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侠士道:金庸小说与中国精神》重启关于金庸小说人文意义的讨论,对金庸小说之所以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伟大经典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深度阐述。作者认为,金庸小说与真正的孔子思想和中国精神一脉相通,突显孔子思想的“君子道”本质上就是一种侠士道,而理解金庸小说的核心价值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孔子思想和中国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讲,金庸小说并非是通常意义上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正统文化的载体,而是对这种正统意识形态的反思和重新解释。
编辑推荐
《侠士道:金庸小说与中国精神》以“金庸小说与中国精神”为题,强调金庸武侠叙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侠士道”理念的文学体现,是对孔子毕生提倡的“君子道”思想的形象诠释。《侠士道:金庸小说与中国精神》以“金庸小说”、“孔子思想”、“中国精神”三个关键词为核心,强调对金庸作品的准确评价,关系到对中国精神的重新认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考量,以及对当代中国文学史写作。 同时,通过对金庸作品必将载入百年中国文学史的内在原因的分析,重新理解艺术价值的构成、明确艺术的评价尺度,为当下陷入困境的“文化研究”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径,为后现代艺术哲学的重建提供一份参照。 作者简介
徐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所长,文艺学与美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美学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与基础诗学、文化研究与比较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出版《美学新概念》、《艺术新概念》,《基础诗学》、《批评美学》等学术著作11种,发表论文两百多篇。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多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复印资料》等多次转载。 目录
绪论回味感动——金庸小说的人文诠释
一 首先赞美,然后理解
二 喧嚣过后看门道
第一章 狂欢的诗意——金庸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 成人童话的意义
二 正义神话的价值
三 文字游戏的乐趣
第二章 浪漫的滋味——金庸小说的思想内涵
一 怜花惜玉与至善之美
二 生命执著与信仰之维
三 英雄本色与大侠理念
第三章 传奇的理念——金庸小说的精神品格
一 “丧家犬”的中国性
二 “君子道”与“侠客行”
三 孔子诗学与金庸小说
第四章 创造的奥秘——金庸小说的继往开来
一 从火枪手到美猴王
二 从侠之大到士之雄
三 从伪君子到真小人
第五章 批评的逻辑——金庸小说的众说纷纭
一 文人墨客说金庸
二 武侠情结与皇权意识
三 另当别论的金庸小说
结语 体验自由——金庸小说的一种读法
一 经典的构成
二 激荡文坛,笑傲江湖
后记 关于大师兄 后记
为什么往事,总在那儿强烈地呼唤着,让人把它们写出来呢?在《写作的事》一书中,作家史铁生如此说道。我已不再有史铁生的这种使命感,没有他所说的那种“往事的呼唤”,但也有些“往事的嘀咕”,觉得有必要在这部关于金庸小说论著的后记里写出来。因为这属于“近距离读金庸”,它与本书所讨论的内容,多少有些关联。
大概是1993年春学期,刚开学不久的一个上午,接到学校的一个电话,说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受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路甬祥教授之邀来校访问,要我下午一起参加会见并陪同金庸夫妇参观学校。金庸是何方神仙?谁是金庸?作为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并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导师的我,一头雾水。向系里的有关教师询问,让他们也颇觉奇怪。怎么会,你居然不知道金庸?没读过他的大作?立即虚心请教四方打听,终于有了点头绪。知道了金庸乃查良镛,香港著名报人,也是当代最负盛名的新武侠小说家。于是赶紧让人帮我找他的小说,但要想在个把小时内知道个究竟已不可能,只能装模作样地赶去应付。
这就是我与金庸先生及夫人林乐怡女士的初次见面。结果虽然不算糟,但当时的过程却让我很尴尬。好在金庸先生并不在意,大概他已看出我对其作品的无知。我们东拉西扯地谈了些什么,迄今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有个印象始终清晰,那就是金庸先生身上具有的大家风范、宗师气度。这不是说金庸先生与众不同,恰恰相反,而是他比那些刻意显得和蔼的名人更有一种真正的平易随和,还多了份特别属于他的东西:对人坦诚亲切。而查夫人身上,有种优雅高贵的气质和善良的天性。在我读完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之后,不知什么缘故,这种气质总让我联想到小说中那些光彩照人的女侠们。当然,查夫人比她们多了现代感。 文摘
优秀批评家所需要的,已不再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理论装备,而是对具体作品感同身受的领悟。真正的艺术杰作必定是有味道的作品,味道之所以是味道,在于“味”中有“道”。如何由昧入手而识其道,这就是文学批评的任务。用本雅明的话说,就是通过作品所提供的愉悦,“去寻找什么给人们带来了愉悦”。
从这个意义上讲,批评家不仅无须刻意遮蔽自己的主观好恶、为自己对所评论作品的由衷喜爱而感到不好意思,恰恰相反,有必要坦然地向大家公开自己对作品的享受、接受这种喜爱的引导。作为“欣赏之延续”的文学批评的实质是进行一种文化品味。“品味是对一种现实的快乐的体验”,而不是相反对令人厌恶的经历的咀嚼。所以尽管阅读的快乐并不总是可信任的,但与冷漠的理性相比它却是批评唯一的根据地。归根到底,优秀批评是对我们从作品中所获得的“快乐本身的质量的评判”。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的金庸评论不是以一种貌似超然的立场对金庸武侠叙事的理性分析,而是对我本人之所以喜爱金庸小说的原因和理由的如实呈现,是对我眼中的金庸小说的杰出意义的真切阐释。我也无意于分析金庸作品的具体得失,而着重于分析金庸作品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这样做并非是认为金庸小说已完美无缺,而是因为这种“优点/缺点”的评论模式,一方面已有不少文章做得很好,另一方面,我也认为这对金庸小说并无多大意思。
ISBN | 7301158556/978730115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徐岱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