有20多亿辆汽车的后现代社会奠基。
21世纪初猝然降临的金融海啸瞬间就摧毁了人类在经济领域里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神话。现实再次警醒我们,人们曾经信赖不疑的世界经济运行体制,包括发展观并非天衣无缝,其中蕴含着带来惊天风险的漏洞;同时也启示我们,被我们视为经典的经营与管理理念,包括我们正在努力复制的经典方法也并不完美,在软科学领域,在人类已有的认识前面,还存在着广阔的探索和创新空间。
实际上,无论人类花费120多年时间构建起来的庞大汽车社会还是传统的汽车理念正在悄然解构——生物燃料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商业供给体系,石油燃料独统一尊的汽车燃料格局已经被敲开一角,一个多元燃料供给体系将要打破石油独统汽车燃料的传统格局;汽车智能功能的迅速增长正在改变汽车中机械成分的含金比例,100多年来构建的汽车投资结构正在悄然重构;以清洁能源、线传动、线操控、自由车身等为特征的后现代汽车形态已显露端倪,颠覆现代汽车形态的力量正在聚集;现代人文思潮对生命至尊的阐释使汽车的安全性能和环保性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道德压力。不管我们在哪一天明显地感觉到变革已经发生,也无论变革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样子,汽车、汽车产业和汽车社会的一次划时代变革都正在我们身边发生。 文摘
插图:
汽车这一“改变世界的机器”就像建筑、因特网这类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结构,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伟大发明一样,它们对人类生活的重塑不单单来自发明家的天才和专业人员的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源于公众的广泛参与。表面上,汽车制造厂提供了消费的多样化,实质上,是常变常新的公众生活不断为汽车厂创造商机,不断引领产品的升级和多样化。过去,如果汽车失去了吸引大众参与的魅力,今天的汽车很可能仍是少数人手中的“大玩具”;将来,如果有一天汽车不能吸引公众参与的兴趣,汽车产业就将成为无根之木,离它枯萎的时日也就不会太远了。
19世纪末的发明家们共同用智慧构造了现代形态的汽车,在以后持续改进汽车技术性能的过程中,成千上万的工程师、技工默默无闻地做出了点点滴滴的贡献,甚至汽车的使用者也直接参与了对汽车的改进。兹举一例我亲历的使用者直接参与改进的实例。在半挂牵引车的牵引座前面装置登车梯和工作平台,至少在国产汽车上最早是由用户自行改装的。到1990年代中期,汽车制造厂才从用户的改装中认识到装置登车梯和工作平台便利于驾驶员登车摘挂向挂车输送气、电的管、线接头的必要性,在国产牵引车上才开始安装由制造厂设计的登车梯和工作平台。现在,人性化的登车梯和工作平台已成为许多牵引车的标准装置。
汽车作为迄今唯一零件数以万计,年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亿计的机电产品,它不可能只是汽车厂一家之作,它发展到今天这样与人类生活形影相随的境地,融人了人类的许多智慧。在它漫长的产业链上,向产业的上游拉动着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建材(主要是玻璃)等产业的规模和技术进步,向产业的下游推动着燃料、建筑、物流等产业及销售、维修、金融、保险等行业的繁荣和进步;上述产业和行业的技术进步又反过来促进汽车产业的进步,拓展汽车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汽车技术进步的动力并不完全来自汽车工业自身,也来自汽车工业之外的其他领域。电子和通讯技术使汽车自动化,新材料技术使汽车轻量化,CAD/CAE/CAT改变了开发汽车的手段,ABS来自航空技术,GPS把军用设施用于民用,可再生燃料为汽车提供不竭的能源……如果离开了内燃机理论、动力学理论、机械工程理论、振动理论、控制理论,空气动力学、人类工效学,以及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的有力支撑,现代汽车肯定是另外一种面貌。
ISBN | 9787560840512 |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柳献初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