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 711201929X/97871120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052638 类别: 图书 艺术 建筑 建筑艺术史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刘敦桢,(1897~1986)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897年9月19日生于湖南新宁县,1986年4月30日卒于南京。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925年起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及中央大学。刘敦桢曾任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工学院院长,重庆大学教授。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央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致力于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1930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著有《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大壮室笔记》、《明长陵》、《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易县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河南北部古建筑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树立楷模。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主任。1953年创办中国建筑研究室,出版了《中国住宅概况》。1959年起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其著作已编成《刘敦桢文集》,共4卷。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三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 第一节 原始人群的住所 第二节 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 第三节 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第一节 夏——中国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第二节 商朝的宫室和陵墓 第三节 西周和春秋时代的建筑 第三章 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280年) 第一节 战国到三国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秦、汉、三国的宫室 第四节 住宅 第五节 陵墓 第六节 秦万里长城和汉长城 第七节 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65-589年) 第一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二节 都城及宫殿 第三节 住宅 第四节 寺和塔 第五节 石窟的建筑和雕刻 第六节 陵墓 第七节 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公元581-960年)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二节 隋、唐的都城与宫殿 第三节 住宅 第四节 寺、塔、石窟 第五节 陵墓 第六节 安济桥 第七节 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第六章 宋、辽、金时期的建筑(公元960-1279年) 第一节 宋、辽、金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二节 城市与宫殿 第三节 住宅 第四节 祠庙及寺、塔、经幢 第五节 陵墓 第六节 《营造法式》 第七节 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公元1271-1840年) 第一节 元朝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二节 元大都和大都宫殿 第三节 元朝的宗教建筑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五节 明、清的都城及宫苑 第六节 明代的万里长城和海防据点 第七节 明、清一般城镇、住宅、园林及家具陈设 第八节 明、清的坛庙建筑和陵墓建筑 第九节 明、清的宗教建筑 第十节 元、明、清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附录一 注释 附录二 中国历史年表 附录三 历代尺度简表
ISBN711201929X/978711201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刘敦桢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