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第1辑)(中国版) 7303094547/97873030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内容简介
《当代世界文学(第1辑)(中国版)》设诗歌选萃、国别文学综论、当代作家评论、绘本文学、濒危语言文学、作家访谈、新书评论七个板块,勾画了世界文学的最新面貌。《当代世界文学》创办于1927年,是英语世界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份世界文学类杂志,主要刊登当代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追踪世界文学最新动态、促进世界文学交流和发展,以其水准高、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独特而享誉世界。《当代世界文学(第1辑)(中国版)》精选原版内容,第一次以双语形式面向广大中国读者。
编辑推荐
《当代世界文学(第1辑)(中国版)》大部分稿件由丹尼尔·西蒙博士从原刊中选出,书评则由刘洪涛教授挑选。
目录
诗歌选萃 诗二首 [美]乔治·埃文斯/(1) 诗四首[爱尔兰]波拉·米汉/(4) 诗三首 [葡]鲁诺·朱迪斯/(24) 诗三首 [关]希南·安土恩/(30) 红色没有名字[美]克里斯·阿巴尼/(36) 国别文学综论 中国当代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张柠/(41) 近年来中国文艺思潮的转变[中]张颐武/(50) 狂欢与悲戚:21世纪中国文学印象[中]张清华/(62) 当代法国批判小说[美]沃伦·莫特/(70) 当代作家评论 凯尔特小虎爱尔兰:自由的、安逸的?[爱尔兰]南希·休斯顿 他的“顾客”就是陪审团:米基·斯皮莱恩(1918-2006) [美]麦迪逊·戴维斯 诗歌之剑[尼加拉瓜]克拉丽贝尔·阿莱格里亚 克拉丽贝尔·阿莱格里亚,纽斯塔特文学奖与世界文学共和国[美]马尔腾-凡·德尔登 路易斯·金泰斯:匠艺品与模仿品[葡]马丁·厄尔 索摩查之死[美]乔治·埃文斯/(169) 我的反抗者父亲 [阿尔及利亚]玛依莎·贝/(191) 绘本文学 绘本诗学[美]安德鲁·阿诺德/(206) 绘本文学藏品推荐 [美]安德鲁·阿诺德/ 绘本文学的世界[美]斯蒂芬·E.泰伯契尼克 濒危语言文学 犬说犬语[美]N.司格特·默玛德/(238) 夜行者之歌 [加]马克·埃布雷/(249) 康沃尔语诗歌二首[英]蒂姆·桑德斯/(261) 俄克拉荷马州土著语言百年纪念[关]玛丽·S.林/(264) 作家访谈 导演伊斯梅尔·弗洛基访谈录[美]迈克尔·托勒/(272) 妇女眼中的战争:萝什妮·席纳卡兰访谈录[美]米切尔·约翰逊/(289) 新书评论 小说 [美]格里高利·沃尔夫等/(300) 诗歌[关]威廉·普拉特等/(323) 杂著[美]大卫·s.克罗斯 等 编后记《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编辑部/(350)
序言
《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就要出版了。小而言之,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而言之,这是中外文学交流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当代世界文学》是英语世界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份世界文学类杂志,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学者罗依·坦普尔,豪斯(Roy Temple House)在1927年创办,最初名为《海外书览》(Books Abroad),1977年改用今名,已经有超过80年的历史。该杂志主要刊登当代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发表相关作家作品的评论、书评及文学界、学术界活动信息等。与《当代世界文学》相联系的两大盛事分别为两年一届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Neustadt Prize)的评选和一年一度的普特博学术研讨会(Puterbaugh)。《当代世界文学》杂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普特博学术研讨会都以其高水准而在国际学术界、文学创作界享有盛誉。 《当代世界文学》杂志除了较高的学术水准,还有几个值得重视的特点: 首先是它的办刊理念有意义。《海外书览》的创始人豪斯博士曾为这份杂志设计过一个图标,它是一艘在大海上扬帆起航的船,刻有拉丁文的题词Lux n peregre,意为“海外的曙光”。这艘船及题词象征着《海外书览》在美国内陆地区俄克拉荷马州的角色,也象征着它在20世纪20年代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的角色:通过与域外的文化和知识交流,打破自身的封闭状态。1928年《海外书览》的刊头语还引了歌德的一段话:“那些读者逐渐增多的杂志,将会最有效地为促进众望所归的世界文学作出贡献。
后记
这本《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精选了英文版2007年全年6期中的内容。中国版对原版中的6期专刊没有全收,只保留了其中最有特色的两个:绘本文学、濒危语言文学。其他文章按新设栏目重新编列,这些新设栏目是:诗歌选萃、国别文学综论、当代作家评论、作家访谈。书评是原版杂志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期都有。中国版从原版刊登的一百五十余篇书评中选出15篇,并按原版标准分成“小说”、“诗歌”、“杂著”三项。 本书大部分稿件由丹尼尔·西蒙博士从原刊中选出,书评则由刘洪涛教授挑选。《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编委会约请国内外知名翻译家及有经验的译者翻译原稿。翻译完成后,美方聘请的专家对译稿进行了审校。在编辑《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的过程中,除编辑部主要成员外,吴永安教授、石江山教授、刘象愚教授给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刘倩同学也做了部分校对工作,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经理杨耕先生对本书出版给予大力支持,赵月华女士不辞辛苦,对本书的编辑出版尽心竭力,对此我们深怀感激之情。中外合作编辑出版图书,对我们是一项新工作,加之时间紧,难免留下许多缺憾,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中国文学原来在一种黑格尔式的“世界史”的立场中,预设了历史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这也就是五四的“新文学”所赋予我们的宏大的历史意识。我们认定我们自己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史中的落后,我们试图通过几代人的艰难的集体的奋斗和对于世界秩序的反抗而获得一种中国的历史目标的实现,这一历史目标就是中国的富强和个人的解放。我们为了这一目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中国一面充满了现代历史所赋予悲情和屈辱,中国在现代历史中的失败的历程使中国充满了一种“弱者”的自我意识,一种在他者限定的秩序中不断挫败,却不断抗争的悲壮的历史意识使得中国不得不将自己设定为世界秩序的反抗者。另一面我们将阶级的“弱者”意识和民族的“弱者”意识进行了缝合。中国的底层人民的反抗压迫者的“弱者”的斗争也相当程度上等同反抗世界帝国主义的中华民族的“弱者”的民族斗争,两者是一个同样的问题。这两个方向使得我们的“弱者”意识得到了强化。我们在整个“世界史”中的被动和屈辱的角色不幸地被锁定了。“未完成”的现代性的焦虑一直是我们的文化的中心主题。我们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弱者”意识,另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正是这两种意识决定了我们的“现代性”的价值观和伦理的选择。而我们在对于一种“世界史”的思考中所设定的文化想象中所试图达到的却一直没有完成。这是中国20世纪历史的最大的焦虑。 但从20世纪90年代这一中国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前期”到新世纪,新的中国的发展却完全超越了这一历史的设定和焦虑。我们发现中国当下的发展却是在两个方向上获得的:一是在对于世界秩序的参与中,二是在普通人争取财富,改变人生的努力中,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获得了百年现代史中最为清晰的“和平崛起”的历史机遇。在这里,现代中国所并没有历史境遇却由于空间的转变已经来临,历史超出了我们预设的途径,似乎进入了一个完全的意外,但其实这也是“大历史”本身的转变的结果。中国历史超越了原有的“弱者”意识和“反抗”意识,获得了意外的发展。
ISBN7303094547/978730309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健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