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中国小说美学史》将中国小说美学、小说史融会成中国小说美学史,开辟了中国小说研究的新领域,具有填补学术空白、出版空白的重要价值。在研究方法上,作继承了我国学术研究注重“义理、辞章、考据”的优良传统,保持了存疑、求是、创新的认真态度。
编辑推荐
《中国小说美学史》是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和河北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的。
目录
引言
一、小说萌生的语境
(一)“百家争鸣”:小说萌动的契机
(二)历史散文:小说“本根”的寄生地
(三)汉人的小说与小说的界说
(四)虚实之辨:小说疏离史传母体的标志
二、小说意识的自觉
(一)解读传奇:史学家与小说家的分歧
(二)韩愈《毛颖传》引发的笔战
(三)走近本体:感悟笔记与话本的特性
(四)刘辰翁:小说评点的开山宗师
(五)忧患中的无奈:回归儒学元典精神
三、小说繁荣期的建树(一)
(一)“三灯”的折光:传奇小说品格的认知
(二)历史演义走出“历史”的阴影
(三)在李贽“童心说”的旗帜下
(四)《西游记》的“幻”与《金瓶梅》的“真”
(五)“赝”而“真”与“常”而“奇”:拟话本的审美取向
(六)胡应麟:对小说进行类型研究的第一人
(七)金圣叹:划时代的丰碑
四、小说繁荣期的建树(二)
(一)“才情”与“名教”在“实学”思潮中汇流
(二)毛氏评改《三国志演义》的审美取向
(三)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
(四)超越与复归:从柳泉聊斋到阅微草堂
(五)《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和形象塑造
(六)《红楼梦》的解读:作者自云与痴人说梦
(七)小结:古代小说美学话语共时性考察
五、转型期的探索
(一)“翻旧出新”:为侠客义士和妓女优伶立传
(二)转型的标志:“小说界革命”
(三)借镜“西学”重读中国古代小说名著
(四)“开通民智”:民主革命派对小说的期待
(五)从域外“拿来”的思考
(六)管达如的《说小说》与吕思勉的《小说丛话》
六、现代化的步履
(一)在“人的文学”的旗帜下
(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三)“现代品格”的整合与裂变
(四)“典型性格”的失落与“民族形式”的崛起
(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体化”进程
(六)现代派的漫流与“失语症”的疗救
后记
再版后记
后记
拙著出版虽越五载,但光阴的流逝如白驹过隙,难以把握,竟然未能抽出时间校读一遍。今日校读,与其说是出版社的要求,毋宁说是责任感的召唤。我以冷峻的目光在一字一句的校读中,对错别字,对误植的标点随手予以更正。涉及观点的推敲,事例的增减,限于再版重印,只能一仍其旧,这也大体上保持了拙著的原貌。
在这个信息时代,手机、电脑之类备受青睐,而报刊、图书受到冷遇,特别是学术著作的出版更加困难。因此,拙著能够再版,与更多的读者晤面,令人倍感欣慰。这种不无遗憾的欣慰使我联想到,图书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知识的载体,是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而且随着国人文化水准的提升,图书会令更多人喜爱,并加以珍藏。据说,这已经是被发达国家的文明史验证了的事实。
拙著出版以来,一直期盼着“使人进步”的“批评”,或许是身居山庄陋室,阻隔了外界“批评”的声音,听到的很少。如今趁再版之际,我依然期盼着专家、学者和读者诸君不吝赐教,使书中的疏漏,乃至谬误得以弥补和改正,使我从迷惑中走进真知的殿堂。
文摘
一、小说萌生的语境
(一)“百家争鸣”:小说萌动的契机
小说,是个历史的概念,有一个复杂的发生、发展和嬗变、整合过程,至今依然处在这个过程之中。因此,认知小说的本质,必须返回本体,尤其是对中国小说文体的界定,不返回本体就难免偏离本土小说的本来意义及其演变轨迹。换言之,认知小说的本质,特别是中国本土小说,必须沿着历史的长河回溯,探知小说萌生的语境。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
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
……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劳动需要休息,休息为着继续劳动。显然,鲁迅认为文学起源于劳动。如果确信“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确认“文学是人学”,那么,文学的起源当然应该归结为劳动。这种说法来自普列汉诺夫关于原始艺术的论述:
毕歇尔深信,诗歌的产生是由精力充沛的具有节奏感的身体
动作、特别是我们称之为劳动的身体动作所引起的;这不仅在诗
歌的形式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内容上也是如此。
ISBN | 7810970046/978781097 |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韩进廉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