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建筑散记》主要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分为古建筑基本概念、寺院·庙宇、塔、城池、长城、园林、民居、杂谈八部分内容。书中配有近200幅图片,图片资料都是作者亲自到当地考察拍摄得来的,花费了作者几十年的心血。阅读《中国古建筑散记》,读者不仅可以获得许多建筑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提高对古建筑的欣赏水平。
编辑推荐
《中国古建筑散记》适合于建筑专业学生以及古建筑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张驭寰,吉林省舒兰县人,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著名古建筑专家、建筑史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曾担任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秘书,在他身边工作多年,受梁先生严谨治学风格的熏陶,辛勤耕耘,对中国古代建筑、建筑史有着深入独到的见解。他厚积薄发,出版了《中国城池史》、《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等40多部学术专著,先后主持仿古建筑设计80多项,他还曾在台湾10多所大学讲学,并出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8所大学和日本、韩国多所大学的讲座教授。
目录
序
一、古建筑基本概念
1.试谈建筑学、建筑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3
2.古代标准设计的历史5
3.我国古代建筑对外的影响8
4.传统建筑与色彩学之关系12
5.古建筑的地方性及其地方风格14
6.古代建筑中清代“官式建筑”的地位16
7.传统建筑扩展空间的手法18
8.合院的产生对古代大型建筑群的作用20
9.传统建筑布局中轴的概念22
10.古建筑组群中轴线的变化24
11.古代房屋开间的来源与发展26
12.民居大宅主体房屋布局序列之源流28
13.古建筑群里“八”字形的殿阁布局方式31
14.古代建筑为何寿命长?34
15.古代建筑组群的选址36
16.《生土建筑研究》序言38
17.古代建筑上的精华——斗拱40
18.古代建筑组群的杰作——阁道、斜廊与飞廊43
19.“工字殿”与三殿制度46
二、寺院·庙宇
1.弥陀寺法王宫大额式梁架之特色51
2.北齐时期的一座佛殿53
3.中岳现存十大寺院之一——会善寺考察简记55
4.在介休广济寺所见魏唐建筑形象60
5.慧能大师与南华寺之话旧62
6.扶风景福宫正殿传统式梁架分析67
7.对庄公庙的梁架结构分析69
8.对韩城禹王庙元代建筑的讨论73
9.韩城文庙建筑之特征76
10.烟台天后行宫78
11.古庙入门前后的场景建筑82
三、塔
1.应县木塔是不会轻易倒塌的87
2.龟兹壁画中的塔婆式塔89
3.我国宝箧印塔的发展及其式样91
4.塔巷石塔93
5.阳城龙泉寺塔95
四、城池
1.春秋战国筑城施工的方法99
2.锁阳城101
3.新发现的宋代城门楼104
4.城池里的主要大街108
5.古代城乡商肆与集市发展状态110
6.在元大都和义门发现的戗柱与戗板112
7.绍兴八字桥——我国古代的立交桥114
8.富平城台116
9.“大街小巷”的规划方式应当继承117
10.古城镇里的空场120
11.古城道路规划的启示122
12.对古城角楼的探索124
13.城镇里的骑楼128
14.古代城池里的跨街楼130
15.古潼关城楼133
16.城池中心部位景观建筑135
17.北京乾隆演武厅137
18.城镇里水井的样式141
19.古代望建筑144
20.古代开县城的规划与建筑布局146
21.为寺院建城的探讨148
22.简谈北京城五个海子151
23.古代县城里的五大建筑154
五、长城
1.万里长城159
2.魏国长城、烽火台遗迹现状记164
3.西汉长城166
4.玉门关169
5.大方盘城171
6.平型关174
7.甘肃段明代长城177
8.黄崖关长城现状180
六、园林
1.简谈圆明园185
2.北京的庭树——住宅园林小记187
3.古代建筑中生态环境学的运用189
4.古代居住房屋内部如何解决绿色环境问题192
5.景点设计的成功之点———“十八盘七瞪眼”193
七、民居
1.我国最大的合院建筑群——灵石县王家大院197
2.我国大型合院一奇葩——龙岗围屋简谈201
3.以火为中心的居住方式204
4.东北地区民居起源及其发展206
5.“关东城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208
6.北国窗庭210
7.阿勒泰地区井干式民居212
8.甘肃天水地区民居大门开的方位216
9.山西地区合院入门的“神龛”217
10.短桩基座的产生与流传220
11.哈萨克族住房222
八、杂谈
1.木工祖师——鲁班227
2.驿馆建筑一瞥230
3.会馆与书院233
4.古建筑的图碑237
5.古代中外第一大宫殿——阿房宫239
6.我国古代土工技术的精华——土心工程的成就241
7.古建筑图里蕴藏着当代新式绘图法243
8.《泉州古建筑石作图录》序言(节选)245
9.陕西合阳玄武青石殿247
10.我国古代高台建筑初探250
11.“五城十二楼”今何在258
12.唐代以来在建筑上采用的栅栏设施260
13.发现汉代带榫卯的斗拱262
14.新发现的金代铁夯头265
15.昙花一现的无梁殿建筑267
16.辽代的门罩270
17.古代衡门的发展及其影响272
18.洞壁建筑散论274
19.汉献帝陵现状调查记278
跋280
参考文献282
序言
本书提出的问题是笔者多年间从事古建筑研究所积累的。研究时,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大量的文献阅读,学习前人的学术思想;二是长期对古建筑实物进行考察,进行资料积累。
古人有言:“若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之。笔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梁思成、刘敦桢先生谈话时,提出对占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他们非常赞同。早年无论是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的年代,还是日寇侵略、炮火连天的岁月,梁刘两位先生都一直坚持考察。在两位先师的教导下,从那时起,笔者每年抽出数月时间到各地考察,坚持了50多年,行程70万公里。
后记
20世纪50年代,由导师梁思成先生申请报批,我调至中国科学院做研究工作。那个时代,中国科学院在“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下,正在创办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我调入技术科学部,过了一段时间,又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协助梁先生筹办建筑历史研究室。从此我开始研究中国建筑史,岁月匆匆,一晃之间,已有53年。
我始终坚持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一直没有改行。研究方法以野外考察为主,归来之后,再查阅文献。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读书、写作。每一篇文章,都经过考察,收集原始资料,然后绘图、比较、分析,再查证,日积月累,一直没有间断。
在数十年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即是到现场考察,行程已超过几十万公里。历年所看到的古建筑数目相当多,风格迥异。考察时不仅追求数量,而且注重每座建筑的构造,从式样到布局,从建筑工程技术到建筑艺术、装饰,都一一体会、分析,通过这些来研究古建筑的时代特征。
本书是我多年积稿的一部分,大多曾在报刊上发表过,其中包括在《中华建筑报》的《古建筑新探》、《中国文物报》的《古建筑漫话》、《中国旅游报》的《文物丛读》、《建筑时报》的《古建筑随笔》等专栏中刊登的文章。出版社编辑看过文章后,极感兴趣,以为这是对古建筑史、古建筑研究界的一种有意义的参考,嘱咐本人加紧整理。承他积极促成,这本《中国古建筑随笔》得以和读者见面。
本书文字近30万字,全书分为8个部分。文稿之中附有近200幅图片,力求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更加适合阅读和推广。
张驭寰
书于北京建国门内东总布胡同19号本宅
文摘
插图:
在当代的大规模建设之中,普遍应用标准设计,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标准设计和标准构件。这种做法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施工速度问题,节省设计单位的人力。
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自隋唐时代开始在建筑上同样采用标准设计。当时的统治者虽然没有那么明确地提出,但实际上已运用了标准设计,进行严格控制,防止滥用,以节省建筑用材。
先民们自从在地面上开始建造房屋以来,都有一种共同性,各地习以为常,实质上这就存在一种标准。不论是穴居,还是半穴居,甚至发展到地面上来盖房子,都存在着一定的标准启蒙。后来经过夏、商、周,逐渐形成了一种礼制制度,遵循礼制,建立标准,如同不成文的法规,在人们的思想中,实际上流传开来。在城池建设中,推出了周礼王城图,这种规划思想对于王城、宫城、庙社、市里、道路等,提出一系列的要求与规划方面的原则制度。这样一个蓝本与规定,它完全左右了三千多年来我国城池的发展及其规划。从西周以来,凡是建造城池宫廷、庙宇衙署、阊里道路部有了标准。虽然它不是法定的标准,但是给后人提供了遵循的标准。
在古代,衙署的建设也有固定式样,一般在城池里的主要位置,不论州衙、府衙、县衙,都占据适中的地点,正面向南。古时,在民间流传着:“衙门口向南开,打官司拿钱来”,一语道破了“衙门”的状态。在衙门的建设中成为标准设计的,一是“前堂”,这是县衙门审理办公的地方,应该叫“县大堂”;二是“后寝”,在中轴线之北端,这是“县太爷”冢属的住宅。这个设计各县基本相同,其实也是一种标准设计。
合院建筑,这是从民间到统治阶级都使用的一种住房样式,自商周以来,流传至今,合院房屋遍及全国各地。它的房屋间数有多有少,根据家中人口来决定,本身灵活性很大,人多时可多建几个院子,人口少则建成一院。这些基本上都有一种标准设计,不过具体尺寸没有当代建筑标准设计得那么严格。
除此以外,隋朝时代隋文帝在全国建造舍利塔200多座,他预先在大兴城做好舍利塔的设计图样,派人送到各州,择吉日,在各州同时开工兴建。正如《隋国立舍利塔诏》曰:“分送舍利,前往诸州起塔”、“所司造样,送往当州”。这纯属一项标准设计。
唐玄宗李隆基,在全国建造寺院、建塔。例如在开元年间唐玄宗敕天下诸郡建设开元寺,就是同时在全国建立开元寺,保存至今的尚有潮州开元寺、泉州开元寺、定州开元寺、郑州开元寺、正定开元寺、易州开元寺等。当时唐玄宗还敕天下诸郡大建龙兴寺,例如正定龙兴寺、湖州龙兴寺等,都是当时建造的。这些都是标准设计。
宋代崇宁年间,颁行《营造法式》作为宫廷、坛庙、官署、大府第等建筑设计、结构、用料、施工的标准,其中对大木作、小木作制度规定,占有大量篇幅,规定用“材”作为总的标准、比例尺寸、基本标准模数,根据它的规定来看,宋代建筑的标准化、定型化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清代的《工程做法》一书,是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刊行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用料、做法、工程的条例和经费开支的建筑法规,将房屋分为大式、小式两种,对建设间数、间架限制等作了规定,是建筑方面的一种标准化的专书,实际上就是一种建筑设计的标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当代建筑,还是古代建筑,都实行了标准规定或标准设计。但它的局限性在于限制了建筑的想像力、表现力,新颖的创造精神得不到体现。因此,它并不是一个永久的方向。
ISBN | 7115192324/978711519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作者 | 张驭寰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