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研究(第14辑)》主要论述了一下内容:论明代美学思想发展之结构性质及其与形上学之关系、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近现代转型、从古典的“义法”到现代的“结构”、近代演说与传教士、现代“小说创作谈”文体(文类)的滥觞、论公安竟陵六家游记、《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及其文化内涵韩、江浞诗歌与道咸诗风、鹣鲽情深,手足情重、家族痛史的小说化、有情的历史:“庚子衢州教案”的四种文学叙述文本、声音?报刊?小说、晚清翻新小说创作情况考证、清末优秀长篇《黄绣球》及其作者颐琐考、现代教育的创立与“南开新剧”的兴盛、清末民初刻印的时调唱本、清末日译小说之“德”“情”取舍、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文献等。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研究(第14辑)》是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论明代美学思想发展之结构性质及其与形上学之关系
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近现代转型
从古典的“义法”到现代的“结构”
近代演说与传教士
现代“小说创作谈”文体(文类)的滥觞
论公安竟陵六家游记
《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及其文化内涵韩
江浞诗歌与道咸诗风
鹣鲽情深,手足情重
家族痛史的小说化
有情的历史:“庚子衢州教案”的四种文学叙述文本
声音?报刊?小说
晚清翻新小说创作情况考证
清末优秀长篇《黄绣球》及其作者颐琐考
现代教育的创立与“南开新剧”的兴盛
清末民初刻印的时调唱本
清末日译小说之“德”“情”取舍
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文献
文摘
此辨“真、赝”与辨“有、无”之两层,前者可分阶段探讨,故无论前、后七子与明中、晚以下论者之所探析,皆有可观;其胜擅者,不全在公安、竟陵一边。至于后者,则由于其所涉及美学之深刻程度,更远逾于前者,须得完整之哲学系统之支撑,否则难诣精深,故其事犹有待美学与哲学之进一步整合。而其契机,则来自明末“三教合一”之论;其中最大之成就者,为方密之药地。其同时可与之对比,而仍归于儒义者,则为王而农船山。俱详后论。
以上所述为“法”义之三项,至于“师法”义中之“取则”义,其所关系之三方面,所谓“法之客观性”、“师法者自身之独立性”,与“师法后作者经启导而有之创造性”,则是由于此类议题之延伸,将原本美学所引发之“性”论问题,带入更为复杂之理论系统中,以是而有。
法之“客观性”议题,对于明代美学思想发展之重要性,在于:对此议题意见之不同,足以区别“明代美学”为相异之形态。此因就“法之是否具客观性”议题言,可于理论上将之画分为二层:一是解析“美”作为美感根源,是否本身即属一种“客观存在”之问题;另一则是论辨“法”作为美感表现之操作技术,是否亦系依据一具客观性之“形式”而始有之问题。
前述朱子之“察理”说,在其思想结构中,虽未将“美”之概念,直接纳入“理”之层次,从而主张“真”、“善”、“美”之同一性;然于其论说中,情变而有正、邪,文变而有风格,俱是依物之殊性而有,而心之有以察其理而善所养,亦是出于禀赋之醇而始能然。故依“物性实有”之观念推之,“法”之于理论上具某种“客观性”,可承认其存在;问题仅在于此一具客观性之“法”,无论于根源,或操作技艺之层面,是否皆能以“理性认知”之方式完全掌握?抑或仅能为一种概略之“文、道关系论”?
ISBN | 9787505966604 |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作者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