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精华 780523821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059709 类别: 图书 文学 外国文学
目录中的*代(鞠,左边的“革”为“麦”)
前言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如同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称谓名目繁富多端一样,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书信的名称也是不一而足。它们不但在使用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区别,而且还多有发展和变化。本书取名采用“尺牍”这一名称,不仅因其较为古老,也因其具有通称泛指的特点。 大家都知道,“尺牍”一语最早出自《史记》,该书《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缇萦救父的故事。仓公是汉代临淄人,姓淳于,名意。他坐法遭刑,其幼女缇萦向文帝上书,愿为官婢,以赎父罪。太史公传赞中说:“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传记正文中说“上书”,传赞中说“通尺牍”,可见“尺牍”即指“书”。所谓“牍”,指木版,为书写工具。一尺左右的木版,叫尺牍。从一些记载看来,汉人以尺牍通音问是为习惯。《汉书·游侠传》中记西汉末年人陈遵擅于书法,所以“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所谓“藏去”,即“藏储”,引申为珍藏之意。汉代皇家的诏书也可称尺牍,《汉书·匈奴传》记:“汉遗单于书,以尺一牍。”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把文字通讯叫作“书”,所以汉代也有“尺书”之说。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记广武君言:“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咫”,犹言八寸,所以“咫尺”意谓一尺左右,“咫尺之书”即所谓“尺书”。社会生活中常有约定俗成的现象。自汉以后,“尺牍”一语成为书信的通称,较尺书之说更为流行,运用得更为普遍。至于诏书倒反而不称为而且不能称为“尺牍”了。 “尺牍”一语,到近代还相当流行,即使是在“五四”文化革命确立了白话文的一统地位以后,也还流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华书局出版有《白话学生尺牍》和《白话商业尺牍》,更为著名的有鲁迅作序、孔另境所编的《当代文人尺牍钞》,都是明显的例子。这说明,用白话文写的书信,依旧叫作尺牍。只是近四十年来,“尺牍”一语才有演变为书面语的趋向,也就是说,人们口语中已少见把书信叫作尺牍了。但我们这个选本既限于选录古、近代的书信,采用尺牍这个名称,似乎也还合适得当。 现在有一种习见的说法,认为尺牍书信是散文中常见的文体。或者说它是属于与诗相对的文的类别。我国古时本无散文骈文之别,六朝以后,才有区分。因此如果不把“散文”作近代化的解释,即专指一种文学体裁,而把它作为“古文”来理解,以上说法本无乖错。但如果仔细推敲,却总觉得存在着可容商榷之处。这倒还不是指不少尺牍文采用骈体而言,而是说有的书信也曾用诗的形式出现过,这就是前人所说的:‘诗简”。这里所说“诗简”并非指那些诗题中出现“寄”、“寄赠”或“寄怀”字样的诗作,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等,虽说它们多少也具有书信的因素,但这类诗作实在太多了,若要说它们是“信”,不免遭到牵强之讥。但有的诗歌确是具有书信性质,如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句寄微之》,宋人王迈的(简同年刁时中俊卿》诗等。还有的诗作更明显地充当着书信的功能,如杜甫的《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那实在就是一封邀请许主簿来饮酒的诗简,所以诗中有“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之言;还有白居易的《江楼夕望招客》诗,诗中“能就江楼消暑?比君茅舍较清凉”云云,也属诗简一类。又如曹雪芹的朋友敦敏的《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更是道道地地的诗简,不妨引录于下: 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 ……
ISBN7805238219
出版社巴蜀书社
作者邓绍基
尺寸32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