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修复与养护》内容简介:文物修复与养护,在文物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国每年数以万计的发掘出土的文物品,其完好率之低,为人所共知。如若不经修复养护,其绝大多数都可能成为一堆堆的废品,毫无价值可言。我国现有上千万件的馆藏文物,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来自自然与人为破坏的挑战与威胁,如若没有修复与养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就绝不可能如此异彩纷呈,为“子子孙孙永宝用”。人们常把文物修复科技工作者称为文物郎中、医生,这绝不是蹩脚的比喻。医生、护士被称为战士、天使,是人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们的存在,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托,永远不可或缺。文物修复工作者无疑是文物“生命”的再造师,是文物价值永恒的卫护神。正是他们的智慧、心血,变瓦砾为瑰宝,化腐朽为神奇,变残缺为完美,让奇迹光耀千秋,从而确保文物安全和文物事业的健康发展。
编辑推荐
《文物修复与养护》是由万卷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潘慧琳,女,广西壮族,1950年9月生,现为广东深圳博物馆副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修复委员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学会会员。
她先后于广西艺术学校雕塑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文博专科、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陶瓷器、青铜器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等学习班。1972年至今,在广西木偶剧团、广西博物馆、广东东莞市博物馆和鸦片战争博物馆、深圳美术馆和博物馆从事舞台美术、木偶造型、田野考古以及文物修复、复制、保管和陈列等工作。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把传统文物修复工艺与新材料、新技术和艺术修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文物修复和复制水平。先后在国家级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15篇。 目录
序
一 辉煌灿烂的国宝
二 古代艺术的奇葩
(一)艺术的起源
(二)古雅的陶器
(三)写实的秦汉陶塑
(四)绚丽的唐三彩
(五)晶莹的瓷器
(六)浑厚的青铜器
(七)轻巧的木竹漆器
(八)精美的玉牙角雕
(九)生动的造像
(十)飘逸的书画
三 皮开肉绽的文物损坏
四 巧夺天工的文物修复与复制
五 文物修复和复制与雕塑和色彩艺术
(一)继承和发扬传统雕塑艺术
(二)努力掌握色彩学知识
(三)提高文物修复和复制的艺术水平
六 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和新材料的应用
(一)传统技艺的利弊
(二)现代科技和新材料的应用
七 古陶瓷的修复与保护
(一)古陶瓷的原料和制作
(二)古陶瓷的蚀变
(三)古陶瓷的修复与保护
八 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
(一)青铜器锈蚀的特性
(二)青铜器的保护
(三)青铜器的修复
九 鎏金铜器表面除锈与修复
(一)锈质的辨别
(二)鎏金铜器保护工艺过程
(三)残破铜器的修复
十 青铜器修复复制中低熔点金属与化学镀铜的应用
(一)青铜器的修复补配
(二)复制青铜器的作旧
十一 铁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一)铁质文物的锈蚀机理
(二)铁器处理前的检测
(三)铁质文物的处理及保护方法
(四)环境控制
十二 金银锡和铅器的保护
(一)金器的保护修复
(二)银器的保护修复
(三)锡器的保护修复
(四)铅器的保护
十三 古木竹漆器的修复与保护
(一)古木竹漆器腐朽原因
(二)饱水木竹漆器的脱水定型
(三)一种科学实用的技术——PEG浸渍、冷冻真空干燥法
(四)糟朽木、竹、漆器的加固修复
(五)木、竹、漆器的保管
十四 骨角牙琥珀文物的修复与复制
(一)骨、角、象牙制品的清洁
(二)骨、角、象牙制品的加固
(三)骨、角、象牙制品的粘接修复
(四)琥珀等艺术品的保护
十五 古玉器的修复与复制
(一)玉器的清洁与修复
(二)玉器的复制
十六 玻璃器的修复
(一)玻璃器的清洗
(二)粘拼修复
(三)填补空缺
十七 古丝绸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一)古代丝绸文物常规保护方法
(二)明代丝绸服饰的斜平台清洗操作
(三)古丝绸文物的修复
十八 石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一)石质文物的风化
(二)石质文物的保护
(三)石质文物的修复
十九 明代断头石佛的修复与复制工艺
(一)断头石佛像情况
(二)修复工艺
(三)佛像头的复制工艺
二十 古代字画的揭裱与修复
(一)固定颜色和拼粘破碎色块
(二)几种清洗方法的使用
(三)古字画的修复
二十一 油画的修复和保护
(一)油画的修复
(二)油画的保护
二十二 美术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修复
(一)美术藏品的科学保护
(二)美术藏品的修复
(三)版画和木雕艺术品的加固与修复
二十三 有机质文物防腐防霉防虫的化学保护
(一)有机质文物致腐、致霉、致虫的因素
(二)几种化学药品的应用
二十四 文物修复和复制的常用工具 序言
潘慧琳同志的《文物修复与养护》一书即将付梓问世,作为老文物工作者,在衷心的祝贺之余,更要分享作者成功的喜悦。
文物修复与养护,在文物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国每年数以万计的发掘出土的文物品,其完好率之低,为人所共知。如若不经修复养护,其绝大多数都可能成为一堆堆的废品,毫无价值可言。我国现有上千万件的馆藏文物,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来自自然与人为破坏的挑战与威胁,如若没有修复与养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就绝不可能如此异彩纷呈,为“子子孙孙永宝用”。人们常把文物修复科技工作者称为文物郎中、医生,这绝不是蹩脚的比喻。医生、护士被称为战士、天使,是人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们的存在,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托,永远不可或缺。文物修复工作者无疑是文物“生命”的再造师,是文物价值永恒的卫护神。正是他们的智慧、心血,变瓦砾为瑰宝,化腐朽为神奇,变残缺为完美,让奇迹光耀千秋,从而确保文物安全和文物事业的健康发展。 后记
南国五月,热情似火。本书的写作与出版过程,犹如红炉炼丹。在搁笔之后,一声长叹、几分欣慰之余,首先想到的是雪中送炭、热情帮助我的领导和同志们。
在本书写作与出版过程中,受到本馆领导王璧、杨耀林先生的大力支持,以及陈川东、周雄伟、戚鑫、海鸥、高爱萍等同志的鼎力相助,资料室和保管部同志及时提供馆藏资料图片;承蒙罗哲文、彭卿云、谢辰生、黄景略、杨伯达、耿宝昌等老领导和前辈专家的提携鼓励;幸得挚友原《中国文物报》总编室主任刘炜女士在资料图片等方面的无私援助,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马清林博士、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莫鹏、南京博物院铜器保护研究室主任万俐和同窗秦俑馆研究室主任李淑萍女士的热诚帮助,以及有关老师的业务指导。 文摘
插图:
科学价值 历史是一门社会科学,文物的历史价值本身就包含着科学价值。而自然科学技术,在文物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上是陶瓷之乡、稻粟之乡、丝绸之乡和青铜之乡,有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我国古代在这些生产领域的先进性。我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四大发明,表明我国当时在世界科技发明中处于领先的地位。明代郑和下西洋,显示出我国在造船、航海技术和地理学方面的先进性,以至有人认为是中国人最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还有战国时期李冰在成都建设的都江堰,其科学成就至今仍然是水利科学史上的典范。此外,还有火箭技术、火炮技术、建筑技术、天文数学技术和中医药技术等等,均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在古代科技方面曾独领风骚,至今对现代科学技术仍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艺术价值 在文物中的金、银、铜、铁、陶、瓷、玉、石、木等各种器形和纹饰,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字画、壁画、岩画、造像、木雕、碑刻等等,同样巧夺天工。还有纺织品中的刺绣,帛画和书画等等,无不独具匠心。这些综合起来,就形成中国风格和气派的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这就是我国的文物展览其光彩照人的展品会引起世界轰动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成为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价值 文物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形象教材;二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实物教材;三是品德教育和陶冶情操的生动教材。用寓于文物与遗址中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对人们进行生动和形象的爱国主义与思想品德教育,是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众多的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遗址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科学馆等等,是青少年学习社会历史和自然的第二课堂,是成人终身教育的阵地,是广大人民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的基地。
ISBN | 7806016333 |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社 |
作者 | 潘慧琳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