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的姿态与隐在的症候:多维理论视野中的当代先锋小说 7807524197/97878075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内容简介
《先锋的姿态与隐在的症候:多维理论视野中的当代先锋小说》内容简介:什么是先锋?在进入先锋小说研究之前这是一个首先需要厘定的问题。在中外文化史中,先锋的理论表述都晚于先锋文化观象。1989年评论界给“先锋小说”下的定义是“与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美学思潮以及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密切相关,并且在其直接影响之下的”,“其作品从哲学思潮到艺术形式都有明显超前性”的小说。
编辑推荐
《先锋的姿态与隐在的症候:多维理论视野中的当代先锋小说》为巴蜀书社出版。
作者简介
刘云生,生于1963年。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1985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后获四川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四川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1986年开始从事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和科研。1990年至199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访学。先后在《求索》、《当代文坛》、《红岩》等专业研究刊物、文学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现承担多项省、院级人文重点研究课题。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先锋与先锋理论 第一节 先锋的文化溯源 第二节 当代先锋理论:从波乔利到比格尔 第三节 先锋派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发展轨迹:崛起与渐进 第一节 前先锋期:反抗的心声 第二节 鼎盛期:全方位的革命 第三节 转型与渐进:1990年代以后 第三章 先锋小说的文学场域:开放与制约 第一节 新的文学知识谱系与文化想象 第二节 在反叛中寻求本土文学传统的合法性认同 第三节 意识形态形象与新的文化政治 第四节 社会转型中的解放与制约 第四章 先锋文学与现代性:在未完成中的坚守 第一节 现代性视域中的新时期文学 第二节 先锋小说与当代审美现代性的历史转型 第五章 精神图谱:意义的消解与生成 第一节 存在:荒诞与死亡 第二节 历史:个体化的重审与不可知 第三节 人的沉沦与性爱欲望 第四节 乌托邦、自我救赎的可能 第六章 叙述策略:虚构实验与寓言化风格 第一节 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 第二节 叙事构成的重组与变异 第三节 虚构迷宫的叙事结构 第四节 文本与文本间的互文性 第五节 荒诞反讽的寓言与后悲剧风格 第七章 开辟虚构疆土的先锋:马原 第一节 “马原的叙事圈套 第二节 “尝试多种可能的样式” 第三节 雪域佛国中的人生顿悟 第八章 先锋的精神个体探索:余华 第一节 在死亡存在中的个体面呈 第二节 民间精神主体的再发现 第三节 民间寓言形态的写作 第九章 历史的存在之思:格非 第一节 个人存在的历史书写 第二节 智性诗化的叙事迷宫 第三节 经验意义与形式的文化转向 第十章 传统氤氲熏陶下的先锋:苏童 第一节 “发芽溃烂的年轻生命” 第二节 向历史深处的逃遁 第三节 女性心灵的幽微洞察者 第四节 意象化的抒情文体 第十一章 反抗与飞翔:女性作家小说中的先锋品质 第一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个体写作 第二节 性别文化的突围与解构 第三节 自主的欲望与身体的诗意 第四节 都市迷幻景观中的另类叛逆 第五节 虚实之间的飞翔想象 第十二章 先锋的知识话语:李洱 第一节 生存与欲望的知识面具 第二节 在遗忘叙事中逼近“真实” 第三节 反讽与文本整合 第十三章 先锋的乡土激情:阎连科 第一节 乡村权力与乌托邦 第二节 魔幻现实与荒诞激情 第三节 “索源体”、“絮言体”的结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杂树生花,2009年的春天几乎是一夜之间来到眼前。在向出版社交出书稿的时候,尽管依然惴惴不安,但历经一年的写作完成之后的这种释然的心情确实难以言表。我深知著作和论文一样是遗憾的写作,甚至是更大的遗憾。完成最后的文字后。再回首,通读时依然发现某些地方还该有更好的论述分析,更好的表达,这些只待在以后的写作中弥补了。 走向先锋小说的研究实际上是个偶然的契机。2001年因为在某论坛发表的一篇小文章,引起了著名评论家李陀的注意,以后在成都和北京又有幸与他和刘禾教授相见。李陀超凡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深深地吸引了我,以后我就开始了对先锋小说的创作和理论的关注和研究,又在系里开设了先锋小说研究的课程,因此书稿也可以说是长期学习、教学和探索的成果。 感谢四川大学教授、著名作家张放在我读硕士期间和书稿写作过程中的指导,作为导师,他出色的艺术敏感和学养给我的学习、思考和写作以方向性的导引。在读书期间,曹顺庆教授、赵毅衡教授、李怡教授、吴兴明教授、毛迅教授、干天全教授、陈思广教授的知识传授,使我获益良多,借此向他们表达谢意! 在书稿的写作过程中,所在的学院领导曾经给予关心,徐祝林、戴前伦、邓国军三位教授给予了切实的支持,我和翁礼明博士就书稿中的相关问题曾一起讨论.在此一并感谢。
文摘
比格尔认为,先锋派的批判对象正是在这种观念下建立起来的存在于生活世界之外的乌托邦化的纯粹自主的文化观念。先锋派所批判的不是单纯的在它们之前的因循式的文化观念,而是作为体制维系着整个资产阶级文化秩序的唯美主义。当纯粹的审美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追求时,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会因为文学艺术不断退缩到生活世界的边缘而失去力量。先锋派正是为了将文学艺术重新整合到现实生活中,使之从这种自律性体制中再次回到与生活世界相联系的状态中。比格尔的这些论述无非是想说明先锋的历史性,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本来就是对现存制度的反叛。但是随着资本主义日常生活意识形态向现代主义艺术的渗透,随着各种各样的机构、公共领域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认可,现代主义艺术也逐渐从批判的角色中退隐出来,成为现存制度的默认和拥护者,由于不断地被体制化,现代主义最初的对现存社会的批判功能而变得式微。 从波乔利到比格尔,当代西方先锋派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从普泛化到具有历史批判性的多元化趋势,使中国学界在借鉴和发展自己的先锋文化研究中有了相对丰富的理论资源。中国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伊始,多半只是把目光集中在先锋派的形式、语言革命这一角度,直到近年来先锋派理论译介空白的填充才使研究视域有所突破,如赵毅衡的《彼得·毕尔格(先锋理论)》①,周宪翻译了波乔利的《先锋派理论》中的第三章,并在其主编的现代性研究译丛中收入了高建平译的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一书,该丛书也收入了卡林内斯库所著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这些西方理论界对先锋派及其文学艺术形式和思想理论的研究著作的译介为中国学界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和启发。
ISBN7807524197/978780752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作者刘云生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