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中国前沿诗歌聚焦》内容简介:世纪之交,中国现代诗带着过往时光沉淀的轨迹,也散发着新时期以降持续躁动、求新求变的生机。在大量第一手感性资讯、先锋文本、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全书主要聚焦自“第三代诗歌”后的格局:急剧变换的诗歌生态、嬗递中的先锋时序、新锐诗写形态、标记性诗人抽样,及至重要的诗学节点。全书对近二十年中国前沿诗歌做了一次较完整详备的考察梳理,特别是对当下诗歌写作有较全面覆盖和发见。带着诸多问题意识,尝试为近二十年的诗歌场域,留下辨识与思考,尝试为中国新诗的前沿发展,提供一份有效参照。
编辑推荐
《中国前沿诗歌聚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陈仲义,教授、学者。现执教于厦门城市学院人文学部。出版现代诗学专著八部:1.创作论《现代诗创作探微》(28万字,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2.诗潮论《诗的哗变——第三代诗面面观》(20万字,鹭江出版社1994年);3.诗人论《中国朦胧诗人论》(16万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4.美学论《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34万字,漓江出版社1997年);5.形态论《扇形的展开——中国现代诗学谫论》(30万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6.技术论《现代诗技艺透析》(24万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综合论《中国前沿诗歌聚焦》(43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鉴赏论《百年新诗百种解读》(28万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另在全国50多家学术刊物发表现代诗学论文200余篇。发表与出版共计300多万字。
目录
第一章 诗歌生态聚焦
第一节 诗歌的“出逃”、承载与挣扎
一、诗歌的“逃向”
二、诗歌的“承载”
三、诗歌的“挣扎”
四、诗歌的“出路”
第二节 诗写的个人化与相对主义
一、自足的独立和自在的封闭
二、一场永无穷尽的角逐
三、双面夹击下的经典
第三节 多元诗写流向:象喻、语感、综合
一、诗风的复杂转向
二、象喻诗写流向
三、综合诗写流向
四、语感诗写流向
第四节 诗歌接受的“四动”标准
一、增补好诗“指数”
二、情感层面上:感动
三、精神意识层面:撼动
四、思维层面:挑动
五、语言层面:惊动
六、好诗:浑然一体的生命
第二章 先锋时序聚焦
第一节 “内讧”:“民间”与“学院”
一、“利益分配”抑或“学术之争”
二、双方的优长与局限
三、相互吸收渗透的可能
第二节 沉潜着上升:“中间代”诗歌
一、命名何以能够成立
二、诗学特征的外围性指认
三、只有个体“范式”才最具价值
第三节 在焦虑和承嗣中立足:70后、80后诗歌
一、70后:各呈招数,显山露水
二、80后:宽松热身,自由上路
第四节 反弹与提速:两岸后现代诗歌
一、缘起时间与过程
二、题材类型与维度取向
三、语言与思维方式
四、两岸“后”诗人“采样”
五、E时代群像
六、互照:生成与阴影
第三章 网络诗写聚焦
第一节 网络诗象全屏扫捕
一、“乱象”:良缘缔结后的“回生”
二、诗写“大跃进”的利与弊
三、众多诗学问题的凸显
第二节 网上诗歌论争缩略
一、新“罗马斗兽场”
二、社团、运动、流派、思潮——立场之争
三、分化、分歧、分裂——意气之争
四、倾向、取向、趣向——诗学之争
五、低俗恶俗话语——有待自清自理
第三节 网络体诗四大特征
一、诗写的主导精神:游戏性
二、网诗“新”美学:泛诗化
三、“无厘头”风气:语词变造
四、特别技术手段:灌水
第四节 网络诗写的普遍弊端
一、从一只苹果“切起”
二、从同题诗“风”穿过
三、向名诗人开刀
四、阻止:无难度写作
第五节 网诗新品种:“声、像、动”全方位组合
一、数位诗歌
二、新具体诗(视觉诗)
三、多向诗
四、多媒体诗歌
五、互动诗
六、数字化诗歌
第四章 新锐诗写形态聚焦
第一节 快感与肉欲的合谋——肉身化诗写
一、“下半身”出现体现了什么
二、肉身化的性出演
三、肉身化诗写的可行性
四、把握好身体辩证法
第二节 不可理喻的悖谬——荒诞诗写
一、荒诞及其命名辨析
二、荒诞文本剖解
三、荒诞诗学“雏形”
第三节 语词的饕餮与精神的苦渡——“新死亡”诗写
一、拨开误区,窥视“新死亡”含义
二、“新死亡”的语词招幡
三、语词的欢宴能否匹配精神的圣餐
第四节 “向上、尖锐、有益”——神性诗写
一、“两批一反”的正题集结
二、“向上、尖锐、有益”的精神指标
三、二元对立中的“软肋”
第五节 底层经验伦理关怀——草根诗写
一、“草根性”:来龙去脉
二、自然在地:根系生命
三、底层经验:切身证词
四、伦理关怀:广披悲悯
五、重返源头:母语原声
第六节 开辟“有限制的情境授权”——新“叙事性”诗写
一、叙事的流变
二、新叙事类型
三、新锐叙事成立的依据
四、新叙事的校正
第七节 自“黑夜意识”走出后——女性情欲诗写
一、“黑夜意识”唤起的情欲诗写
二、延续:载道式的阶级抵抗与性别争取
三、旁逸:纯快感的生理心理宣泄
四、衍化:爱欲释放着语词的迷幻
五、弥散:母性光辉和日常诗意
第八节 当“久违”的烽火台重新点燃——生态诗写
一、危机背景与应运而生
二、“专职”生态诗写与初见成效
三、生态诗写诸多要项
四生态诗写的欠缺与追求
第五章 标记性诗人聚焦
第一节 隐喻后退的日常“切片”——于坚诗歌论
一、自然之神大地之子
二、万物之恒日常之基
三、隐喻之撤命名之兴
四、物象之变切片之法
五、语言之质于坚之体
第二节 在转弯里滑翔的,是一只鸟的细目光——王小妮诗歌论
一、心静如月,远远地有谁在吹箫
二、晴朗站在我的头顶,蓝得失明
三、生命在素色里自然彩排
第三节 黑夜,及其深渊的魅惑——翟永明诗歌论
一、“穿黑裙的女人夤夜而来她秘密的一瞥”
二、“内心的天线无限伸展”
三、“骨头与骨头交谈,还有闪烁的眼睛奔忙”
四、“脸谱与脸谱疾走不停”“戏剧却总是如此凄美”
第四节 “蛙泳教练在前妻的面前似醉非醉”——臧棣诗歌论
一、布设“隐秘的关联”
二、展开“心理分析”术
二、推进审智的“反叙述”
三、拉伸术——一种“编织”性写作
四、理趣——一种绅士幽默
第五节 “一颗心的磨损处,绽出那霞青云淡”——陈先发诗歌论
一、汉语的生命人格
二、汉语的诗性思维特性
三、汉化的诗语特点
四、将“汉化”进行到底
第六节 纸蝶翻飞于涡漩中——安琪诗歌论
一、奔跑的“栅栏”
二、《任性》的意识流
三、语词的私奔或者摇头丸
四“杜拉斯”的张力
第七节 “杀毒霸”的播撒及“互文性”回收——伊沙诗歌论
一、伊式短平快“点射”
二、伊式“互文”性交汇
三、伊式“硬伤”的省思
四、伊式解构背后的血肉
第六章 前沿诗学节点聚焦
第一节 新诗前沿研究的整体性遮蔽
一、50年新诗研究:对另一支队伍的“冻结”
二、新诗研究的前沿:集中于新诗的转型
三、纠偏:先锋诗歌研究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新诗前沿研究的个案作业
一、从个案入手“取证”
二、评估九份前沿作业
三、双重压力下继续结果
第三节 两岸后现代诗学盘点
一、台湾后现代诗论:引入与消化
二、大陆后现代诗论:冲击与碰撞
三、两岸后现代诗论比对:相似与差异
第四节 个人化新诗史的写作疑难
一、撰写中的困扰与难度
二、新诗史的“编外”声音
三、个人化的史识诗心
四、以“诗人”的诗心撰写
第五节 个人化“解诗学”策略
一、三种欠缺
二、两大通道
三、多元入径
第六节 个人化新诗形式建设管见
一、新诗格律化,举步维艰难成正果
二、新诗“泛格律化”,自由体的微约束“变种”
三、新诗难以定型的内在深层原因
四、自由诗主导下的“泛诗体”联盟
结语动力与陷阱:新诗现代性的“症结”
后记
后记
没想到这本书稿写了将近十年。
在讲究效益的快餐时代,如此拖沓磨蹭,老牛破车,实在不合时宜。因为世纪之交,《扇形的展开》刚刚杀青就病了一场,于是给自己立下规矩,还是悠着点吧。
研究对象的复杂和多变中的不确定,让你在悠着和绷紧的交替时,多了几分踌躇。又偏偏不自量力,把那些个纠缠难清的“前沿”作为目标锁定,便再一次尝到吃力不讨好的苦果了。后悔之余,也只好咬紧牙根,勉为其难地坚持了下来。
所谓前沿,就是前端、前茅、突前的意思,它往往是事物矛盾与动力最集中的地方,应该说也是有点作为的地方,它确乎需要一种钻探的胆识。但目前学界有一种误区,不太认可那些变动中的前沿研究,以为难以形成学术积累。所谓的学术积累,应该是一环紧扣一环的作业,不管是属于起始的垦荒,抑或后来的集成,都有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基本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当你饱餐餍足时,你敢说,第一碗不起作用吗?
新诗的前沿地带,往往孕育着新诗建构的胚芽。放弃或漠视它,很可能就放弃某种优质的诗学资源。聪明的办法是在历史研究与当下研究中找到平衡,从活生生的正反实践中,促成鲜活的生成诗学。当然,前沿性的“成材”率一般不会太高,但先人为主地否决它,至少是种短视和自我封闭。
已经处于边缘的边缘——的新诗研究,受到来自创作界内部的苛责,也时常不绝于耳。普遍认为:诗学理论大多空转,缺少与诗歌实践对话的能力;诗学研究缺乏长期的耐心,少有令人信服的说法和新鲜的问题意识;诗学批评匆忙浮躁,充当了当下廉价的吹鼓。不可否认,批评理论滞后于写作实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出现这样的问题,同然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成因,是诗写实践与诗歌理论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比较小说写作与小说理论相对平行的现象,问题就可以看得更明显):一方面是先锋诗人的超前意识、探索精神、偏激实验、往往遥遥领先在前,且变幻莫测。在得不到迅速应对时,诗人常常引发出自我期许、自我阐释、自我弘扬、惟我是大的冲动。
文摘
本来“三道”的目标是超越民间与知识分子的格局,抵制行会狭窄这一最早主张,现在反而落空。许多流派、社团在发难期尚能精诚团结,一旦鼎盛,就常常演出“摘桃子”的一幕。诗人的决绝与偏执,加剧了“相煎”的后果,其中的种种教训,当为后来者所汲取。
2006年下半年,庞清明终于明确宣告“三道”走向分裂,他同时以诗的形式唱响《挽歌》。当然,分裂后的“三道”,并没有使中国最大的诗歌同盟消失:谯达摩另外组建“三道综合网”,拆解原班人马,另起炉灶.出版了《穿旅游鞋的舞神们》、《在路上:第三条道路十周年诗歌作品集》;而其他的“原部”“残部”,在庞清明、凸凹主持下,继续举办“三道”八年诗歌奖。但总体上,“三道”元气大伤。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中原委,局外人实在不懂。意味深长的是,双方都继续打着“三道”旗帜.不愿放弃。这样做,会不会为将来的“正宗嫡传”埋下新的导火线?
诗人之间的公开决斗,在所有振振有词后面,不免有利益与意气纠缠。从外部到内部如果处理不当,常要自食苦果。“人人心中都有一口恶气”,一旦任其蔓延,不啻使诗歌蒙羞,也忽悠读者。但也有一部分人不这样看。从网络江湖的性质出发,他们认为:“有门派就会有打斗。打斗的胜负关系学就是江湖政治学。江湖的历史更多地体现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江湖离乱史。同道中人互相维护,信仰一种‘复仇的形而上学’,这是江湖昏暗的一面。‘没有了杀人与被杀,侠客们就无事可做’。侠客们不能无事可做,否则就无法维护一个热烈、繁荣的江湖乌托邦。”①
这是在为诗歌的意气之争寻求合法性吗?社团内部人际关系出现分化、分歧、分裂,是见怪不怪的一种常态,只不过比之其他文类,一旦起了意气之争,则更为激烈、极端。问题是,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诗歌江湖?是多一些诗意的平等对话,还是少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冲突?是将冲突无限上纲引以为快意,还是在游戏规则下,求同存异,共处和而不同的场域?
四、倾向、取向、趣向——诗学之争
2000年9月,女诗人安琪将访问山东而作的15篇诗文陆续贴在“极光”论坛,山东诗人格式从语言问题开始作出回应,指出当下句子的“轻薄”和无“韧性”是口语诗最大弊病,诗人长征则用三个反射论强化对当下诗歌语言的理解(连发四篇文章)。以此为契机,平时不太起眼的“极光”掀起了一场诗学论争。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作者 | 陈仲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