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石头上的史诗:德国建筑旅行笔记》内容简介: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第一次到柏林,看到矗立在城市中心选帝侯大街上那座尖顶被炸断、全身上下伤痕累累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古典风格的老教堂已成一座废墟,但设计师并没有把它拆除,而是紧挨着在它旁边,建了一座现代风格的新教堂,两者初看形成强烈的对比与;中突,但细品又高度地和谐与统一。你从这建筑上,在那些历经战火的黝黑石块上,看到的是战争曾经带给人类的灾难,读到的是德意志民族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以及保留这一废墟的勇气和自省精神。
编辑推荐
《石头上的史诗:德国建筑旅行笔记》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杨克,编审,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陌生的十字路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杨克诗歌集》(重庆出版社2006)等7部诗集;《天羊28克》(作家出版社20D8)等两本散文随笔集;《杨克卷》文集(漓江出版社2004)等。主编:1998-2008每个年度《中国诗歌年鉴》,《(他们)10年诗歌选》、《60年中国青春诗歌经典》、《艨胧诗选》、《90年代实力诗人诗选》等。个人诗文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中华诗歌百年精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诗歌卷》、《百年百首经典诗歌》、《新诗三百首》、《中国当代诗歌经典》、《(人民文学)五十年精品文丛》、《大学语文》等各种文选共250种以上,以及西班牙、美国、B本、英国等出版的外语选集。曾获首届广西政府奖“铜鼓奖”、“第二届《青年文学》创作奖”、“《人民文学》征文奖”、“《山花》年度奖”、“第三代诗人杰出贡献奖”、“首届汉语诗歌双年(2006-2007)十佳奖”、广东省第8届鲁迅文艺奖等以及中国台湾文学奖多项。
目录
序言1 镌刻在石头上的史诗
序言2 建筑,人类对美的追求
序言3 凝固的生命
第一章 凝固的史诗(教堂篇)
1.断章柏林断头教堂
2.信仰的力量科隆大教堂
3.平民圣地楚格峰教堂
第二章 石色壮丽(城堡篇)
1.理智与浪漫菲森新天鹅堡
2.不可侵犯的千年契约图宾根霍亨索伦堡
3.美丽的震慑德累斯顿柯尼希施泰因要塞
第三章 人间第七日(政府建筑篇)
1“透明”的政治柏林德国国会大厦
2.毋忘正义的审判纽伦堡法庭
3.分享幸福亚琛市政厅
第四诗意地栖居(民居篇)
1.上帝之眼古塔赫黑森林古民居
2.命运转折点吕贝克七尖顶
3.走近马克思特里尔罗马遗风
第五章 另一半·完美(现代篇)
先锋与经典慕尼黑“旋风”汽车博物馆
第六章 又见巴洛克(德国建筑影像篇)
1.又见巴洛克
2.看那道美丽而庄严的天际线
3.残缺的美
4.童话里的橡木屋舍
5.莱茵可的浪漫
6.古老广场:市民中心和建筑博物馆
后记
序言
大多数的旅行,其实是城市和建筑的阅读。
作为一个旅行者,你很难在短短的时间内,去了解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但你能从那里的建筑,得到最直接的感受。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第一次到柏林,看到矗立在城市中心选帝侯大街上那座尖顶被炸断、全身上下伤痕累累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古典风格的老教堂已成一座废墟,但设计师并没有把它拆除,而是紧挨着在它旁边,建了一座现代风格的新教堂,两者初看形成强烈的对比与;中突,但细品又高度地和谐与统一。你从这建筑上,在那些历经战火的黝黑石块上,看到的是战争曾经带给人类的灾难,读到的是德意志民族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以及保留这一废墟的勇气和自省精神。
那时,我在科隆一德国的第四大城市住了几个月。很多个黄昏,我绕着老城散步,喜欢穿过Rudolfplatz 和Neumarkt,一直走到莱茵河边。一路上经过许多如古罗马教堂、罗马德国博物馆等有名的历史建筑,这时的科隆城安静而深邃。通常,我会来到被称为世界哥特式建筑巅峰之作的科隆大教堂。日落时分,斜阳映照下雄伟的大教堂和旁边的后现代艺术的圣地一路德维希艺术博物馆在建筑上是绝配,后者有如大海上飞扬的片片风帆,而大教堂的哥特式尖顶,则有如航船上一支支耸立的桅杆,直指苍穹。这壮丽的画面让我久久难忘。
有一天,我在大教堂广场边上的一家书店,看到了一张照片。这是一张拍摄于40年代二战结束后的照片。让我吃惊的是,科隆这个美丽而充满了历史感的城市,那个时候是整一个废墟。
后记
感谢广东南方电视台区念中台长、杨湛总监的策划,由德国之声国际部原主任布卡德·诺沃提尼博士牵线,德国国家旅游局邀请,我得以与广东南方电视台钟兴贤、余雯菲、骆伟瑜、吴家强、邓蕴以及佛山电台诗华、蔡慧一行,用16天自驾车走了柏林、德累斯顿、包岑、沃伦、吕贝克、奥伊廷、基尔、威廉港、不来梅、明斯特、科隆、波恩、亚琛、特里尔、萨尔布吕肯、曼海姆、古塔赫、弗莱堡、弗里德里希、加米施帕滕基兴、慕尼黑、纽伦堡、斯图加特、法兰克福等城镇,计4500多公里,可谓走通德国。期间,布卡德与多位德国教授和7位大学生以及导游、翻译李航分别陪同走完全程,前后会见了多位国会议员和各地的市政厅官员、市政府国际部、贸发部及旅游局官员,有关大学教授、汉学研究者、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参赞。还应感谢MARITIMHOTEL集团,这家四星级酒店在德国有30多家连锁店,全程赞助我们此行。电视台编导、摄像和主持人起早贪黑,一路狂拍德国建筑与自驾游专题片,每天还要长途驾驶,异常辛苦疲累。由于沿途德方有关机构的关照,使我们一行能够进入一般游客不能去到的建筑的高处或深处,触摸石头的美丽纹理,追问深深浅浅的历史印迹。
文摘
插图:
当大片蓊郁葱茏的森林扑进眼帘,来自世界另一个大陆的人,很难想象这是一座后工业文明和商业社会的国际城市,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的首都。柏林三分之一都是树木,林带并非环绕在四周,就在市中心,分布在不同地块。它们也不是我们熟悉的“绿化树”,那种人工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林阴乔木,而是天然森林,其间遍布湖泊和草地,从未被成片砍伐。这要归功于200年前普鲁士皇家园林总监林奈对柏林城市绿化所作的出色规划,在树林里面繁衍生存的野生动物,年复一年跟外面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楼房、巍然耸立的教堂、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椴树下大街、夏洛滕堡大街上的车水马龙和谐共处,兽与人相安无事,让人啧啧称奇。
“老旧”的事物在德国颇受欢迎。任何东西一旦成为历史的活化石,便具有了文化底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众多城市的建筑毁于战火,柏林市战时曾遭到英国皇家空军13次大规模空袭,1943年11月22日首日空袭,英国派出轰炸机达764架次,其后有9次的轰炸规模在500架次以上,苏军攻克柏林,使用了22000门大炮,因而市区90%的建筑被摧毁,经过战后60年“修旧如旧”,几乎全部恢复了原貌,完全看不出“克隆”和新修补的痕迹。所以曾任中国驻德国大使卢秋田评价说,在德国,任何东西都可以被炸弹摧毁,不能摧毁的是文化。
然而,柏林却有一处名胜保存了战争留下的巨大创伤,也许它还是德国境内外观上直接呈现伤疤的唯一建筑,这就是著名的“断头教堂”。
ISBN | 9787218064581 |
---|---|
出版社 |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杨克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