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寻根·拔根·扎根: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流变(2009年卷)》内容简介:赵允芳的研究对八十年代寻根文学和九十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精神脉胳的衔接,取得了某种开创性的成果,而方法、观点、态度,构成了她对“寻根、拔根、扎根”以及九十年代新乡土小说流变开创性研究的出发点和动力。
她的论著提出的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阅读是创作的延展,读者是作家的延展,但理论还需要提供更高的理性认识和追求。赵允芳的论著达到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因而同时具有文学史意义、文学批评实践的意义和理论建设的意义。
编辑推荐
《寻根·拔根·扎根: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流变(2009年卷)》:“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中华文学基金会策划,由专门的编审委员会经过严格程序编选的青年作家作品集。本丛书意在扶植文学新人,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创作成绩和潜力,尚未出版过文学专集的青年作家的作品均可列入备选范围。本丛书已出版11卷,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2、2004、2005、2006、2007、2008年卷已分别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本卷为2009年卷。
作者简介
赵允芳,女,1970年生,浙江丰县人,文学博士。现供职于江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
对乡土的兴趣似乎与生俱来,这或许与出生在乡村有关。但兴趣仅仅是一种感性的力量,如何把对乡土以及乡土小说的个人感性转化为学术理性。并进而尝试寻求自己的理论关怀视点与视线?在导师朱晓进先生的指导下。近几年来一直埋首于此,苦乐并行。兹为此篇论著的来历。
有歌者云: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每一个游历在外的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那份乡愁,这本书,正是为了表达一片绿叶对根的情意。
目录
总序:
序:美学的历史的批评
绪论从“根"性母题研究九十年代以来
新乡土小说的演变
一、乡土母题的根性内涵
二、乡土母题在九十年代的内涵演变
(一)离乡与还乡
(二)拔根与扎根
(三)寻找故乡、回到故乡、超越故乡
三、关于新乡土小说的认知与研究
(一)“新乡土小说”概念的提出
(二)九十年代以来关于新乡土小说的认知与研究
第一章 新乡土小说的发端:绕不开的“寻根”话题
一、对寻根文学的重新认识:注定要走的
一段“弯路”
二、从寻根文学开始的理由:寻根,九十年代
乡土小说的“酵素”
三、“寻根”与“后寻根”的比较:
精神向度的接续与背离
(一)“后寻根”对“寻根”精神向度的接续
(二)“寻根”与“后寻根”的相互背离
第二章 新乡土小说的崛起:小说叙事
类型的多元与流变
一、现实乡土小说:“集体性溃退”(拔根)后的文学潮涌(扎根)
二、家园乡土小说:‘咕旧梦境”中的精神独守
(一)“不苟且”、“不展览”——诗意的书写与沉重的翅膀
(二)闯入“意识暗区”——对八十年代中期文化寻根的美学延宕
三、生存乡土小说:对生存状态的新写实
(一)书写原生态的常态——“新写实”与乡村世界的精神对接
(二)“一缕凡俗的土豆花香气”——对乡土苦难主题的一次婉约制衡
四、生态乡土小说:文学史意义上的“恢复生态学
(一)生态批评与乡土小说的精神对接
(二)生态美学的呈现及其文学史意义
五、移根乡土小说:扩大了的乡土
(一)城市“候鸟”:奔走于城乡之间
的双重尴尬
(二)乡音无改:“精神”性的返乡叙事
(三)都市圈里的乡土——亦城亦乡的悲剧命运
第三章 新乡土小说文化命题的几种演变
一、文学与即将、肖失的村庄
(一)被抛荒的土地与被抛弃的母亲——拔根书写的两个重要意象
(二)从故乡到“废乡”,从乡愁到乡痛——乡土中国叙事的告别性书写
(三)乡村、被重新发现的审美领域
二、“房屋意象”在当代乡土小说中的寓意演变
(一)从“造屋精神”向“空屋意象”的演变
(二)“空屋意象”与乡村伦理的畸变
三、九十年代以来新乡土小说中的村长形象演变
(一)乡土小说中关于村长权力的隐喻
(二)“无讼”传统在当代的过渡性演变
(三)乡村权力的失落与旁移
四、关于新乡土小说苦难主题的解读与误读
(一)苦难主题与现代性反思
(二)乡土苦难叙事的风格化呈现
(三)对于苦难主题“超现实”转型的艺术争鸣
(四)苦难主题书写的精神拘囿与挣脱
第四章 毁约,或者越轨——九十年代以来新乡土小说的语言意识
一、以方言土语对抗普通话话语体系
二、对公众话语系统解构与破坏的激情
第五章 九十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家的风格化书写
一、从“猫腔”到《秦腔》——在民间“腔调”里寻根
二、历史的根本性位移——李锐乡土小说的风格流变
……
结语
参考文献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本世纪初叶.同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共命运,在内忧外患。雷电风霜,刀兵血火中写下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崭新篇章。现代文学继承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悠长丰厚的文学遗产,顺乎20世纪的历史潮流和时代需要,以全新的生命,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文体(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以至评论)建立起全新的文学。将近一百年来。经由几代作家挥洒心血,胼手胝足,前赴后继,披荆斩棘,以艰难的实践辛勤浇灌、耕耘、开拓、奉献,文学的万里苍穹中繁星熠熠。云蒸霞蔚,名家辈出,佳作如潮,构成前所未有的世纪辉煌,并且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
文摘
如果说前两者是对现实的文化性概括,后两者则是社会学层面的概括.它是由二十世纪法国颇具才情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西蒙娜·薇依提出的重要理论学说。
诗人艾略特曾将西蒙娜·薇依称为“其才具近乎圣徒的个性的女性”。她所提出的“拔根”与“扎根”理论源自她对人们身处现实拔根状态的反思与警醒,这对于深入了解当代的乡土中国无疑也是有效的。在薇依看来,“每个人都需要多重的根”.“一个人通过真实、活跃且自然地参与某一集体的生存而拥有一个根,这集体活生生地保守着一些过去的宝藏和对未来的预感。所谓自然的参与,指的就是由地点、出生、职业、周遭环境所自动带来的参与”。她对“根”的这一论说是非常精辟的。中国的乡土社会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它构成每个人的行为规范,人们在这种自我规范中可以获得文化地位的环境认同。“这集体活生生地保守着一些过去的宝藏和对未来的预感”,在这句话中,“过去的宝藏”,无疑是指向历世不移的民情风俗和价值观念;“对未来的预感”的能力其实恰恰在于人们对现实生态与环境的一种熟悉与惯性把握。而一旦人们打开了“宝藏”之门,发现千百年来他们视若珍宝珍惜窖藏的,如今在现实生活中竟已经沦为无法产生价值与效用的陈旧之物,其“对未来的预感”能力,也即按照惯性生存下去的能力也就荡然无存,并会立即陷入巨大的被拔根的心灵恐慌之中。
西蒙娜·薇依把拔根状态视为最危险的人类社会疾病,因为拔根状态的产生往往有着社会因素动荡变化的前兆,薇依认为每当有“军事征服”的事件出现时就会出现拔根状态。
ISBN | 9787506351126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 赵允芳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