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散文新编(莫言心声系列) 7503941111/97875039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莫言:散文新编》内容简介:如果写小说是过大年,那么写散文是我的春天,对谈就像在秋日。 莫言说“叙述就是一切”,这一点我在和他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他一旦沉浸在叙述中,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状态和力量。他的小说文本,呈现了叙述的力量,他的言说,同样突出了叙述的张力。莫言这人受到过好多委屈,可他自己也委屈自己,什么笔名不好取,非取“莫言”?各位看官,你看他在这本书中多会说话。
编辑推荐
《莫言:散文新编》:莫言心声系列
作者简介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生。1967年辍学务农。1976年2月入伍,1997年转业到报社工作。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4—1986)、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1989—1991),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蛀》等十一部,中篇小说《爆炸》、《透明的红萝卜》等二十馀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冰雪美人》等八十馀篇,还创作了《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电影文学剧本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外文一百多种版本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目录
超越故乡/1 回忆“黄金时代”/21 “人”字的结构/26 我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小说了/28 我眼中的阿城/30 柏林观戏/34 北海道的人/36 北京秋天下午的我/40 草木虫鱼/45 草原歌者/49 长袜子皮皮随想/51 “父母官”的故乡事/53 陈旧的小说/55 吃事三篇/56 厨房里的看客/73 从照相说起/75 多馀的序言/81 我的大学/83 第一次去青岛/88 读鲁迅杂感/90 谈读书/95 楚霸王与战争/96 搜尽奇峰打草稿/100 月光如水照缁衣/103 俄罗斯散记/106 欢迎“本小姐”出山/118 说说福克纳老头/120 狗·鸟·马/122 狗文三篇//129 故地重游/142 观木偶戏杂感/145 发生在“国家哀悼日”的两件小事/146 过去的年/148 《红高梁家族》的命运/153 好大一场雪/155 洪水·牛蛙/159 人一上网就变得厚颜无耻/163 画外之音/167 会唱歌的墙/169 感念吉田富夫教授/177 讲话/180 酒后絮语/183 旧“创作谈”批判/190 胡扯蛋/199 战争文学断想/200 也许是因为当过“财神爷”/204 漫谈当代文学/212 看《卖花姑娘》/220 蓝色城堡/225 说老从/229 从《莲池》到《湖海》/233 聆听宇宙的歌唱/236 马蹄/241 马语/248 知恶方能向善/250 卖白菜/253 你是一条鱼/258 毛主席老那天/262 茂腔与戏迷/269
文摘
英年早逝的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坚决地说:“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托马斯·沃尔夫讲演录《一部小说的故事》)他的话虽然过分绝对化,但确有他的道理。任何一个作家——真正的作家——都必然地要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编织故事,而情感的经历比身体的经历更为重要。作家在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总是想把自己隐藏起来,总是要将那经历改头换面,但明眼的批评家也总是能揪住狐狸的尾巴。 托马斯·沃尔夫在他的杰作《天使望故乡》里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搬用了他故乡的材料,以致小说发表后,激起了乡亲们的愤怒,使他几年不敢回故乡。托马斯·沃尔夫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诸如因使用了某些亲历材料而引起官司的,也屡见不鲜。如巴尔加斯·略萨的《胡利娅姨妈与作家》就因过分“忠于”事实而引起胡利娅的愤怒,自己也写了一本《作家与胡利娅姨妈》来澄清事实。 所谓“经历”,大致是指一个人在某段时间内、在某个环境里干了一件什么事,并与某些人发生了这样那样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作家很少原封不动地使用这些经历,除非这经历本身已经比较完整。 在这个问题上,故乡与写作的关系并不特别重要,因为有许多作家在逃离故乡后,也许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事。但对我个人而言,离开故乡后的经历平淡无奇,所以,就特别看重故乡的经历。 我的小说中,直接利用了故乡经历的,是短篇小说《枯河》和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文革”期间,我十二岁那年秋天,在一个桥梁工地上当小工,起初砸石子,后来给铁匠拉风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铁匠们和石匠们躺在桥洞里休息,因为腹中饥饿难挨,我溜到生产队的萝卜地里,拔了一棵红萝卜,正要吃时,被一个贫下中农抓住了。他揍了我一顿,拖着我往桥梁工地上送。我赖着不走,他就十分机智地把我脚上那双半新的鞋子剥走,送到工地领导那儿。挨到天黑,因为怕丢了鞋子回家挨揍,只好去找领导要鞋。领导是个猿猴模样的人,他集合起队伍,让我向毛主席请罪。队伍聚在桥洞前,二百多人站着,黑压压一片。太阳正在落山,半边天都烧红了,像梦境一样。领导把毛主席像挂起来,让我请罪。 我哭着,跪在毛主席像前结结巴巴地说:“毛主席……我偷了一个红萝卜……犯了罪……罪该万死……” 民工们都低着头,不说话。 张领导说:“认识还比较深刻,饶了你吧。” 张领导把鞋子还了我。 我忐忑不安地往家走。回家后就挨了一顿毒打。出现在《枯河》中的这段文字,几乎是当时情景的再现: 哥哥把他扔到院子里,对准他的屁股用力踢了一脚,喊道:“起来,你专门给家里闯祸!他躺在地上不肯动,哥哥很有力地连续踢着他的屁股,说:“滚起来,你作了孽还有功啦是不?” 他奇迹般站起来(在小说中,他此时已被村支部书记打了半死),一步步倒退到墙角上去,站定后,惊恐地看着瘦长的哥哥。 哥哥愤怒地对母亲说:“砸死他算了,留着也是个祸害。本来今年我还有希望去当个兵,这下全完了。” 他悲哀地看着母亲。母亲从来没有打过他。母亲流着眼泪走过来。他委屈地叫了一声娘。 ……母亲戴着铁顶针的手狠狠地抽到他的耳门子上,他干嚎了一声……母亲从草垛上抽出一根干棉花柴,对着他没鼻子没眼地抽着。 父亲一步步走上来。夕阳照着父亲愁苦的面孔……父亲左手拎着他的脖子,右手拎着一只鞋子……父亲的厚底老鞋第一下打在他的脑袋上,把他的脖子几乎钉进腔子里去。那只老鞋更多的是落到他的背上,急一阵,慢一阵,鞋底越来越薄,一片片泥土飞散着……抄写着这些文字,我的心脏一阵阵不舒服,看过《枯河》的人也许还记得,那个名叫小虎的孩子,最终是被自己的亲人活活打死的,而真实的情况是:当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打我时,爷爷赶来解救了我。爷爷当时愤愤地说:“不就是拔了个鸟操的萝卜嘛!还用得着这样打?!”爷爷与我小说中的土匪毫无关系,他是个勤劳的农民,对人民公社一直有看法,他留恋二十亩地一头牛的小农生活。他一直扬言:人民公社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想不到如今果真应验了。父亲是好父亲,母亲是好母亲,促使他们痛打我的原因一是因为我在毛泽东像前当众请罪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二是因为我家出身上中农,必须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我的《枯河》实则是一篇声讨极“左”路线的檄文,在不正常的社会中,是没有爱的,环境使人残酷无情。 当然,并非只有挨过毒打才能写出小说,但如果没有这段故乡经历,我决写不出《枯河》。同样,也写不出我的成名之作《透明的红萝卜》。《透明的红萝卜》写在《枯河》之前。此文以纯粹的“童年视角”为批评家所称道,为我带来了声誉,但这一切,均于无意中完成,写作时根本没想到什么视角,只想到我在铁匠炉边度过的六十个日日夜夜。文中那些神奇的意象、古怪的感觉,盖源于我那段奇特经历。畸形的心灵必然会使生活变形,所以在文中,红萝卜是透明的,火车是匍匐的怪兽,头发丝儿落地訇然有声,姑娘的围巾是燃烧的火苗……
ISBN7503941111/978750394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莫言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