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高校社科文库) 701008498X/97870100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内容简介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既是汉魏五言诗发生演变史,又是对古诗十九首产生时间、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论证。作者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新颖独到的方法论证了五言诗成立于建安十六年之后,“穷情写物”是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共同审美风范,以及古诗十九首应为曹植等曹魏诗人的作品。海峡两岸著名学者傅璇琮、陈怡良、龚斌、宁稼雨、张法为《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作序、跋,他们或认为此书是古诗十九首研究的“首次系统梳理和突破”;或评价其为“开天辟地,呕心沥血,破解锁钥,业已初启”,“广搜文献,剥丝抽茧,运用老吏断狱的缜密思索、探究,终于获得一个合乎情理,而并非是一个故作哗众、立异的结论”,“不得不赞誉木斋是古诗十九首研究史上有数的佼佼者”;或以“惊世之作,精湛考索”概括;或反思“中国文学史不得不重恩重写”;或认为其学术贡献除了作者断代的价值之外,“对于整个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个意义主要表现在方法论方面的自觉思考和主动实践”。
编辑推荐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 《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创造条件。 《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间,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
木斋,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筹)副会长,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中围欧阳修研究会(筹)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教授,韩国全南大学邀请教授。学术专著代表作有:《宋词体演变史》、《走出古典——唐宋词体与宋诗的演进》、《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宋诗流变》、《唐宋词流变》,《苏东坡研究》,以及自传《历史的化石》等,并在《文学遗产》、《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宋词体演变史》,目前主持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五代声诗曲词发生史》。
目录
十九首研究的首次系统梳理和突破 古诗十九首疑案破解锁钥初启——读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有感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五言诗的本质特征及其成立 第二节 十九首研究史的梳理和评析 第三节 十九首的作者阶层 第二章 秦嘉五言诗为伪作——两汉文人五言诗的渐进 第一节 西汉初期:骚体时代的帝王诗篇 第二节 东汉秦嘉之前的文人五言诗 第三节 秦嘉五言诗真伪辨析 第四节 秦嘉之后的东汉五言诗 第三章 《陌上桑》非汉乐府民歌——两汉乐府诗历程 第一节 民间乐府与贵族乐府分类的质疑 第二节 两汉乐府诗 第三节 《陌上桑》的写作时间和作者辨析 第四章 曹操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开创地位 第一节 曹操的生平及其思想历程 第二节 汉音与魏响:曹操的诗史定位 第三节 清商乐的兴起:五言诗成立的音乐条件 第四节 曹操诗歌的转型轨迹 第五节 曹操诗歌的影响 第五章 王粲的五言诗写作 第一节 略说七子的诗史地位 第二节 王粲的诗作 第六章 曹丕、刘桢五言诗的写作时间 第一节 曹丕 第二节 曹丕五言诗的开始写作时间 第三节 刘桢五言诗的开始写作时间 第七章 曹操的山水诗及其诗歌史意义 第一节 山水诗之取代言志诗的历程 第二节 山水诗的本体意义 第三节 五言诗山水题材的本体意义 第八章 游宴诗的兴起 第一节 游宴诗的兴起 第二节 曹操的《短歌行》 第九章 五言诗女性题材的兴起及《怨歌行》的作者 第一节 五言诗女性题材兴起的原因 第二节 曹丕、徐干首开五言诗女性化写作之先河 第三节 刘勋妻子被出事件的写作及传为班婕妤作品的《怨歌行》 第十章 从语汇语句角度考量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关系 第一节 曹丕诗与十九首之问的相似语句 第二节 曹植诗与十九首中的相似语句 第三节 苏李诗与曹植诗歌相似语句的补充 第十一章 论曹植为十九首的主要作者 第一节 曹植作品的遗失 第二节 曹植与十九首的关系 第三节 关于《今日良宴会》的作者 第十二章 论植、甄隐情及与十九首的关系 第一节 甄后之死 第二节 曹植之罪 第三节 曹叡之怒 第四节 曹植之死及曹集撰录 第十三章 早期思甄之作及《涉江采芙蓉》 第一节 植、甄之恋及其发生时间 第二节 《涉江采芙蓉》与曹植早期思甄之作 第十四章 《西北有高楼》与《青青河畔草》的写作背景 第一节 十九首中的女性题材之作产生于曹丕、徐干之后 第二节 《西北有高楼》的写作背景 第三节 《青青河畔草》的写作背景 第十五章 论《洛神赋》及《行行重行行》 第一节 曹植黄初二年前后的行踪 第二节 《洛神赋》为曹植的辩诬之作 第三节 《行行重行行》与《塘上行》应为植、甄互赠的诗篇 第十六章 论《青青陵上柏》——兼谈十九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第一节 《青青陵上柏》的写作背景 第二节 十九首研究方法论反思 第十七章 论风骨的内涵及建安风骨的渐次形成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风骨与建安风骨的内涵 第三节 建安风骨的渐次形成 跋一 木斋让中国文学史不得不重思重写 跋二 惊人之论精湛考索 跋三 木斋古诗十九首研究方法论解读 后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本书谢幕的时刻,我并不想仅仅谈此书的成书过程和对一切参与者的感激之情,由于在成书过程中更为沉重地感受到学术探索的艰辛和探索性研究被接受的艰难,因此,首先想谈谈学术理念和方法论的问题,随后,谈谈本书写作的缘起、接受等方面的问题。 一、有关此书的写作及方法论的再反思 以我来看,学术研究应该是审美的,而非功利的;应该是探索的、创新的,而非因袭的、陈旧的;应该是整体的、流变的、联系的,而非局部的、僵死的、孤立的;应该是超越古人的,而非迷信盲从的;同时,更应该是超越本时代的,而非完全被动地受当下意识形态支配的。 所谓审美的,而非功利的,就是要摆脱一切功利的欲念,纯粹面对历史的本真,应该像是一个痴迷于游戏的人,或说是像是一位执著的侦探,来探究一个个历史疑案,而不是一个看着上司脸色行事的拘谨的循吏。这一点非常重要,乃是居于学术生命世界观的位置,它将决定你的学术研究本身能否真正做到公平地、真实地探究历史原貌,也将决定你能否敢于客观如实反映出、写作出历史的本真。 所谓探索的,是说学术研究应该敢于、勇于承担起解决文学史重大问题的历史责任,而不是寻找一些无关痛痒的花草意象无病呻吟。所谓创新的,是指我们不必拘泥于前人的旧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句话更可以解读为:我爱前代圣贤,我爱前代旧说,但我更尊重历史本身,我更爱事实真相。
文摘
首先是关于汉初所谓“贵族乐府”的问题?“乐府”的本意,就是宫廷专门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而并非一般贵族家庭所可享用。是故此类乐府诗,应该称之为“宫廷乐府诗”。其次,萧涤非先生称“武帝迄东汉中叶,为民间乐府时期”,笔者对此深表怀疑。所谓乐府,本意自然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其歌诗,皆为配乐之歌诗,乐府既然在两汉时期就是宫廷管理音乐的官署,何以就能出现民间的乐府诗?“民间乐府”,古人并无这一说法,民间可以有民谣,民谣不应等同于乐府,可以称之为歌谣、民歌等皆可。 钱志熙先生在比较汉乐府诗和后来的文人拟乐府诗的不同时说:“汉乐府诗依存乇歌、乐、舞、戏诸因素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艺术系统中,文人拟乐府则是脱离其他艺术形式的纯粹的诗体”,②这是正确的,民间并不具备汉乐府诗所依存的歌乐舞戏的诸多条件,包括场所条件、音乐素质条件、社会文化风俗等诸多条件,民问文艺的兴起,大抵要到中唐之后才开始盛行,至少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在唐代以前有脱离了宫廷官方的民间歌乐舞戏表演的记载。所谓“民间乐府”的说法,可能是来自于乐府的采诗。萧涤非先生所论的两汉民间乐府,也是引用《汉书·艺文志》:“自汉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此汉民间乐府诗所由来也”。
ISBN701008498X/9787010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木斋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