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以木作、土作、石作、砖瓦作等主要结构性匠作为重点,系统地论述了传统建筑匠作工艺的发展概况、建筑材料的利用和加工工艺、传统的营造工艺流程等,并关注南、北方传统建筑工艺的异同。《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对传统建筑的材料防护、防火、抗震、防潮,以及油漆与彩画等方面的技术与工艺也有涉猎。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适合建筑学专业师生、考古工作者以及古建筑施工人员等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路秉杰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工艺特色
第二节 古代木构建筑发展的技术工艺背景
一、石器时代的相关工艺/8
二、青铜时代的木作工艺/13
三、铁器时代的木作工艺/16
第三节 传统建筑木作的用材特色
一、建筑木材的构造、种类和特性/22
二、木材的干燥和选择/26
三、板材与方材/27
第四节 传统建筑石作的用材特色
一、天然石材/28
二、建筑石材的性能和特色/29
三、石料的缺陷及选材/31
第二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一、功能类型/34
二、材料类型/34
三、单体形态类型/34
第二节 木构建筑的主要形制
一、屋面形制/36
二、屋身形制/44
三、台基形制/58
第三节 古代建筑的等级形制
一、单体木构建筑等级形制/59
二、建筑色彩形制/60
第三章 古代建筑木作工艺的发展
第一节 古代木材的采伐
一、古代的伐木/66
二、古代的集材/62
第二节 古代建筑木作的制材工艺
一、“裂解与砍斫”制材/71
二、锯解制材/74
第三节 古代建筑木作的平木工艺
一、南北朝以前的平木工艺/78
二、南北朝以后的平木工艺/83
第四节 古代建筑木作的结合技术及雕刻工艺
一、穿剔工具及其相关工艺/86
二、建筑木作的结合工艺/90
三、木作的雕刻工艺/95
第四章 近世传统建筑木作的工艺流程
第一节 量划工艺
一、测量工艺/100
二、划线工艺/102
第二节 解斫工艺
一、斧类的操作工艺/106
二、锯类的操作工艺/107
三、锯解的原理/114
第三节 平木工艺
一、刮子及其操作工艺/117
二、锛子及其平木工艺/117
三、刨子及其平木工艺/119
第四节 穿剔工艺
一、凿削工艺/129
二、钻孔工艺/132
第五章 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工艺
第一节 建筑木作构件加工的基本原则和配料要求
一、木作构件加工的基本原则/136
二、建筑木作配料要求/137
第二节 大木作主要构件的加工工艺
一、板枋料制作工艺/140
二、圆形构件(柱檩椽)的加工工艺/142
三、方形构件(梁枋)的加工工艺/144
四、小构件(斗棋)的加工工艺/146
五、其他/149
第三节 近世传统建筑大木作榫卯制作及拼板工艺
一、榫卯的形式/149
二、榫卯制作/152
三、拼板工艺/153
第四节 近世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工艺流程
一、备料/155
二、验料/155
三、定位编号/155
四、丈杆制备/156
五、构件制作/158
六、大木安装/158
第五节 近世传统建筑大木作特殊部位的制作工艺
一、角梁制作/161
二、翼角椽制作安装/165
三、翘飞椽制作安装/169
四、屋面木基层/171
第六章 传统建筑大、小木作的工艺特色
第一节 建筑大、小木作加工工具及相关工艺
一、大木作与小木作/173
二、方木作与圆木作/176
第二节 雕刻工具与雕刻工艺
一、雕刻工具/178
二、雕刻操作工艺/179
第三节 近世传统建筑木作工艺的地域特色
一、称谓/180
二、器型及制作材料/181
三、操作工艺/183
第七章 传统建筑的石作工艺
第一节 古代建筑石作工艺的发展
一、早期石材的使用/189
二、春秋至汉代的石作工艺/189
三、南北朝时期的石作工艺/191
四、唐宋石作工艺/193
五、宋元时代的石作工艺/196
六、明清时期的石作工艺/199
七、小结/201
第二节 近世石料的开采工艺
一、石料开采、加工工具/204
二、石料的开采工艺/207
第三节 近世石料分割及加工工艺
一、石材的分割工艺/211
二、石作的加工工艺/213
第四节 石材的砌筑工艺
一、石材砌筑技术/218
二、石材砌筑工具/219
第八章 传统建筑的土作技术与工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夯土与版筑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夯土与版筑工艺
一、夯土工艺/224
二、版筑工艺/230
第四节 土坯工程技术
第九章 传统建筑的砖瓦作技术与工艺
第一节 砖瓦技术的发展概述
一、砖瓦的出现和初步发展/233
……
第十章 传统建筑的防护技术与工艺
第十一章 传统建筑油漆、彩画的技术与工艺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我国传统建筑遗产的保护,经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旧城改造“拆旧建新”中的一些沉痛教训后,在20世纪末逐渐走向了理性的回归。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可谓深入人心,一改以往只有少数专家学者奔走呼号的状况,既有使用者发自心底的呼唤,也有政府相应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传统建筑遗产的保护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同时,保护思想的片面和不足,保护措施的不力,保护技术的贫乏,再利用的不当等,也是当前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传统工艺的流失,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与急增的社会需求之间呈现急迫的矛盾。传统建筑专业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对其形制与工艺方面更深入的了解,往往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在技术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工艺是“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可见工艺的涵盖范围是相当大的,它涉及了工匠(即具体操作者)、加工工具、细部技术、操作流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即在意匠的支配下,利用工具和技术进行生产的成套过程。
工艺联系着人的意匠和产品的成果,是构成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一把钥匙。此外,工艺在传统建筑历史信息的传递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工艺是动态的、无形的,属于时间的维度,是建筑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工艺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并显的特征,有时还有技能的个性特征等,但就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范围来看,却存在着相当多的共性。工艺是文化和生产力水平的集中反映,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见证。工艺在视像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了良好的传播、传承途径和保护方式,为这份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能。
后记
本书第1版系笔者在中国传统建筑工具及其工艺研究的基础上,汲取前人的相关成果编著而成。最早曾以讲义的形式试用于同济大学研究生选修课程“中国古典建筑技术与工艺专题”。后经再三修订,于2006年正式出版。当时也是应本科生新专业“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专业课之一——“历史建筑形制与工艺”课的教材需要而编写的,旨在使读者了解我国近世传统营造工艺遗产特色与细节,并对其发展脉络有所了解,从而促进建筑遗产的整体保护。
本书出版后社会上反响很好,一年内即销售一空,次年便有了再印的需求。虽得到大家的肯定,然笔者深知责任重大,加之水平有限,急促之间读者和专家的意见尚未及全面吸收,故不敢操之过急。
然为应教学和社会急需,又不忍拂同济大学出版社数次敦请,今年编补了第十一章 关于油漆与彩画工艺的内容,作为对原作的进一步充实,权作这次再版时的一点贡献吧!相信随着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地域建筑工艺遗产研究的深入,书中遗留的一些问题,将来定会有所解决。这也是笔者一直不懈努力的方向。
本次再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0778125)、“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编号2006BAJ03A07)以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图书出版专项基金”的资助,这项艰难的研究能得到如此多方面的支持,课题组研究人员备感鼓舞,并在此谨致谢忱!
文摘
插图:
曹魏邺城,宫室居城中北部,全城以棋盘状的道路网划分闾里,东西和南北干道丁字相交子宫城门前。宫内首开大朝与东西堂制度,朝廷与行政中心(宰相衙门)并列于两条轴线上。这一时期的城墙开始了局部包砖。
魏晋玄学促进了山水画论及写意园林的发展,皇家苑圃、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等三大古典园林类型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交融期。
隋都大兴城(唐长安城)是隋唐城市建设的代表作。隋时在规划设计中,把图纸与模型相结合,运用了比例尺概念。唐长安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拓展,规模宏大严整,三大内之一的太极宫居城中轴线北侧,大明宫和兴庆宫分别位于城东北及东南,朝廷与行政中心(宰相衙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实行里坊制(共108坊)、棋盘状道路网,设东西市场等。城市注重绿化,城郊设开放风景区——曲江池。
唐朝仍因山为陵,气势磅礴,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为代表。
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合一,斗栱雄大,层叠的铺作层完整,大叉手、托脚、人字拱等大量采用,已有用材制度。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殿堂用明、草(袱)两套构架。大体量、大空间的建筑可用多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设计施工有专职人员——“都料”负责。
隋唐建筑总体上具有博大雄浑、兼收并蓄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的高峰。
宋代城市结构布局变以前的里坊制(也称闾里制、市里制)为厢坊制(称街巷制),拆掉坊墙,临街开店。城墙的瓮城、马面、发券城门等重要部位均包砖。元大都进一步仿制周王城,宫城居中,发展了宋代宫前千步廊和宫内工字殿形制。道路分干道、胡同两类,呈街巷式布局。
宋代师法自然的皇家苑囿及士大夫文人园兴盛。陵寝辟陵区,实行上下宫制度,陵体为累土的“方上”。南宋的寝陵用“寄厝”方式,下宫(献殿)后附攒宫(龟头屋)。
宋金时期净土宗和禅宗寺院发达,元代喇嘛教建筑、道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兴盛。
北宋崇宁二年颁布李诫编修34卷《营造法式》,是古代第一部官修建筑规程。当时“功分三等”、“役辨四时”、“木议刚柔”、“土评远迩”,对功限、料例的定额规定相当严密,有较高的工程组织、管理、监测水平。记录了木构建筑“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及以“材分制”为核心的用材模数制。木构建筑有殿堂、厅堂和余屋之分,平面有金厢斗底槽、分心槽、单槽和双槽四种殿阁地盘图。
ISBN | 7560840612/978756084 |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李浈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