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论稿(增订版)(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 7108032767/97871080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魏晋玄学论稿(增订版)》结合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具体阐明魏晋玄学思潮产生、发展乃至没落的过程及其规律,至今仍是一部学术价值突出、影响深远的重要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增订版)》使用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本。
编辑推荐
《魏晋玄学论稿(增订版)》: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
作者简介
汤用彤(1893~1964),原籍湖北黄梅县,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曾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本书初版于1957年,是作者在1938年至1947年所写的沦文及讲演稿的合集,收录了9篇研究魏晋玄学的学术文章。
目录
魏晋玄学论稿 读《人物志》 言意之辨 魏晋玄学流别略论 王弼大衍义略释 王弼圣人有情义释 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 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 谢灵运《辨宗论》书后 附录:魏晋思想的发展 魏晋玄学讲课提纲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言意之辨 第三章 崇本贵无 第四章 贵无之学一:王弼 第五章 贵无之学二:阮籍、嵇康 第六章 贵无之学三:张湛 第七章 贵玄崇有 第八章 明自然 魏晋玄学听课笔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魏初名理之学 第三章 言意之辨 第四章 本末有无之争 第五章 贵无之学(上)——王弼 第六章 贵无之学(中)——阮籍和嵇康 第七章 贵无之学(下)——道安和张湛 第八章 崇有之学与向郭学说 第九章 王弼与郭象 第十章 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 第十一章 结论 出版后记
序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加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后记
汤用彤先生(1893-1964),字锡予,湖北黄梅人,原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哲学系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汤用彤先生于1936年在北京大学开始讲授“魏晋玄学”课。当时学术界都感到这一历史时段的思想形态独具特色,但是还没有形成固定名称。有人称为“清谈之学”,也有人称为“思辨之学”,等等。而用“魏晋玄学”概括这一时段的思想学术特色,则始自汤用彤先生,遂被广泛采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汤用彤先生生活颠沛流离,计划中的《魏晋玄学》终未能成书。但是从陆续刊发的一系列论文和多次撰写的讲课提纲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汤先生的《魏晋玄学》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体系框架。这是他对中国当代学术的一个重要贡献。 本书所收为汤用彤先生有关魏晋玄学的主要著述。《魏晋玄学论稿》的九篇文章写于1938-1947年间。分别发表于当时的报刊上(见各篇文末),其中仅《言意之辨》为昆明时期的北大文科研究所油印散发。1957年人民出版社首次结集出版,1962年中华书局再版,1983年又收入《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刊行。
文摘
汉末政论家首称崔寔、仲长统。崔寔综核名实,号称法家。其《政论》亦称贤佞难别,是非倒置。并谓世人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仲长统作《乐志论》,立身行己,服膺老庄。然《昌言》日:“天下之士有三可贱。慕名而不知实,一可贱。”王符《潜夫论》主张考绩,谓为太平之基。文有日:“有号则必称于典,名理者必效于实,则官无废职,位无非人。”徐斡《中论》日:“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故长形立而名之日长,短形立而名之日短。非长短之名先立,而长短之形从之也。仲尼之所以贵者,名实之名也。贵名乃所以贵实也。”刘虞《政论·正名篇》日:“名不正则其事错矣。”“王者必正名以督其实。”“行不美则名不得称,称必实所以然,效其所以成。故实无不称于名,名无不当于实。”据此诸言,可征形名、名形之辨,为学术界所甚注意之问题。 《人物志》者,为汉代品鉴风气之结果。其所采观人之法,所分人物名目,所论问题,必均有所本。惜今不可详考。惟其书宗旨,要以名实为归。凡束名实者,可称为名家言也(《后汉书·仲长统传》注日:“名实,名家也”)。《材能篇》日:“或日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盖名必当实,若非实事,则非名也。《效难篇》日:“名犹(疑‘由’字)口进,而实从事退。”又日:“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此二语似系引当时常用语)前者名胜于实,众口吹嘘,然考之事功,则其名败。后者实超于名,众所轻视,然按之事功,则真相显。二者均月旦人物普通之过失也。
ISBN7108032767/978710803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汤用彤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