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主要内容简介:教育是亘古的事业,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也就有了人类对教育的认识;教育又是未来的事业,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实践,所以教育研究既要温故又要知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年轻学者,在精心耕耘于教坛,收获丰硕成果的同时,深入钻研教育问题,在继承之基础上不断创新,也取得显著成绩。
编辑推荐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教育科学研究新进展 作者简介
马红亮,男,1975年生,2003——2006年师从我国著名远程教育专家丁新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副教授。2008年进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郝文武教授。先后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2007年与他人合作编著《网络远程教育》一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远程教育的社会学研究概论
一 对远程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呼唤与关注
二 对远程教育社会学研究范畴的界定
三 对远程教育社会学研究现状的分析
四 远程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研究概述
一 虚拟学习社区中互动研究已取得的成绩
二 虛拟学习社区中互动研究还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虚拟学习社区中互动的社会学研究概述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意义
第四节 虚拟学习社区中互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的取向
二 研究方法之一:个案研究法
三 研究方法之二: 内容分析法
四 研究方法之三:实地研究法
第二章 虚拟学习社区与互动的社会学解读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学解读
一 社区的社会学含义
二 虚拟社区的社会学含义
三 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学含义
四 虚拟学习社区的类型
第二节 互动的社会学解读
一 互动的社会学含义理论
二 互动的远程教育学含义
三 虚拟学习社区中互动的界定
第三章 虚拟学习杜区中的互动空间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区空间的社会学含义
一 空间及其社会学含义
二 网络空间的含义
三 虚拟学习社区空间的社会学特征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空间类型及特征
一 虚拟学习社区中互动的个体空间
二 虚拟学习社区中互动的群体空间
三 虚拟学习社区中互动的公共空间
第三节 结论和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第四章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角色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社会角色
一 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角色的类型
二 虚拟学习社区中师生的社会特征
三 虚拟学习社区中师生的比例
四 虚拟学习社区中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调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区中互动的角色差异
一 虛拟学习社区中互动的角色间差异
二 虚拟学习社区中互动的角色内差异
三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生角色互动不佳的原因
四 虚拟学习社区中互动的角色模式
第三节 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第五章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群体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区中课程群体的含义
一 社会群体的含义
二 虚拟学习社区中课程群体的概念
三 课程群体与班级组织的比较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区中课程群体的人口
一 虚拟学习社区中课程群体的人口规模
二 虚拟学习社区中课程群体的人口密度
第三节 结论和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第六章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内容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区中互动内容的分类体系
一 虛拟学习社区中互动内容分类的复杂性
二 课程群体中互动内容的分类体系
三 课程群体中互动内容的归类
第二节 课程群体中互动内容的定性分析
一 课程学习类的互动内容
二 教学管理类的互动内容
三 技术支持类的互动内容
四 日常社交类的互动内容
第三节 课程群体中互动内容的定量分析
一 各类内容的出现频次
二 各类内容的关注度
三 各类内容的互动频度
四 各类内容的互动人数
第四节 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第七章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行为及时间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行为
一 虛拟学习社区中师生互动的行为类型
二 虚拟学习社区中生生互动的行为类型
三 虚拟学习社区中互动行为的特征
四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冲突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时间
一 远程学习者互动的时间分布
二 课程辅导教师互动的时间分布
三 各类内容出现频次的时间分布
第三节 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教育是亘古的事业,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也就有了人类对教育的认识;教育又是未来的事业,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实践,所以教育研究既要温故又要知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年轻学者,在精心耕耘于教坛,收获丰硕成果的同时,深入钻研教育问题,在继承之基础上不断创新,也取得显著成绩,并作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成果,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面向当代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新视野”与“教育科学研究新进展”三套丛书,从一个侧面展示其教育学学科建设、教育学学入学术研究承传与发展的风貌,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我与陕西师范大学的老师们有着密切的交往。北师大、陕师大同是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而且陕师大的不少老师来自北师大,因此我们两所大学有着天然的兄弟情谊。两校的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教师培训中心,都是教育部下属的连锁单位。我曾经担任过北师大这两个单位的领导,所以无论是开会、讲学,我们都会汇聚在一起讨论共同遇到的问题。陕西师大教育学院也是我最熟悉的单位,那里有我国老一辈的学者如刘泽如、吴元训等先生,有我们同辈的张安民、孙昌识等先生,也有我们的学生辈郝文武等人。
陕师大也是我到西安的主要立足之地。我第一次到西安,就住在陕西师范大学。 后记
本书是以笔者的博士论文为主体,进一步修改和扩充而成。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的导师丁新教授对我们十分关爱,他一方面引领我们系统研究了国际远程教育的理论,另一方面不断创造条件让我们深入研究我国远程教育的鲜活实践。在那三年里,笔者始终沐浴在浓厚、活跃、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中,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尽管笔者200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但博士论文的后续研究工作仍在继续着。尽管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索现代远程教育,路途十分艰辛,然而向目标前进的毅力和勇气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终于在陕西师范大学郝文武教授和傅钢善教授的大力帮助下,本书面世了。在此对两位教授深表谢意。
由于笔者的社会学知识不够系统,因此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宏观目的是尝试从社会学这一独特视野来分析“华师在线”,希望在国内建立起进行远程教育系统内部要素社会学研究的生长点,试图构建起一点远程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并希望能推动我国远程教育社会学从远程教育社会规定性和社会功能的纯理论研究阶段迈向远程教育社会特性的经验研究阶段,进而为推动我国远程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本研究的微观目的则是基于远程教育社会学研究兼具“规范学科”和“事实学科”这一认识。①因此,本研究一方面力图客观地描述虚拟学习社区中互动的社会现象,明示和分析虚拟学习社区中互动的社会事实,揭示出虚拟学习社区中师生、生生互动的总体特征、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力图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我国网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改善远程教育中的网上教学活动提供建议。
二 研究内容
对于虚拟学习社区中每一次具体的互动而言,它都是发生在虚拟学习社区某一特定的空间中,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角色之间或内部,发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围绕着一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行为特征(主要是言语行为特征)。因此,在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时,我们很有必要从空间、角色、群体、内容、行为和时间这五个维度进行分析。
ISBN | 9787500482703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马红亮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