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图说北京近代建筑史》是《北京近代建筑史》的姊妹篇,是《北京近代建筑史》的增订版、普及版。《图说北京近代建筑史》借助671幅相关图照,以图说的形式对北京近代建筑在其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四种建筑样式的演变进行形象化的表述,有助于读者对北京近代建筑历史有直观的认识。
《图说北京近代建筑史》综合了作者多年关于北京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成果,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的著作,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借鉴历史,从事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指导作用;对文物保护部门和开发单位保护与再利用历史建筑、如何使近代遗产成为现代资源具参考价值,有很强的实用性。
《图说北京近代建筑史》既可作为建筑历史研究资料、高等院校相关历史学科教学参考教材,又可作为读者了解北京建筑演进和城市变迁的图示指南。
编辑推荐
《图说北京近代建筑史》图文并茂,表述更为形象化,既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帮助读者对北京近代建筑历史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作者简介
张复合,1947年1月哈尔滨市生人;1970年3月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88-1989年9月为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博士研究员,1992年1月获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多年从事基础研究,开拓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新领域,专攻中国近代建筑史,致力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
1994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首开国内第一门《中国近代建筑史》课程至今,编写“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中国近代建筑史》;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设部、国家教委、清华大学等科研项目,主持多项重要近代城市与建筑的研究、规划与保护项目;结合重点课题和实际工程指导本科生毕业实践、培养研究生;组织举办十次全国、国际性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研讨会。
正式发表有关学术论文近百篇,著有《北京近代建筑历史源流》(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近代建筑史》(清华大学学术专著),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建筑史论文集》等系列学术丛书。曾获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建设部科技进步奖、教育部优秀设计奖、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目录
第1章 1305年:基督教堂建筑在北京出现.
孟特·高维奴与“第二教堂”
房山十字寺
第2章 1759年:“西洋楼”在北京建成
第3章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北京的“西洋楼式”建筑
“西洋楼式”的最初表现——1893年改建的颐和园清晏舫舱楼
“西洋楼式”的外国人作品——畅观楼(1898年)和六国饭店(1902年)
“西洋楼式”的皇室作品——中海海晏堂(1904年)
“西洋楼式”作为“门面”出现在街市——农事试验场大门(1906年)
“西洋楼式”的官方最后作品——清末陆军部衙署主楼(1907年)
“西洋楼式”在民间市井流行——北京的“门面建筑”
第4章 十七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基督教堂建筑在北京三百年
十七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式
十八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式转“洋风”
十九世纪:延续期——“洋风”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后期——洋风转“传统复兴式”
第5章 二十世纪初年:北京的“洋风”建筑之一——东交民巷使馆区沿革及使馆建筑
历史上的东交民巷
1900年以前东交民巷使馆建筑
使馆区的形成
第6章 二十世纪初年:北京的“洋风”建筑之二——东交民巷使馆区其他建筑
使馆区内的银行建筑
使馆区内的其他建筑
第7章 二十世纪初年:北京的“洋风”建筑之三——清末官厅
资政院(1910年)
外务部迎宾馆东楼(1970年)
大理院(1911年)
军谘府(1911年)
海军部
第8章 二十世纪初年:北京的“洋风”建筑之四——清末教会学校
潞河中学(1893年)
汇文大学校(1888年)
天主教圣母会法文专门学校(1908年)
第9章 二十世纪初年:北京的“洋风”建筑之五——清末新式学校
顺天中学堂(1907年)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08年)
陆军贵胄学堂(1909年)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
清华学校(1911年)
第10章 二十世纪初年:北京的“洋风”建筑之六——清末铁路建筑
清末北京铁路建设
铁路站房建筑
第11章 二十世纪初年:北京的“洋风”建筑之七——清末公共及工业等建筑..
公共建筑
工业建筑
其他建筑
第12章 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北京的“洋风”建筑之八——王府井大街和东安市场
王府井大街
东安市场(1903年)
第13章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的“洋风”建筑之九——民国办公及商业金融建筑
国会议场(1913年)
商业办公建筑
金融建筑
第14章 二十世二十年代:北京的“洋风”建筑之十——民国工业及其他建筑
工业建筑
其他建筑
第15章 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北京的城市改造之一——改造正阳门瓮城和展修京都环城铁路
设立市政管理机构
改造正阳门瓮城
展修京都环城铁路
第16章 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北京的城市改造之二——民国新市区规划
道路规划
新世界商场(1917年)
东方饭店(1917年)
香厂新市区
第17章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的“洋风”建筑之延续——中国建筑师作品
真光剧场(1920年)
开明戏院(1920年)
大陆银行(1924年)
中国地质调查所(1929年)
第18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的“传统复兴式”建筑
北京协和医学院
燕京大学
辅仁大学
国立北平图书馆
第19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的“传统主义新建筑”——世界现代建筑潮流影响北京
北京交通银行(1931年)
北京仁立公司铺面(1932年)
北京大学地质学馆(1935年)
北京大学女生宿舍(1935年)
参考文献
附图目录
后记
后记
2004年6月《北京近代建筑史》一书出版后,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许多读者表现出对北京近代建筑历史的极大热情,并对相关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鉴于此,在《北京近代建筑史》的基础上,本书尝试以"图说"的形式,对北京近代建筑在其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四种建筑样式的演变进行更为形象化的表述,力求使其既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帮助读者对北京近代建筑历史有更为直观的认识,成为了解北京建筑演进和城市变迁的图示指南。
本书对《北京近代建筑史》中的某些史实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增加了大量的历史及现状图照,可以说是《北京近代建筑史》的修订版,也可以说是《北京近代建筑史》的增订版、普及版。
此次本书的编写,在进一步核实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北京近代建筑史》一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更正,主要有:47页图4-12"北堂内景"应为东堂内景;61页图5-3"俄罗斯南馆"应为俄罗斯北馆;129页图8-12"天主教圣母会法文专门学校乌瞰图"应为1909年荷兰墓地文声大修院(口字楼)鸟瞰图;图8-13中,东直门水厂来水亭、大机器厂、大门,误记为孙河屯水厂。
在此,对关注《北京近代建筑史》一书的广大读者,对书中有关史料进行质疑、提供佐证的有关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中部分图照利用了相关人士的成果,均在出处中予以注明;由于使用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实测图纸(实测平面图未注明方位者均为上北下南。)涉及测绘人员较多,则未具体注明。
在此,对本书利用其成果的相关人士、对参与相关实测图纸的测绘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北京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工作正在进一步广泛开展且日益深入,新成果不断出现,本书的诸多不足之处尚望广大读者及时予以指正,以使本书能够对北京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复合
2008年7月27日 北京。
文摘
插图:
第1章CHAPTER I
1305年:基督教堂建筑在北京出现
1305: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Christian Church in Beijing
中国建筑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曾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丰富自己。中国建筑汉魏六朝受佛教影响,唐朝受西域影响,元朝时又受欧洲影响。
欧洲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最早见于元初;西洋建筑第一次在中国出现,即是在北京。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至元六年(1264年)着手元大都的建设,历时八年建成。
元朝时城中心的宫城、皇城位置基本上是现存明清的宫城和皇城界限。元皇城东墙为今日的南、北池子一线,西墙在今日的西皇城根一线,南墙在中海南面至故宫午门、端门之间一线,北墙为今日的北海后门至地安门一线。大都城的中轴线即明清紫禁城的中轴线。
孟特?高维奴与“第二教堂”
Monte Covino and“the 2nd Church”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罗马教皇尼古拉四世派方济各教士意大利人孟特?高维奴(Giovanni di Monte Covino,又译“戈维诺”,1247-1328年)来中国传教,任北京第一任总主教。
ISBN | 7302185913/978730218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张复合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