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 978730116428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内容简介
《小说史: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简介:正因为是治史中的理论思考,不同于理论家的逻辑推演,而特别注重史家的个人感受以及可操作性。不追求体系化,也没能给出理想的答案;只是追寻那些现有理论无法涵盖的“变异”,描述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陷阱”,甚至表白史家的“迷茫”与“困惑”。也就是说,此书既非思辨程度很高的理论陈述,也非实证色彩浓厚的史学专著,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一个力图认真思考的文学史家的工作笔记。如果硬要自我评估,我只能套用“有长有短”这句老话:短处是不完整,好多该说的话没说;长处是真切,好多没体会的话不敢乱说。
编辑推荐
《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第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9)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等著作30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目录
小引 第一篇 文学史眼光 1.史家的位置 2.理论整合 3.独上高楼 4.超越规则 5.传统·叙事者·译本比较——文学史研究三题 6.新文学: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篇 小说史研究方法 7.小说史意识 8.小说史体例 9.进化的观念 10.雅俗对峙 11.理论兴趣与整体意识——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断想 12.小说叙事的两次转变——答黄子平问 第三篇 中国小说类型研究 13.小说类型研究概论 14.中国古代小说类型观念 附录一 关于中国古典小说 15.“新小说”类型理论 16.鲁迅的小说类型研究 附录二 鲁迅以前的中国小说史研究 第四篇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 17.清末民初小说理论 18.青楼风月与醒世寓言——说《九尾鱼》 19.谴责小说与狭邪小说——说《祷杌萃编》 20.佛与道:三代小说家的思考 21.通俗小说的三次崛起 22.武侠小说、大众潜意识及其他 各文初出一览 索引 后记 新版后记
后记
这册芜杂的小书,承蒙北京大学出版社厚爱,1993年3月初刊,1999年3月第二次印刷,2005年1月第三次印刷。1997年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三卷本《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时,也曾将其收录。除此之外,还有台北淑馨出版社的繁体字本(1998),以及韩国Erum Publishing Co.推出的韩文译本(李宝噪、朴姿映译,2003)。对于以上出版单位及个人,我深表感谢。 此次重印,只是校正了若干错别字,学术观点不动,连“本世纪”等时间用语也未改。唯一的变化是,删去了附录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讨论纪要》,因其已入2005年北大出版社刊行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后者从1989年首印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脱胎而来,其《新版序言》交代了改版的缘由,此处不赘。让“讨论纪要”与“小说史”合璧,可方便读者,因此,也就顾不得“先来后到”了。
文摘
插图: 倘若借用世人对“先锋派文学”与“传统派文学”的笼统划分,将勇于探索、努力创造或借用新理论新方法的文学研究称为“先锋派学术”,反之则称为“传统派学术”;那么,我以为,好的文学史家,既非先锋派,也非传统派,而是处在“先锋派的后卫”的位置上。 一般来说,真正的先锋派代表一代人思考的方向与突破的追求。“超越前人”作为一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能,时刻驱使着一代代学者(作家更不用说)向社会认可的规则挑战,努力走出巨人的阴影。可是,“古来征战几人回”,绝大部分探索者都将长眠在探索路上,只有极少数幸存者逐渐为社会所接纳。不管是文学还是学术,成功的先锋派总是使得一代人的思维和感知方式发生变化。文学史家当然不可能漠视先锋派的探索,死守已有的经验与教条。文学研究领域中每一种成功的理论探索,最终都将落实在文学史研究中,部分改变已有的研究布局。在这个意义上,“重写文学史”不成其为口号,也不应成为问题。倒是必须将其作为口号提出,或作为问题争论,才是真正发人深思的“问题”。 接受某些成功的先锋派的理论原则来重写文学史,这一点在目前的中国学界,已经是“既成事实”。只是目前中国文学史家借鉴比较成功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接受美学、文学社会学等批评模式,在西方并非新潮学术;较新潮的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批评等虽有尝试之作,可还没被整合到系统的文学史研究框架中。有人呼吁借鉴的胆子再大点,步伐再快点,恨不得先锋学术一露面,文学史家马上跟上。对此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时尚理论(假定其真有真知灼见),从基本定型到能够在文学史研究中实际运用,须经过一系列并不轻松的转化与变形。
ISBN978730116428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平原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