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建筑二十年(岭南建筑丛书) 711207265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019975 类别: 图书 艺术 建筑 建筑艺术史
《珠江三角洲建筑二十年》主要内容简介:20世纪70年代,广州因对外贸易的需要,建造了很多的新建筑,当时,新的设计思想、新的样式、新的手法给人一种新的感受,使入耳目一新,学习广州建筑也就成为当时的一种新潮。广州建筑是岭南地区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广州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从某种意义来说,谈到广州建筑,它就成为岭南建筑的代表了。此后,岭南建筑驰名全国,成为了全国主要流派之一。
编辑推荐
《珠江三角洲建筑二十年》:岭南建筑丛书
作者简介
燕果,河北博野人,1957年出生,当过知青,当过兵。华南理工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在珠江三角洲工作学习十余年。在军队任某甲级设计院常务副院长,2005年转业,受聘于四川蓝光和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任副总裁。
目录
总序 绪论 珠江三角洲建筑发展的背景概况 第一章 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及人文特征 第二章 岭南建筑的先声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的建筑学之初 第二节 岭南现代建筑的诞生和发展 第三章 吸纳世界建筑理论 第一节 20世纪西方建筑理论的演进 第二节 西方建筑理论对珠江三角洲建筑的影响 第四章 继承传统建筑精华 第一节 继承传统建筑精华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继承传统建筑精华的工程实践 第五章 融合多元建筑文化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建筑多元发展的背景概况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建筑的风格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小区总体规划 第四节 珠江三角洲的居住模式对建筑的影响 第五节 珠江三角洲的小区典例 第六章 开创岭南建筑新风 第一节 开创岭南建筑新风的工程实践 第二节 岭南新建筑的创作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20世纪70年代,广州因对外贸易的需要,建造了很多的新建筑,当时,新的设计思想、新的样式、新的手法给人一种新的感受,使入耳目一新,学习广州建筑也就成为当时的一种新潮。广州建筑是岭南地区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广州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从某种意义来说,谈到广州建筑,它就成为岭南建筑的代表了。此后,岭南建筑驰名全国,成为了全国主要流派之一。 谈到岭南地区的范围有不同看法,以建筑界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按地理来分,位于五岭之南称为岭南。因此,广义来说,包括广东、海南全省,福建泉州、漳州以南,广西东部桂林以南如南宁、北海等地区,属于岭南范围.狭义来说,则指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肇庆、汕头、湛江和香港、澳门地区.我们认为按广义解释较为合理。可是在习惯上,岭南文化与广东文化经常相互混用,没有严格区分,而是按实际需要而定。 岭南建筑是一个特殊名词,它不等于建造在岭南地区的建筑就叫岭南建筑。我们认为,凡有岭南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才称它为岭南建筑。按时期来分就有岭南古建筑、岭南近代建筑和岭南现代建筑,后者也可称为岭南新建筑。
文摘
插图: 文化性包含世界文化和地域文化两个方面。世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具有共性的文化,地域文化属于个性文化,正是地域文化的存在,才使此地的建筑区别于彼地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一部分,除了能满足人们经济的和功能的需要外,成功的建筑还应有文化的品味,以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何先生在完成大量科教、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建筑的过程中,创造了通过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体现文化内涵的较为有效的途径。前面已经提到的南越王墓、岭南画派纪念馆、逸夫科学馆以及鸦片战争海战馆都是这方面成功的创造。 时代性就是要体现建筑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哪怕这座建筑是建在古建筑旁边,它也不能完全复古,而只能是以新时代的建筑语言与古建筑对话,产生呼应,这里就有一个继承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何镜堂先生认为:“传统建筑的精华部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历史的传统只有和现代功能、材料、技术和现代美学原则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借鉴传统只是创作的镜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立足现代,锐意创新,使我国的建筑更具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欣赏性,更加适用、美观、大方,更能反映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轨迹,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综观何先生的作品,从深圳科学馆、市长大厦、南越王墓博物馆、逸夫科学馆到东莞文化广场,无一不透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ISBN7112072654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燕果
尺寸16开 Pages Per Sh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