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的研究特色主要有在分析概念上,《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创造性地界定和运用了“多边安全行为”这一概念范畴,用来描述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参与和创设多边安全安排的行为;在分析层次上,《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没有落入传统的“国际-国家-个人”的分析套路,而是引入了地区这个层次,强调从亚太地区自身的特征去解释该地区的安全现象;在分析理论上,《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虽然借鉴了约翰·鲁杰等人关于多边主义的研究成果,但对其进行了一些修正和补充;在分析方法上,除了采取历史、定性和比较等传统方法外,《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还运用了文本分析、定量和个案等现代研究手段。 全文共分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论六个部分。在绪论中,作者主要是界定研究对象,阐述研究意义,提出研究问题,评估研究现状,以及交待《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考虑到二战以来亚太地区较为独特的安全政治现实,美国在冷战后通过多边途径介入亚太地区安全事务的行为值得进行专门性的研究。《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以“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偏好于什么样的多边安全安排,美国的多边安全行为模式和逻辑是什么,以及美国的安全角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编辑推荐
《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由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余建军,1977年生,江西上饶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2006)毕业,现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美关系和亚太安全等,在《美国研究》、《欧洲研究》、《现代国际关系》、《社会科学》、《国际观察》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先后赴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意义与问题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理念与实践
一、多边安全:概念与模式
二、冷战时期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历史考察与理论解释
三、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
第三章 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
一、冷战后美国的多边主义行为:整体的考察
二、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纵向的考察
三、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横向的考察
第四章 参与行为:美国和东盟地区论坛
一、东盟地区论坛:目标、议题与运作方式
二、美国和东盟地区论坛:实证视角
三、美国和东盟地区论坛:理论视角
第五章 创设行为:美国和六方会谈
一、朝核问题
二、美国解决朝核问题的手段选择
三、美国和六方会谈
结论
一、美国的多边安全偏好:功能性实质和制度化形式
二、美国的多边安全行为模式:参与和创设
三、美国的安全角色:从领导者到合作伙伴
附录1 冷战后亚太地区多边安全事件“月历表”(1999-2003)
附录2 朝核问题与六方会谈相关资料
附录3 专有名词缩写及中英文全称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创办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是党中央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自2005年3月正式开办以来,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指示精神,秉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办学要求,以把学院办成中国共产党领导骨干的信念教育和开放教育基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创新基地、中国干部教育培训国际化基地为目标,努力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浦东模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业绩,正在向世界一流的执政党骨干和国家公务员培训学院的方向稳步迈进。
办好一所学院的关键是教师。人才是事业之本,人才兴则事业兴、事业旺。“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对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来讲同样有指导意义。
后记
自2006年6月从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过去两年多了。现在回想起三年的博士生涯,感慨良多。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毫无疑问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训练。而这种训练既是思维上的,也是体力上的。博士论文写完了,只是意味着学术训练暂时告一段落,而真正的学术历程其实才刚刚开始。学术,永远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
承蒙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博士文库之厚爱,这篇博士论文得以公开出版。除了对一些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外,同时也进行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文字表述方面的,为的是更加严谨。不过,大体上还是保留了原来博士论文的风貌,算是比较原汁原味吧。虽然博士论文经过严格的盲审、公开审核和答辩等环节,也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但真的要公开出版,并呈现给读者,心里还是不免有些惶惶然。文中定有不少纰漏和瑕疵,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吴心伯教授。在学术上,吴老师不仅传授我国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而且教导我如何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吴老师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为我修改入学以来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而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吴老师不但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整体框架予以认真把握,而且对包括文字表达和注释规范等细微的地方也仔细地作了修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于吴老师为我所做的一切,我一直铭记在心,这份浓浓的师恩,日后当竭力回报!
文摘
第一章 绪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在国际层面以及欧洲等地区有着半个多世纪的多边安全实践。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冷战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一直维持着双边的安全联系与合作。一些国际性的多边安全条约、协定、组织或机制确实部分地“覆盖”了这个地区,美国也尝试过将成功的多边安全安排(如北约的集体防务制度)“移植”过来,但直到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
显然,美国也许可以借鉴其在国际层面和欧洲等地区积累的多边安全经验,来应对亚太地区出现的多边安全进程;它也可以按照它所理解和熟悉的多边安全模式,在亚太地区创设新的多边安全安排,以构建它所期望的地区安全秩序。但是,美国既有的多边安全经验能够起到多大的指导作用,美国的多边安全设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这是令人怀疑的。即便不能说亚太地区是“例外”,也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亚太地区是特殊的。无论是对于美国政策制定者还是对于国际关系分析家,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所进行的多边安全实践是一个新的事物:美国政策制定者需要具有新的思路,国际关系分析家需要进行新的思考。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对于整项研究工作而言,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而且直接关涉到研究的科学性,因为其中所涉及的概念及其运用需要具有一定的精确性和适用性。
ISBN | 7807452862/978780745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作者 | 余建军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