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续(A sequel of selected papers on museology by Zhen Shuonan) 978750007949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内容简介
《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续》内容仍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博物馆学的理念与实务;第二部分是有关博物馆的学术活动;第三部分是与博物馆特别是与自然历史博物馆有关的科学史。为了反映博物馆的动态与发展,第一、二部分文章的排列是按文章发表年代的先后,即把年代距离2008年最近的文章放在前面,把相对来说距2008年较远的依次放在后面。这样,年代最近的文章发表在2008年,年代最远的一篇发表在1957年,时间的跨度正好超过半个世纪。
编辑推荐
《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续》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甄朔南,1925年生于河北遵化市。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专攻博物馆学及古生物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工作,为该馆古生物研究室研究员并曾担任室主任。由于在古脊椎动物学研究上的特殊贡献,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特殊津贴待遇。由于他曾出版过10多本科普著作及大量科普文章,1990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家协会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荣誉证书。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同时他写的《中国恐龙》被上述三单位推荐为“百年科普佳作选”之一。2007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五大”又确认他是“四大”以来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并予以表彰。曾任另古生物学会、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等副秘书长、荣誉理事。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博物馆学的理念与实务 1、和谐文化与博物馆工作 2、不同的主题共同的博物馆研究收获 3、从全球视野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起源、发展与成就以及对我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策划的思考 4、中国大陆博物馆展示理念的变化与分析 5、要大力提高我国博物馆学的研究水平 6、对编辑《中国博物馆志》新版的一些建议 7、博物馆要加强对来成年人的德育工作 8、自然史博物馆要加强对生态道德与关爱生命的传播 9、传承文脉开拓创新-纪念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70周年 10、为《中国博物馆通讯》改版叫好 11、中国博物馆学百年发展述略 12、用当代博物馆学的新理念看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拓荒人张謇 13、消除文化屏障构建和谐社会-纪念2005年5月18号国际博物馆日 14、热烈地祝贺真诚地期待-为庆祝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成立25周年而作 15、略论“十一五”期间我国博物馆发展的一些问题 16、中国大陆博物馆人应如何面对变迁中的博物馆 17、论博物馆门票及其相关问题 18、我国博物馆学研究需要规范 19、博物馆必须坚持非盈利的特性 20、新博物馆学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 21、当前中国自然博物馆面临的困惑与对策 22、在“高科技在博物馆的应用研讨会”上的发言 23、博物馆管理学上的三字经-MGR 24、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环境 25、对外开放与博物馆下作 26、博物馆面临新挑战 27、自然历史博物馆与精神文明建设 28、当前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管理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29、加强展览与陈列的评论工作 第二部分 有关博物馆学术活动的述评 1、有感于《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中文版的问世 2、风范永存-怀念贾兰坡院士 3、展示我国博物馆大发展,喜迎第二届博博会 4、一位平民院士的翰墨与操守的芳香-为《贾兰坡手迹》一书写的序言 5、北京自然博物馆 6、我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标本采集与研究 7、我与科学世界-为我写的《走近恐龙》一书写的前言 8、编后絮语-简谈《现代博物馆学基础知识问答》 9、为《21世纪自然科学博物馆文集》写的序言 10、寄语-写在自贡恐龙博物馆专家编著的一套有关恐龙知识丛书前的话 11、为我写的《中国恐龙》一书写的自序 12、祝贺与期望-为《海洋博物》创刊而作 13、社会化石的大观园-访韩国的“民俗村” 14、日本博物馆的特别展 15、热爱大自然的赞歌-读评《大自然)1984年的三篇佳作 16、为《地球理论随笔》中译本写的序言 17、贾兰坡、甄朔南合著的《千里追踪猎化石》一书的后记 第三部分 与博物馆特别是与自然历史博物馆有关的科学史 1、我国原始初民的生物学知识 2、我国古代朴素的生物进化观 3、地球-人类的母亲 4、我国古代对化石的认识 5、古脊椎动物学在中国的发展- 6、新生代研究室在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地位 7、还将骨石当成宝-忆扬钟健馆长 8、纪念杨钟健先生诞辰100周年(附杨钟健年谱) 9、春风化雨诲后人 10、北京人的发现者-忆裴文中馆长 11、安特生对中国现代地质学的贡献 12、葛利普留得神州新地史 13、中国大地杰出的外国探索者德日进 14、“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科普工作 15、达尔文的道路与科普创作 16、搞科普,要向高士其先生学习-致初学科普创作的一位朋友的信 17、神物的搁浅-译自《热血恐龙-古生物学中的一场革命》一书中的一章 18、恐龙与鸟类的亲缘恩怨 19、恐龙足迹信息多 20、恐龙足迹研究史
序言
光阴荏苒,转瞬间我的博物馆学文集于2004年12月出版后到2008年此书的出版已将近四年时光。那本博物馆学文集出版后,我又陆续发表了一些与博物馆有关的文章,所以有的博物馆界同仁向我建议:最好把新发表的与过去发表的但未选人已经出版的博物馆学文集而且仍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文章再编成一本博物馆学文集续编。也有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同行建议我在编辑续集时把我过去发表的有关生物学史、人类学史、地质学史、古生物学史的文章也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这些科学史的内容以及涉及的科学家都与博物馆特别是与自然历史博物馆有关。我想:如果这两本文集加在一起可能更全面地反映我作为博物馆界的一位老兵在博物馆的情结中所依据的价值理念和感情取向,于是不揣浅薄,便野叟献曝了。 为了与已经出版的博物馆学文集的内容前后联系,这本文集的内容仍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博物馆学的理念与实务;第二部分是有关博物馆的学术活动;第三部分是与博物馆特别是与自然历史博物馆有关的科学史。
文摘
1.和谐文化与博物馆工作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提出了一系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措施,其中与博物馆工作最为密切的是“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什么是和谐文化,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应该发挥哪些作用?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想法。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它之所以历经磨难而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原因之一就因为在它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和谐文化。简单地说,这种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每个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即内心的和谐问题。关于和谐文化,首先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特定人群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内核。它不能像经济、科技一样搞一体化。其次要强调文化的包容性。文化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自我调适的系统,它既有趋同的一面,又有兼融并蓄其他文化的一面。
ISBN9787500079491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作者甄朔南
尺寸大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