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杂论(四为书系之解读经典系列) 978780223581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内容简介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生前拟定的关于唐诗研究的写作计划,其内容均为精彩逼人之作。这些不但将欣赏和考据融化得恰到好处,并且创造了一种诗样精粹的风格,读起来句句耐人寻味。
编辑推荐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杜甫、岑参、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和分析,同时对诗的年代、诗人的年代等做了相当深入的考据。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文化书院 中国三峡联袂推出
媒体推荐
他的《唐诗杂论》……都是精彩逼人之作。这些不但将欣赏和考据融化得恰到好处,并且创造了一种诗样精粹的风格,读起来句句耐人寻味。 ——作家 朱自清 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涛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凶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作家 汪曾祺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家骅,字友三,亦字友山,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我国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他的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唐诗杂论》《神话与诗》《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闻一多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凡,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目录
类书与诗/1 宫体诗的自赎/8 四杰/18 孟浩然(689-740)/24 贾岛(779-843)/29 少陵先生年谱会笺/35 岑嘉州系年考证/92 杜甫/126 英译李太白诗/137 附录一 陈子昂(661-702)/144 唐诗要略/161 唐诗校读法举例/189 附录二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朱自清)/196
序言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原名亦多、家骅,五四运动后改名一多。闻一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新月派成员,和徐志摩、梁实秋等都是相熟的朋友,曾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同时还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坚定的民主战士。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生前拟定的关于唐诗研究的写作计划,由于突然离世,他没有最终完成这一学术任务。1948年,朱自清、郭沫若、吴晗、叶圣陶编辑的开明版四卷本《闻一多全集》,首次以《唐诗杂论》为题收入《类书与诗》《宫体诗的自赎》等9篇文章。1956年,古籍出版社以开明书店纸型出版《闻一多全集选刊》单行本,《唐诗杂论》列为第三种。至1959年9月,《唐诗杂论》共印行5次,印数达24100册。进入新世纪以来,亦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唐诗杂论》,得到读者的一贯喜爱。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杜甫、岑参、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和分析,同时对诗的年代、诗人的年代等做了相当深入的考据。朱自清评价此书:“他的《唐诗杂论》……都是精彩逼人之作。这些不但将欣赏和考据融化得恰到好处,并且创造了一种诗样精粹的风格,读起来句句耐人寻味。”臧克家也曾描述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此次重新出版,仍以《闻一多全集选刊》本为底本,收录9篇正文,同时,根据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闻一多全集》增补了《陈子昂》《唐诗要略》《唐诗校读法举例》共3篇作为附录,这3篇文章属于提纲性质,然而对于研究唐诗亦非常有价值。另外,为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闻一多先生及其《唐诗杂论》,我们将20世纪60年代朱自清写的《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一、二)也附录于书后,供读者参考。
文摘
检讨的范围是唐代开国后约略五十年,从高祖受禅(618)起,到高宗武后交割政权(660)止。靠近那五十年的尾上,上官仪伏诛,算是强制的把“江左余风”收束了,同时新时代的先驱,四杰及杜审言,刚刚走进创作的年华,沈、宋与陈子昂也先后诞生了,唐代文学这才扯开六朝的罩纱,露出自家的面目。所以我们要谈的这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 寻常我们提起六朝,只记得它的文学,不知道那时期对于学术的兴趣更加浓厚。唐初五十年所以像六朝,也正在这一点。这时期如果在文学史上占有任何位置,不是因为它在文学本身上有多少价值,而是因为它对于文学的研究特别热心,一方面把文学当作学术来研究,同时又用一种偏向于文学的观点来研究其余的学术。给前一方面举个例,便是曹宪、李善等的“选学”(这回文学的研究真是在学术中正式的分占了一席)。后一方面的例,最好举史学。许是因为他们有种特殊的文学观念(即《文选》所代表的文学观念),唐初的人们对于《汉书》的爱好,远在爱好《史记》之上,在研究《汉书》时,他们的对象不仅是历史,而且是记载历史的文字。便拿李善来讲,他是注过《文选》的,也撰过一部《汉书辨惑》;《文选》与《汉书》,在李善眼里,恐怕真是同样性质、具有同样功用的物件,都是给文学家供驱使的材料。他这态度可以代表那整个时代。这种现象在修史上也不是例外。只把姚思廉除开,当时修史的人们谁不是借作史书的机会来叫卖他们的文藻——尤其是《晋书》的著者!至于音韵学与文学的姻缘,更是显著,不用多讲了。 当时的著述物中,还有一个可以称为第三种性质的东西,那便是类书,它既不全是文学,又不全是学术,而是介乎二者之间的一种东西,或是说兼有二者的混合体。这种畸形的产物,最足以代表唐初的那种太像文学的学术,和太像学术的文学了。所以我们若要明白唐初五十年的文学,最好的方法也是拿文学和类书排在一起打量。
ISBN9787802235816
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
作者闻一多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