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华 780523820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前言 散文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宋人的记载,如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云:“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而且是与骈文相对而言,同书引周益公云:“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可见其与骈文是对称的,自宋代之后便成为一种文体之专名了。 散文之名源于宋代,但作为一种散体单行之文体却早巳产生。这要从汉魏六朝文、笔之区分谈起。王充《论衡》卷一三《超奇》篇开始论及著笔作文: 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胜儒生,文十腧通人,鸿儒超文人。王充认为文人、鸿儒之地位高于儒生、通人,因为“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唯文人、鸿儒能“抒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指出上书奏记、兴论立说等文章为文人、鸿儒所作,虽未明确为散文,但已认定这类散体之作为文了。其后由于文学成为文人之专业,他们的创作各有专精,文体从而繁兴起来,加之声律说之产生,因此有文、笔之区分。据《南史》卷三三《范晔传》记载: 常谓情忘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辞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手笔差易,于文不拘韵故也。 范哗与谢庄是宋代独识声律之人,他所谓“手笔”不拘韵,则与“笔”相对之“文”,自然拘韵了。这说明他以及谢庄都以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这是文、笔界说之滥觞,也是骈文与散文最初之分野。又梁元帝萧绎《金楼子》卷四《立言》云: 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萧绎认为章奏之类是为“笔”,风谣之类是为“文”。章奏无韵,风谣有韵。其观点与范哗完全一致。又《文心雕龙》卷九《总术》云: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则径直道出文、笔之区别在有韵与无韵。至清代阮元发挥了以上诸说法,如《攀经室三集》卷二《文言说》云: 为文章者,不务协音以成韵,修辞以达远,使人易诵易记,而惟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谓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所谓文也。《文言》数百字,儿子句句用韵。……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凡偶,皆文也。于物两色相偶而交错之,乃得名曰文,文即象其形也。他推演了六朝人之说法,认为“文”不但要有韵,而且应对偶,并以《易·乾·文言》为例证。此外,他在《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文韵说》、《与友人论古文书》、《四六丛话序》、《学海堂文笔策对》(皆见《揅经室集》)诸文中,都论述到文、笔之区别,观点与《文言说》相同。近代刘申叔《中古文学史·文笔之区别》从《文心雕龙》篇目之编次,看到刘勰对文与笔之看法,如云: 更即《雕龙》篇次言之,由第六迄于第十五,以《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诸篇相次,是均有韵之文也。由第十六迄于第二十五,以《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
ISBN7805238200
出版社巴蜀书社
作者聂石樵
尺寸32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