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短篇小说名作60年60篇(套装上下册) 978753021004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028003 类别: 图书 小说 中国 当代小说
《北京短篇小说名作60年60篇(套装上下册)》由北京作协特别策划,著名作家刘恒主编,以作品发表时间排序,编选了建国60年以来的60位北京作协作家的60部有标志意义的短篇小说作品,以自然时序勾勒出从老舍到“80后”张悦然等几代作家间的传承与接续,显现建国六十年来北京短篇小说创作路径的流变和文学形态的迁移,形成了一道抢眼的文学风景。 上卷所选三十篇,既有当年曾引起激烈论争的王蒙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的《组织部新来了年轻人》,又有两获茅盾文学奖的张洁的短篇代表作《爱,是不能忘记的》;既有当年发表之初文坛为之震动的汪曾祺的《受戒》,又有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有伤痕文学,又有京味传奇;既有深入写实,又有象征写意,再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百花齐放”的盛况。 下卷所选三十篇,既有开创了“新历史主义”写作先河的刘恒的代表作《狗日的粮食》,又有赋予农村生活田园诗般美丽忧愁的曹文轩的《忧郁的田园》;既有入木三分表现煤矿生活刘庆邦的《走窑汉》,又有大胆肆意张扬个性的刘索拉的《多余的故事》;既有寻根文学,又有探索创新;既有先锋文学,又有新锐写作,浓缩了当代文学“争奇斗艳”的现实。
编辑推荐
《北京短篇小说名作60年60篇(套装上下册)》:著名作家刘恒主编 荟萃北京作协60位名家短篇佳作 浓缩建国60年当代文学领航经典 在物质世界里,一篇小说就是几张纸,算不了什么。然而在人类的精神家园里,一篇小说就是一棵树,一本集子便是一片小小的树林了。它们品种和品位不同,老幼和强弱不一,却都是有根的!它们岁岁荣枯,渗透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在它们的年轮里面,隐藏着我们共有的灵魂密码和人生的各种痕迹。
媒体推荐
不温不火不疾不徐俯瞰天下睥睨众生尽呈京华宏阔气度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搜寻里阎叩问门扉皆是百姓微妙旨趣也曾开风气之先激浊扬清振聋发聩凡有井水处皆言此篇或堪称短制经典栉风沐雨大浪淘沙一部文学史必镌斯人。 ——陈建功 在物质世界里,一篇小说就是几张纸,算不了什么。然而在人类的精神家园里,一篇小说就是一棵树,一本集子便是一片小小的树林了。它们品种和品位不同,老幼和强弱不一,却都是有根的!它们岁岁荣枯,渗透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在它们的年轮里面,隐藏着我们共有的灵魂密码和人生的各种痕迹。请走进这片树林,在阅读中默默地与自己对话吧。深望它们在持续的阅读中获得永久的生命,并在无尽的精神世界里得到一个小小的位置。 ——刘恒
目录
《北京短篇小说名作60年60篇(上卷)》目录: 60年60篇:这是北京的文学风景——《北京短篇小说名作60年60篇》序 登记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喜鹊登枝 电话 蜜 山区收购站 三支火把 班主任 红红的山丹花 黄河在咆哮 罗浮山血泪祭 我们家的炊事员 爱,是不能忘记的 聚会 老处女 笨人王老大 丹凤眼——谈天说地之二 受戒 蛾眉——瓜棚柳下杂记之一 蓝围巾 请收下这束鲜花 头像 寻访画儿韩 乌纱巷春秋 七奶奶 大坂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红点颏儿 逍遥之乐 瓜棚记 《北京短篇小说名作60年60篇(下卷)》目录: 疯狂的君子兰 老棒子酒馆——异乡见闻之三 沙狐 红了樱桃 走窑汉 多余的故事 减去十岁 西三旗 狗日的粮食 给我老爷买鱼竿 牵骆驼的人 纸片儿 忧郁的田园 日午 失去了歌声的城市 死里逃生 旗袍 破译桃花冲 幼儿园 战争童谣——短篇小说三题 厨房 金色的麦田 我家房后的月亮 藏红花 黑猪毛白猪毛 葵花走失在1890 美丽日斑 创可贴 成人礼 里面全是玻璃的河 《北京短篇小说名作60年60篇》编后记
序言
60年60篇:这是北京的文学风景 孟繁华 北京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当然也无可非议地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北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这个伟大的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将近百年的北京作家,他们内心强烈的国家民族关怀,对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态度,使北京的文学气象宏大而高远;共和国成立初始,散居全国各地的大批优秀作家聚集北京,或从事专业创作或担任文学领导职务。丰厚的文学人才资源在北京构筑起了独特的文学气氛:所谓“文坛”,在北京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在这个专业领域内,竞争构成了一种危机也同时构成了一种真正的动力,特别是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畅所欲言文学的地方。这是北京的骄傲;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使北京作家有了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学条件,各种文学信息在北京汇集,专业的、业余的、“北漂”的文学人以及国际的文学消息和文学家的彼此往来,使北京文坛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视野和气氛。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京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创作,都因其对社会和现实世界的敏锐感知和宽广视野,因其不同凡响的万千气象而备受瞩目。它引领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它制造潮流也反击潮流,它产生大师也颠覆大师,它造就文化英雄也批判文化英雄……北京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文学和文化发祥地和实验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就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缩影。
后记
李青 在编选这套短篇小说集的时候,几位主编、副主编、策划者经过了多次讨论和反复斟酌,确定以下编选宗旨。 第一:以人为主,兼顾作品。人,就是1980年北京作家协会成立之前在北京市文联文学创作组、《北京文艺》杂志、《说说唱唱》杂志、北京作家协会筹备组工作过的作家和1980年以后加入北京作家协会的作家。作品,就是代表作、获奖作品、有标志意义的作家的短篇小说作品。这是选择的基准。 第二:60位作家,每位作家选一篇。60位作家中,有好几位倾毕生或数十年心血孜孜砣砣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探索,成果丰硕,开一时风气,被誉为“最后一个士大夫”、“短篇小说圣手”、“短篇王”等等,佳作颇多。但考虑到北京作家群的庞大与整体风貌,决定每人只选一篇。 第三:以作品发表时间排序。以自然时序勾勒出从老舍到“80后”几代作家间的传承与接续,显现60年来短篇小说创作路径的流变和文学形态的迁移。 第四:不附作家小传,突出文本。 按宗旨筛选完成后,呈现出来的阵容,蔚为大观,基本达到了我们的理想目标。遗憾之处也有,言情大家张恨.水、“东北三杰”之一的萧军,1949年以后都没再创作过短篇小说,无可选撷;“新京味”代表作家王朔,他的作品文集、全集中均未收录短篇小说,而通过其他途径寻找也没能找到,只得割爱;还有苏叔阳、谭甫成、宁肯、程青……如果能编辑一套北京作家文库,不仅长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剧本、报告(纪实)文学、文学评论都能收入其中,就无憾了。 相信在渡过经济危机以后,我们会迎来新的机遇。 2009年6月26日于和平门
文摘
登记 一罗汉钱 诸位朋友们:今天让我来说个故事。这个故事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 这个故事要是出在三十年前,“罗汉钱”这东西就不用解释;可惜我要说的故事是个新故事,听书的朋友们又有一大半是年轻人,因此在没有说故事以前,就得先把“罗汉钱”这东西交代一下: 据说罗奴钱是清朝康熙年间铸的一种特别钱,个子也和普遍的康熙钱一样大小,只是“康熙”的“熙”字左边少一直画;铜的颜色特别黄,看起来有点象黄金。相传铸那一种钱的时候,把一个金罗汉像化在铜里边,因此一个钱有三成金。这种传说可靠不可靠不是我们要管的事,不过这种钱确实有点可爱--农村里的青年小伙子们,爱漂亮的,常好在口里衔一个罗汉钱,和城市人们爱包镶金牙的习惯一样,直到现在还有一的地方仍然保留着这种习惯;有的用五个钱叫银匠给打一只戒指,戴到手上活象金的。不过要在好多钱里挑一个罗汉钱可很不容易:兴制钱的时候,聪明的孩子们,常好在大人拿回来的钱里边挑,一年半载也不见得能碰见一个。制钱虽说不兴了,罗汉钱可是谁也不出手的,可惜是没有几个。说过了钱,就该说故事: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艾艾搞恋爱。故事就出在他们两个人身上。照我这么说,性急的朋友们或者要说我不在行:“怎么一个'罗汉钱'还要交代半天,说到故事中间的人物,反而一句也不交代?照这样说下去,不是五分钟就说完了吗?”其实不然:有些事情不到交代时候,早早交代出来是累赘;到了该交代的时候,想不交代也不行。闲话少说,我还是接着说吧: 张木匠一家就这么三口人——他两口子和这个女儿艾艾——独住一个小院:他两口住北房,艾艾住西房。今年阴历正月十五夜里,庄上又要玩龙灯,张木匠是老把式,甩尾巴的,吃过晚饭丢下碗就出去玩去了。艾艾洗罢了锅碗,就跟她妈鹏,锁上院门,也出去看灯去了。后来三个人走了个三岔:张木匠玩龙灯,小飞蛾满街看热闹,艾艾可只看放花炮起火,因为花炮起火是小晚放的。艾艾等小晚放完了花炮起火就回去了,小飞蛾在各街道上飞了一遍也回去了,只有张木匠不玩到底放不下手,因此他回去得最晚。 艾艾回得北房里等了一阵等不回她妈来,就倒在她妈的床上睡觉了。小飞蛾回来见闺女睡在自己的床上,就轻轻推了一把说:“艾艾!醒醒!”艾艾没有醒来,只翻了一个身,有一个明晃晃的小东西从她衣裳口袋里溜出来,叮铃一声掉到地下,小飞蛾端过灯来一看:“这闺女!几时把我的罗汉钱偷到手?”她的罗汉钱原来藏在板箱子里边的首饰匣子里。这时候,她也不再叫艾艾,先去放她的罗汉钱。她拿出钥匙来,先开了箱子上的锁,又开了首饰匣子上的锁,到她原来放钱的地方放钱:“咦!怎么我的钱还在?”摸出来拿到灯下一看:一祥,都是罗汉钱,她自己那一个因为隔着两层木头没有见过潮湿气,还是那么黄,只是不如艾艾那个亮一点。她看了艾艾一眼,艾艾仍然睡得那么憨(酣)。她自言自语说:“憨闺女!你怎么也会干这个了?说不定也是戒指换的吧?”她看看艾艾的两只手,光光的;捏了捏口袋,似乎有个戒指,掏出来一看是顶针圈儿。她叹了一口气说:“唉!算个甚?娘儿们一对戒指,换了两个罗汉钱!明天叫五婶再去一趟赶快给她把婆家说定了就算了!不要等闹出什么故事来!”她把顶针圈儿还给艾艾装回口袋里去,拿着两个罗汉钱想起她自己那一个钱的来历。 这里就非交代一下不行了。为了要说明小飞蛾那个罗汉钱的来历,先得从小飞蛾为什么叫“小飞蛾”说起: 二十多年前,张木匠在一个阴历腊月三十日娶亲。娶的这一天,庄上人都去看热闹。当新媳妇取去了盖头红的时候,一个青年小伙子对着另一个小伙子的耳朵悄悄说:“看!小飞蛾!”那个小伙子笑了一笑说:“活象!”不多一会,屋里,院里,你的嘴对我的耳朵,我的嘴又对他的耳朵,各哩各得都嚷嚷这三个字--“小飞蛾”“小飞蛾”“小飞蛾”…… 原来这地方一个梆子戏班里有个有名的武旦,身材不很高,那时候也不过二十来岁,一出场,抬手动脚都有戏,眉毛眼睛都会说话。唱《金山寺》她装自娘娘,跑起来白罗裙满台飞,一个人撑满台,好象一只蚕蛾儿,人都叫她“小飞蛾”。张木匠娶的这个新媳妇就象她——叫张木匠自己说,也说是“越看越象”。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按这地方的习惯,用两个妇女搀着新媳妇,一个小孩在头里背条红毯儿,到邻近各家去拜个年--不过只是走到就算,并不真正磕头。早饭以后,背红毯的孩子刚一出门,有个青年就远远地喊叫“都快看!小飞蛾出来了!”他这么一喊,马上聚了一堆人,好象正月十五看龙灯那么热闹,新媳妇的一举一动大家都很关心:“看看!进了她隔壁五婶院子里了!”“又出来了又出来了,到老秋孩院子里去了!……” 张木匠娶了这么个媳妇,当然觉得是得了个宝贝,一九里,除了给舅舅去拜了一趟年,再也不愿意出门,连明带夜陪着小飞蛾玩;穿起小飞蛾的花衣裳扮女人,想逗小飞蛾笑;偷了小飞蛾的斗方戒指,故意要叫小飞蛾满屋子里撵他,……可是小飞蛾偏没心情,只冷冷地跟他说:“一不要打哈哈!” 几个月过后,不知道谁从小飞蛾的娘家东主庄带了一件消息来,说小飞蛾在娘家有个相好的叫保安。这消息传到张家庄,有些青年小伙子就和张木匠开玩笑:“小木匠,回去先咳嗽一声,不要叫跟保安碰了头!”“小飞蛾是你的?至少有人家保安一半!”张木匠听了这些话,才明白了小飞蛾对自己冷淡的原因,好几次想跟小飞蛾生气,可是一进了家门,就又退一步想:“过去的事不提它吧,只要以后不胡来就算了!”后来这消息传到他妈耳朵里,他妈把他叫到背地里,骂了他一顿“没骨头”,骂罢了又劝他说:“人是苦虫!痛痛打一顿就改过来了!舍不得了不得……”他受过了这顿教训以后,就好好留心找小飞蛾的岔子。 有一次他到丈人家里去,碰见保安手上戴了个斗方戒指,和小飞蛾的戒指一个样;回来一看小飞蛾的手,小飞蛾的戒指果然只留下一只。“他妈的!真是有人家保安一半!”他把这消息报告了妈妈,他妈说:“快打吧!如今打还打得过来!要打就打她个够受!轻来轻去不抵事!”他正一肚子肮脏气,他妈又给他打了打算盘,自然就非打不行了。他拉了一根铁火柱正要走,他妈一把拉住他说:“快丢手!不能使这个!细家伙打得疼,又不伤骨头,顶好是用小锯子上的梁!”
ISBN9787530210048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