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消遣到现代娱乐:百年中国社会图谱(百年中国社会图谱) 722006191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024761 类别: 图书 特价书 信息传播
该书介绍了国人娱乐方式的嬗变。包括传统娱乐的“雅”与“俗”、“洋”风吹进、民国消遣方式、革命年代的乐趣等7个专题。
媒体推荐
后记 本丛书最初的编纂设想是以图配文。计划分十个专题,每个专题用5万字左右概述历史流变,配上150幅左右照片对文字进行形象的诠释。所以,编纂基本上是分工进行的。先是拟订每个专题的提纲,然后兵分两路,一路人马撰写文章,一路人马搜集图片。数月后,文字稿逐渐完成,历史图片也搜集了不少。但在修改文字和图配文时,我们发现:一,所有十个专题的历史流变必须追溯到近代之初,因而这套丛书虽然名为《百年中国社会图谱》,实际包含内容延伸到了近代之初,甚至至清朝初年。二,150幅左右照片根本不能反映该专题的历史流变,我们临时决定照片数量扩大到现在的余幅,从而又使图书形成现在的以图为主的“图说”。同时,由于文字撰写和图片搜集分头进行,图配文时出现了严重的有文无图和有图无文的失衡。在“以图为主”的原则下,只好割舍一些文字。对于没有相对应的照片但又必须反映的内容,无奈之下选择了一些间接说明该内容的相关照片。 本丛书的图片是文字撰稿和图片保障人员(主要是图片保障人员)历经数年广泛搜罗而来的,其中不少照片是首次发表,但由于丛书内容涉及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方方面面,为了说明问题,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前人拍摄的或已经出版的历史照片。由于照片年代跨度长,数量也较大,涉及地域广,编排人员时间紧,工作急,不可能一一寻找并注明书中所使用照片原拍摄者的姓名,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致以深深的歉意。请有关作者见书后与编著者联系,以使我们比照有关规定给付薄酬。 本丛书尝试用图说的形式记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限于编纂人员的水平,错误乃至谬误在所难免,敬请海内外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之至。 编者 2002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传统的消遣 一、阳春白雪共话“雅” 二、下里巴人同玩“俗” 三、生动活泼的儿童娱乐和玩具 四、喜庆的节日娱乐和节令玩具 第二章洋风吹开国人眼 一、传统消遣的新发展 二、西洋娱乐纷至沓来 三、西方陋习的传入 第三章方圆九州几重天 一、都市娱乐的新时尚 二、农村沿袭传统 三、根据地和解放区革命化的娱乐 第四章革命人民以革命为乐 一、建国初的娱乐新风 二、万民欢腾的“大跃进” 三、娱乐贫乏的“文革”时期 第五章重新燃起的激情 一、旧式消遣的回温 二、邓丽君掀起流行音乐的旋风 三、交际舞再次回潮 四、火爆迪斯科 五、现代视听的变革 六、人人爱看新武侠 第六章奔放精致的人生 一、传统消遣注入时代精神 二、世纪狂欢说文艺 三、从体育中获得乐趣 四、电脑玩“酷”一族 五、从旅游、探险到挑战极限 六、“吧”里情怀 七、留住青春和美丽 八、丰富多样的儿童娱乐 九、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娱乐 后记
文摘
书摘 一,建国初的娱乐新风 传统娱乐的新活力。新时期,传统娱乐如闹婚礼、逛庙会、过节日等都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五六十年代的婚礼仪式简单、朴素、刻板:一般是领了结婚证,拍张照片或互赠《毛泽东选集》作纪念,买几斤糖果,请来领导证婚,胸戴大红花的新郎新娘向毛主席像、来宾鞠躬。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婚礼最使人难忘的就是闹中取乐。在婚礼上,人们让新娘新郎谈自由恋爱的经过、谈学毛主席语录的体会等。最让新人担心的是闹洞房。 俗话说,洞房里头无老少,男女老少争先起哄,轻则嘻闹取笑,重则动手动脚。闹洞房,能从中午闹到晚上直至天亮。‘人们闹累了,闹乏了,才相继离去。许多人青年男女结婚第二天就订爱国增产公约,两人白天一块劳动,晚上并肩到夜校学习。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在寺庙节日和规定日期举行的集市形式,庙会上人们不仅可以购买到自已喜爱的物品,唱戏、杂耍等娱乐活动也红红火火。五六十年代,庙会保留下来并被赋予了时代的新意。这时,人们手头普遍不宽裕,购物、消费不很旺盛,但庙会上却可享受丰富多采的文化娱乐,反映新形势的新戏、新曲艺、杂耍等层出不穷。同时,庙会上还进行增产节约、废品回收等活动。全国有名的庙会,如南京秦淮河、夫子庙、双乐园、石坝街和马道街的庙会等每次均回收废品十几顿。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号召移风易俗,许多节日和风俗保留下来了,如过年穿新衣、吃好饭、包饺子、收压岁钱、贴春联、放爆竹等。但这时,新年新春新气象,一些古老的节日娱乐却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是封建迷信、赌博色彩的内容少了,没有了香火,取消了祭祀各路神灵和祖宗,扮财神、乌龟、蚌壳精的职业乞丐绝迹了,街头再也看不到掷骰子、打牌九的赌摊。由于提倡节约,提着大包小包拜年的少了。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以示庆贺。这时期,春联写的是新词句,拜年问候的是新内容。年三十有的单位还组织文艺晚会,大家聚在一起,各自拿出拿手的节目,既欢乐又祥和。 耳听眼详“话匣子”。解放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拥有收音机,农村普遍安装了有线小喇叭。同时,政府又明令取缔旧式戏园、茶馆,人们听戏听书的场所相应地少了,而戏曲、曲艺都被尊为人民的艺术。所以,从“话匣子”里听戏听书就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消遣。新中国的广播除时事新闻、社会常识外,最受群众欢迎、最具娱乐色彩的就是各种具有时代色彩的曲艺。曲艺包括说唱评书、扬琴、快板、相声等。内容主要以革命题材为主,如《红岩》、《霓虹灯下的哨兵》、《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还有反映新形式新问题的《朝阳沟》等戏曲。广播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想和新文化的讲坛。听广播、诉苦情成为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 苏联文艺、革命文艺盛行。以小说、电影、歌曲为代表的苏联文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 的故事》等苏联小说是当时最热门的畅销书,保尔、冬尼娅、卓娅等成为中国进步青年的偶 像。此外,普希金、托尔斯泰及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也在中国广为流传。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等在中国的影响持续了20多年,并作为“反修防修”以及历次党内“路线斗争”的必读教材。50年代初,中国的流行歌曲也主要是苏联歌曲,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心儿在歌唱》、《山楂树》等,并且传唱至今。 在苏联文艺盛行的同时,中国革命题材的文艺也掀起了一股热潮。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刘胡兰》、《赵一曼》、《钢铁战士》公映,引起巨大反响。赵一曼的扮演者石联星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五届国际电影节上获演员优等奖,石联星成了影迷崇拜的对象。此后,《红岩》、《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林海雪原》、《欧阳海之歌》等革命题材的小说以及《霓虹灯下的哨兵》、《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电影也风行一时。在革命文艺的影响下,产生了一批批新式英雄人物。小人书。它既是少年儿童的经常性读物,也是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的成年人,尤其是家庭妇女、文盲和半文盲的消遣娱乐读物。五六十年代,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小人书铺遍布大街小巷。50年代初,仅北京就有专营和兼营小人书的书摊590家,后有所减少,但仍有300余家。最受读者欢迎的小人书是改编后的武侠小说、电影,如《纣王宠妲己》、《土行孙招亲》、《姜子牙卖面》、《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中华儿女》等。寻常百姓家,听故事、看小人书是常见的娱乐。 全民性的集体舞。如果和二三十年代流行的交际舞作比较,50年代初流行的交际舞带有更明显的全民性和集体性。新中国成立之初,取缔了旧式舞场和舞女,却在全国掀起了一阵交际舞热。从中南海到各地首府,从中央首长到平头百姓,人人学着苏联老大哥的样子跳起欢快的华尔兹或探戈。开始舞蹈的伴奏音乐也以苏联歌曲改编的舞曲为主,后来,《邀请舞》、《青春圆舞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社员都是向阳花》等根据中国民族乐曲编写的集体舞曲风靡全国,并曾经作为国庆天安门广场焰火晚会的主旋律。50年代末,学交际舞、开舞会甚至带有某些行政色彩,一些学校将交际舞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参加党团等单位出头举办的舞会有时还要作为生产任务。那时的口号是:人人要唱歌,人人会跳舞。有时所跳之舞,也与时事、任务相结合,如曾在全国流行一时《抓老鼠舞》和《除四害舞》等等。 此外,京剧在新社会也有发展,新编京剧《将相和》等受到广泛欢迎。文艺工作者政治地位提高,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周信芳等受到人们的尊重,歌唱家、电影工作者依然是万人瞩目的明星。 二、万民欢腾的“大跃进” 新民歌潮。“大跃进”运动激发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无限想象: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电影院、图书馆、理发馆、俱乐部、音乐厅,人人各取所需,人人心满意足。人们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这样的形势下,全民族诗情勃发,人人做诗,处处有赛诗会,出现了全民诗歌运动。在满天飞舞的诗歌中,有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有改天换地的豪言壮语:“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等等。毛泽东对“大跃进”中出现的新民歌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后来成为“四人帮”成员的姚文元也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让诗传单飞遍全市》的文章,认为诗歌“每一句都是战斗的歌声,每一首都是行动的号召”。他还身体力行,在《街头文艺》上发表诗歌,其中一首题为《我们工人骨头硬》,诗中写道:“我们工人骨头硬,刺刀底下夺江山。拔白旗,插红旗,干劲要叫天地翻!钢水滚滚火光闪,定叫英美吓破月旦!” ……
ISBN7220061919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建美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