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性作品,由一系列的组诗:《女神》《湘累》《棠棣之花》组成。后来还被改编成诗剧,均是引用古代神话故事加以发挥,颇有借古讽今的意味。《女神》歌颂积极创造新时代,《湘累》借用屈原和湘夫人的传说讽喻腐朽的旧社会,《棠棣之花》则是赞颂为正义为祖国捐躯的献身精神。《女神》还收录了郭沫若其他的诗作,以热烈的激情去歌颂了世间万物。
目录
序诗/1
第一辑
女神之再生/2
湘累/10
棠棣之花/19
第二辑
凤凰涅粲/25
天狗/43
心灯/45
炉中煤/47
无烟煤/49
日出/51
晨安/52
笔立山头展望/55
浴海/57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59
三个泛神论者/60
电火光中/62
地球,我的母亲!/65
雪朝/70
登临/72
光海/75
梅花树下醉歌/78
演奏会上/80
夜步十里松原/81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82
太阳礼赞/83
沙上的脚印/84
新阳关三叠/86
金字塔/88
巨炮之教训/90
匪徒颂/94
胜利的死/99
辍了课的第一点钟里/104
夜/107
死/108
第三辑
Venus/109
别离/110
春愁/113
司健康的女神/114
新月与白云/115
死的诱惑/116
火葬场/117
鹭鹚/118
鸣蝉/119
晚步/120
春蚕/12l
蜜桑索罗普之夜歌/122
霁月/123
晴朝/124
岸上/125
晨兴/128
春之胎动/129
日暮的婚筵/131
新生/132
海舟中望日出/133
黄浦江口/135
上海印象/136
西湖纪游/137
序言
这两年,文化界发生了一个颇为轰动的事件,就是德国汉学家顾彬批评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他说中国现代文学相当于五粮液,当代文学相当于二锅头,两者的品位与价值无法比并。此语一出,引发轩然大波。旁观者清,汉学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度肯定,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与反思。中国现代文坛,群星璀璨,名家辈出,佳作成林,确然是我们记忆里的辉煌。就诗歌而言,郭沫若的《女神》是民国诗坛独领风骚的名著,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第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郭沫若1892年11月16目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的一个中等地主家庭,自幼聪慧,四岁半即拜师入蒙,先后读过《三字经》《易经》《书经》《周礼》《仪礼》等传统典籍,也曾学习写作试帖诗。1913年进入成都高等学堂读书,后赴日留学,进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医科。留学日本期间,1919年,郭沫若与几位朋友集会,成立文学小团体“夏社”,为了同国内通讯,订阅了上海《时事新报》,郭沫若在其副刊《学灯》上读到白话诗作品。后来他创作新诗,投寄稿件给《学灯》,1919年9月11目首次得以发表。郭沫若创作激情高涨,后续诗作不断,陆续在《学灯》刊布,逐渐蜚声海内外文坛。1921年这些诗作结集为《女神》出版,郭沫若由此夺得“新诗人”的桂冠。
《女神》结集出版之前,郭沫若的新诗已引起学人的高度关注。1920年初,郭沫若新诗创作处于高度兴奋的爆发期,负责编辑《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宗白华,就十分喜爱郭沫若的新诗,在给郭沫若的信中,他说:“你诗中的境界是我心中的境界。我每读了一首,就得了一回安慰。因我心中常常也有这种同等的意境。”他预言郭沫若是“一个东方未来的诗人”,殷切希望《学灯》每期都能发表郭沫若的一首新诗。《女神》付梓行世后,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皆及时撰文评论,予以肯定。闻一多在一封家书中提起他在国内时“每每称道郭君为现代第一诗人”,在给友人顾一樵的信中,闻一多也说:“我生平服膺《女神》几于五体投地。”
《女神》的艺术成就可以分为情感、技巧和体式三个方面来叙述。闻一多《之时代精神》论证郭沫若从根本上异于我国往古之诗人,即在于他的诗作所映射的20世纪的动的精神,“这种动的本能是近代文明一切的事业之母,他是近代文明之细胞核”;其次是他的诗作所显现的20世纪的反抗精神,“'自有'的伸张给了我们一个对待权威的利器,因此革命流血成了现代文明的一个特色了”。“五四以后初步觉醒的青年,他们的烦恼悲哀真像火一样燃着,他们的心快塞破了”,这时候,在世界呈现出死的岑寂的时刻,“忽地一个人用海涛的音调,雷霆的声响替他们全盘唱出来了。这个人便是郭沫若。他所唱的就是《女神》。”《女神》就像一团火,它的精神主线是反抗黑暗,追求光明,反对旧社会,向往新中国。这些新诗寓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诗人具有朦胧的革命理想,他在诗中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告诉我们要斗争,要创造。这是饱含着血泪情感的新时代的呼唤。《女神》抒发了炽热的反帝反封建的激情,喊出了人民群众的个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呼声,集中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历史要求和时代精神。
《女神》诗作技巧高超,作者自幼熟读唐诗,中学阶段受过不少写诗的训练,留学日本期间又接触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深受泰戈尔、惠特曼、歌德、海涅等世界著名诗人的影响,思想意识已经与世界诗坛接轨。他娴熟地运用象征、印象、通感、节奏、力度等西方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诗歌的藩篱,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后继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阐述郭沫若新诗的特点时认为,在五四诗坛上,新诗几乎是“以描写实生活为主题,而不重想象,中国诗的传统原本如此”,“中国缺乏瞑想诗。诗人虽然多是人本主义者,却没有去摸索人生根本问题的。而对于自然,起初是不懂得理会;渐渐懂得了,又只是观山玩水,写入诗只当背景用。看自然作神,作朋友,郭氏诗是第一回。”《女神》诸诗普遍运用想象手法,郭沫若于中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天才资质。他设想离情,却又合乎感情发展的逻辑,“奇而不失其真”。《别离》中摘下月亮送给心爱的女郎,《地球,我的母亲》以天球是地球的明镜,日月只是镜中反射出来的地球的虚影,奇特而清新,但也未失掉诗歌赖以感人的真实性。
为了便于最大限度地自由抒情,《女神》多数诗篇采用自由体。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一)》中提出,诗是“不借重于音乐的韵语,而直抒情绪中的观念之推移”,“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便是''隋绪的自然消涨”'。《女神》中一些成功的诗作确实做到了以感情统摄语言节奏,使节奏的疾徐抗坠与感情的缓急升降谐和一致。
《女神》艺术上也有缺失,一是诗人内心的感情大多直接倾诉出来,而且常用呼叫的方式喊出来,较少运用侧笔和暗示,失于单薄浅露,缺乏丰富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二是行文之中大量使用外语词汇,有明显的欧化倾向,影响了阅读的通畅,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对此已有批评。
《女神》自1921年8月结集由泰东书局出版以来,先后有几种版本行世,其中文字常有改动,经作者自己修改的版本就有:1928年创造社出版的《沫若诗集》、1944年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凤凰》、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女神》、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沫若文集》第一卷等。本书以1957年作者最后改订本为底本,只列出初版本的简单校语,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参看其他版本。
ISBN | 9787305058639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郭沫若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