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原乡书写散文精选(套装共2册) bkbkh7065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085055 类别: 图书 文学 作品集 中国当代
内容简介
《追寻梦土》与《蒙文课》两本散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同时推出,是席慕蓉以多年在蒙古高原上的长途跋涉所谱成的追寻之歌。似水柔情仍在,精金意志更坚,值得向读者郑重推荐。 席慕蓉的诗,澄明热烈,真挚动人。台湾诗评名家萧萧称许她的风格是“似水柔情,精金意志”。她的诗作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除了在华文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之外,也被译成多国文字,英文及日文的单行本都已出版发行。 近二十年来,席慕蓉更以“原乡书写”确立了她在散文上的独特风格,学界认为她这些作品甚至有文化学上的特殊价值,影响非凡。 《追寻梦土》讲述了:席慕蓉的诗,澄明热烈,真挚动人。台湾诗评名家萧萧称许她的风格是“似水柔情,精金意志”。她的诗作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除了在华文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之外,也被译成多国文字,英文及日文的单行本都已出版发行。近二十年来,席慕蓉更以“原乡书写”,确立了她在散文上的独特风格,学界认为她这些作品甚至有文化学上的特殊价值,影响非凡。 作家出版社同时推出《追寻梦土》与《蒙文课》两本散文集,是席慕蓉以多年在蒙古高原上的长途跋涉所谱成的追寻之歌。似水柔情仍在,精金意志更坚,值得向读者郑重推荐。 《蒙文课》讲述了:席慕蓉的诗,澄明热烈,真挚动人。台湾诗评名家萧萧称许她的风格是“似水柔情,精金意志”。她的诗作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除了在华文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之外,也被译成多国文字,英文及日文的单行本都已出版发行。 近二十年来,席慕蓉更以“原乡书写”确立了她在散文上的独特风格,学界认为她这些作品甚至有文化学上的特殊价值,影响非凡。 作家出版社同时推出《追寻梦土》与《蒙文课》两本散文集,是席慕蓉以多年在蒙古高原上的长途跋涉所谱成的追寻之歌。似水柔情仍在,精金意志更坚,值得向读者郑重推荐。 《追寻梦土》封面: 《蒙文课》封面:
编辑推荐
《追寻梦土》与《蒙文课》两本散文集作者席慕蓉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画家,其作品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追寻梦土》是其近期完成的散文作品,文字风格保持固有魅力,应有较大的市场。
专业书评
《追寻梦土》书评: 1.陈丹燕《读书记》 写《七里香》时的席慕蓉,是清澈的溪流,在年轻时涓涓地流着。那时我不认识她。等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是奔忙在故乡路上的席慕蓉了……她这时发现,自己的生命中居然还有一个浩淼的大海。我为她感到幸运,不是每个作家都可以遇到溪流也遇到大海的。 2.汪其楣《探索席慕蓉与瓦历斯诺干诗作中的》: 受到大众读者及文坛权威的青睐,未必由于她们身为“少数民族”或“原住民”的身份,甚至有时还相反。然而他们坚持为“族人”发声,将一切思绪化作“思念”,化作不能取代的诗句,为族群和诸多“他者”写出历史证言与文化情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作品中所展现的非中心却反而更为广阔的视野,在台湾这么一个以“自我”为基准,充满文化沙文观念的社会里,散发无法掩蔽、继续感动读者的“边缘光影”,反而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3.胡锦媛《溯源之旅》: 席慕蓉的溯源之旅并不是以某些特定的书或议题为依据──是内在的召唤,是族群历史失忆的焦虑,使她在经历半生的等待之后,踏上追求先祖故土之路。 4.邹建军《席慕蓉抒情诗创作综论》: 她诗中的意象营造都有这么一股清寂气氛,一种奇特的画境与诗情交融。她对诗的结构好像没有刻意地追求,却讲究一种自然流露、纯朴原始,意象的结构随情而布,意象本身也好像那天幕上的星星,疏淡而精致。但艺术往往在自然与纯朴之中。 她的诗力求用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来表现一种永世离弃的主题,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用细腻的笔触雕刻自身为一个富于浓厚东方情调的女人,并用泛爱的人性意识将生活的美妙升华为纯诗的境界。 《蒙文课》书评: 1.王先霈《席慕蓉的纯情诗歌》: 作品中熔铸着作者的真情,不故作高深,不是着意于对人生人性进行形而上的雕刻,而是通过自己的顿悟来真诚传述人们最平常的情绪和感受,写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情感体验。 2.张靖《如歌的行板──迪金森与席慕蓉诗的比较》: 像一幅中国古典水墨画,疏淡适宜,静雅清俊,让人容易接近。 在席慕蓉的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心情是不可分割的,自然是诗人心情的最好见证。 3.林秀玲《席慕蓉文学研究》: 在席慕蓉的心底,蕴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她藉由诗、画与散文,挥洒出这个缤纷多彩、处处皆美的世界。以她身为画家的视角,来感知周遭的一切,当她把这“感觉”诉诸于文字,自然有着比一般人更加细腻敏锐的观察层面和更加精确的表达方式,也为所有的景象与事物,作了最佳的诠释。 她以浅显表达了真挚的诚意,将属于南方的温和坚定与北方的雄健豪迈,结合蕴含在她特有内在精神里的纯真天性,以及绘画、音乐的精湛艺术涵养,融汇成了独一无二的席慕蓉。这也正是席慕蓉的魅力之所在。 4.郭跃鹏、田俊萍: 她也正是在这种“单纯”的基础上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的成功在于她以自己女性画家特有的艺术敏锐和审美体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柔美、空灵、凄婉但又丝毫不缺乏温情的心灵空间。 5.萧萧: 似水柔情,精金意志。 所传布的芬芳,是一种才情的散发,更是现代诗衍展过程里,岔生出来的另一种可能,我们或许也该珍惜这种可能,放缓我们的脚步。 6.李圆珠《我读席慕蓉的“乡愁”》: 席慕蓉是一个拥有多样才情的人,她的画,她的诗,以及她的文章,几乎都是她用“心”所经营出来的。有人说,读她的诗如读一地的月光,形容她则说是一棵来自天上的树,她那浅显易懂的诗句,透露着诗人真纯谦抑的温柔,给人一种质朴而羞涩的感动。 ……流泪记下的微笑,含笑记下的悲伤
作者简介
席慕蓉,祖籍内蒙古,出生在四川,童年在香港度过,成长在台湾。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赴比利时深造。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1968年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及1987年台湾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曾在国内外举行十余次个人画展。出版有诗集、画册、散文集及选本等五十余种。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油画及素描专职教授。现为专业画家,并为内蒙古大学、南开大学、宁夏大学、南通工学院及呼伦贝尔学院五校的名誉(或客座)教授。亦是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荣誉公民。
目录
《追寻梦土》目录: 初心——序 追寻梦土 辑一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首歌 无边的回忆 飘蓬 飞鸟们 汗诺日美丽之湖 旧日的故事 莲座上的佛 困境 失母 还乡?! 在那遥远的地方 辑二 我的家在高原上 今夕何夕 萨如拉·明亮的光 风里的哈达 源 礼物 梦镜 母亲的河 我手中有笔 辑三 宝勒根道海 故居 经卷 顿悟 夜渡戈壁 四十年 黑森林 大雁的歌 父亲教我的歌 此身 父与女 我的愿望 辑四 七个夏天 记忆 朋友 “资料”与“经验” 嘉丝勒 远处的星光 嘎仙洞 穹苍·腾格里 胡马·胡马 歌王哈札布 丹僧叔叔 七个夏天 附录 三封信和一个故事/林东生 运气与机缘/林东生 回家真好/王行恭 朋友的信/晓风 时间草原/痖弦 书目 《蒙文课》目录: 蒙文课——代序1 辑一 盛宴 夏天的夜晚4 盛宴6 当赤鹿奔过绿野8 萨拉乌素河11 乌兰哈达13 青铜时代16 解谜人19 阿尔泰语系民族26 化铁熔山29 额尔古纳母亲河31 母语33 发菜36 小孤山39 无题41 口传的经典43 冬天的长夜46 喀尔玛克48 关于“离散”51 渡海54 初遇57 星祭59 版权所有61 眼中有火,脸上有光64 那夜月光明亮67 锁儿罕·失剌70 金色的塔拉74 失去的居延海77 送别80 河流的荒谬剧82 狐背红马86 族群的形成89 樟子松·落叶松91 白桦95 原乡的色彩97 夏日草原99 伊金霍洛与达尔哈特101 三月廿一日103 时光之河105 发现草原109 辑二 日记 二00六年七月113 辑三 书简 相思炭211 篝火213 鹰笛215 迷途218 永世的渴慕221 书写的意义225 关于“悲伤辅导”231 繁华旧梦239 无知的慈悲243 花讯249 生活·在他方253 宁静的巨大257 曼德拉山岩画263 辑四 芨芨草 新疆北鲵271 琉璃的旷原273 高原魂魄277 荒野279 梦中戈壁281 非写生283 再生林285 往昔289 年少的我291 巴丹吉林沙漠295 戈壁行走297 对照集300 童年物件305 热水塘311 天穹低处尽吾乡315 长路迢遥321 札阑丁325 芨芨草331 走马337 三匹狼343 金色的马鞍349 辑五 异乡的河流 玛利亚·索359 异乡的河流375
序言
《追寻梦土》序言: 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 它不常显露,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质素,一我们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 总是在无法预知的时刻——或是从书页问的一个段落,或是在人生长路上的一处转折,那感动忽然来临,我们心中霎时充满了可能是伴随着刺痛的狂喜,也可能是一种神圣而又甘美得无法言传的战栗。恍如有种悲悯从高处对我们俯视,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对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识的乡愁。 是相对忘言,是很可能一说即错的邂逅。 因为,这感知的“直觉”,也是种很难去界定的东西。我们只知道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能被激发,却不能去刻意培养,更不会随着年龄与知识的累积而增长。 它是“初心”,是上苍分配给每一个个体的天赋,是让我们在恰当的时刻能够短暂地参透天机的触角;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有人参透的范围很深很广,有人却只分得一处小小的角落。 我想,我是属于后者。 然而,即使仅只有一处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难得的时刻突然来临时慌乱得不知所措,更不会用言语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时间慢慢过去,等到自己逐渐安静下来之后,我才可能在灯下用文字来试着为那些已经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我多么希望,在不断地衡量、判断与取合之后,能够找到一种最精确的方式来表达出这种感动,以及我对于能拥有这种感动的生命的珍惜。 这就是我所有的诗以及散文的创作动机。 上面的这篇序文,写于一九九七年的舂末夏初,原是为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席慕蓉自选集》所用的。 那套选集一共有四册,全部内容约有一百万字,包含一册诗集,三册散文集。 《我的家在高原上》就在其中,也就是现在这本《追寻梦土》。 这本书里收录的是与蒙古高原有关的文字,以一九八九年的夏天作为关键点,有的诉说在这之前从未见得原乡的迷惑和彷徨,还有的是在这之后,终于见着原乡的喜悦和忧伤…… 而如今,已经是二○○八年的冬天了。 北京的作家出版社愿意将这本旧作重新出版,并且与我的另一本新书《蒙文课》同时推出。 《蒙文课》这本书另有新序,而且早已全部校对完毕,寄回去给作家出版社了。 今天晚上才开始来校对这本《追寻梦土》,在灯下将旧作一篇又一篇地慢慢审阅过去,心中颇有感触,很想要在这里再多说几句话。 常听有人说:“悔其少作。” 那意思大概是年少的作品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会觉得拙劣和单薄,怕因此坏了自己在创作上的名声吧。 可是,对我来说,却不完全是这样。 譬如在这本书里,最早的两篇如《无边的回忆》和《旧目的故事》,还是我在欧洲留学的时候写的,应该是一九六九年,新婚不久,从海外投稿回台湾,发表在当时的中央副刊上,离现在已快有四十年了。 四十年后再来读这些文字,是觉得颇为芜杂冗长,可是,也不想去修改它。因为,对我来说,这是一份珍贵的纪录。 它记录下我的“初心”。 原来,从那样年轻,那样早,那样远的岁月里,我就已经开始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了,几乎是生命自身的一种本能的寻求。 人类学家说,一个远离族群的人,在内心深处所有的惶惑与不安都是因为无法找到他自己原本应该有的“位置”。 这个“位置”,属于精神上的成分要远大于实质上的成分。 但是,它却又必须碰触到真实的时空才能显现出来。 在《追寻梦土》与《蒙文课》这两本书里,记录的是一个天涯游子如何面对自己的原乡,以及因之而起的种种触动和转变,更深深受到游牧文化的吸引,十几年间,逐渐从个人的乡愁转为对文化的探寻。 由于封面上的作者署名是“席慕蓉”,所以,读者当然可以认为,这只是我一个人的经历而已。 可是,在这条长路上逐日前行,我越来越明白,在这两本书里,作者的名字只不过是个代名词。书中的文字所呈现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大半生,而是许许多多人的故事。 是的,我是慢慢发现的,在这条长路上,原来以为只是属于我个人的寻求,其实也是许许多多族人对原乡美好大地的寻求啊! “初心”仍在,并且不只是在我一个人的心里而已,能与众人分享这路途上的悲喜,是我年轻时从来不曾料想到的幸福。 《蒙文课》序言: 去上蒙文课。 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在灯下,才刚写了上面这两行,忽觉悚然。这样简短的两行字,这样简单的事实,如果是发生在六岁那年,是极为欢喜的大事,也值得父母大书特书,把这一天定为孩子启蒙的纪念日。 可是,如果是发生在孩子已经六十多岁的这一年,父母都已逝去,她一个人在灯下,在日记本里郑重地写下这两行字的时候,还值得庆贺吗? 或许,还是值得庆贺的吧。 在南国的灯下,在不断滴落的热泪里,我一个人静静地自问自答。 或许,还是值得庆贺的吧。
文摘
《追寻梦土》文摘: 我是不到五岁就进了小学一年级的,在南京,在逸仙新村附近的一个小学里,我什么都不会,却学会了一首老师教的歌: 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上海,在南京, 我的朋友在这里。 这么多年来,我不单牢牢地记住了这首歌,并且还记住了教室里地板上温暖的阳光,和窗外对着我微笑的外婆的笑容。 我的女儿是在新竹上的幼稚园,三岁多的小女孩,每天早上去混两三个钟头,也不过是去混吃混喝,随便地唱唱玩玩罢了。所以那天下午,当她说要唱一首新歌给我听的时候,我并不太在意,埋头在书桌前的我,也不过如平日那样,随口地应答着她罢了。 然而,我小小的女儿却认真地唱起来了,用她那稚嫩的童音: 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台北,在新竹, 我的朋友在这里。 刹那之间,几十年来家国的忧患,所有的流浪、所有的辛酸都从我心中翻腾而出,我几乎要失声惊呼了。转身站起来面对着幼小的女儿,我小小的不解人事的女儿还抬着头问我: “妈妈,宝贝唱得好不好听?” 我小声地回答她:“好听,宝贝唱得好听。” 孩子没有听出我声音里的哽咽,她高高兴兴地一边唱一边跑出去找小朋友玩了,我一个人站在屋子的中间,发现热泪已流得满脸。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那个后山上开满了油桐花的小小学校里的孩子们,对他们那样羡慕的原因吧。 是今年五月初的时候,我们新竹师专美术科的师生一起下乡,到苗栗县南庄国小办一场“艺术服务社会”的活动。我们带了一些作品展览出来,再放一些电影,再请邻近的国校学生们来一起写生,送给他们一些奖品和纪念的礼物,虽然天气一直很阴沉而且不断地下着小雨,但是,所有的活动也都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了。 南庄国小实在很小很小,紧紧地贴在山边。周围全是山,全种满了油桐,正开着一簇一簇的白花,风吹过来,后山上的白花就一瓣一瓣地飘落了下来,有的飘到山上人家的屋顶上,有的就飘落到学校的操场上来了。 学校里的老师和小朋友们原来大概也是企盼着这样一天的,所以,他们也排演了一些节目来娱宾的,没想到会下这样的细雨,一会儿阴又一会儿晴,让人捉摸不定。在走过走廊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听见小朋友在问他们的老师: “老师,要不要换衣服?要不要换嘛?” 为了礼貌的关系,声音是压得很低很轻的,可是仍然可以感觉得出那语调里面所含的焦急与失望。 幸好十点多钟的时候,天气开始稳定了,甚至露出了阳光,扩音器里传出了请小朋友回教室去换衣服的消息,三面走廊里都有了欢呼的回响。我们被请到操场正面的走廊下,先看了中年级的艺术操,然后再看低年级的毛巾舞,最后是高年级的山地舞。 这些在山间长大的孩子们,有着和城市里的小孩们一样的自信,跳得好极了。我注意到他们的面容都长得很饱满,身体也很结实,低年级那些跳毛巾舞的小朋友们,更是扭得很自在、笑容可掬,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在他们跟着音乐节拍舞动的时候,后山上的人家,也都站出来从高高的街边俯瞰着我们。有老人,有抱着幼儿的妇人,也有荷锄而过的农夫,都靠在街边的红栏杆上,笑嘻嘻地往下看,并且一边还指指点点的。 我想,他们一定是在指着那一个特别高大的是谁家的儿子,那一个扭得特别厉害的是谁家的小女儿罢。在这样一个小小而安定的社会里,操场上一半的小朋友,他们大概都认得出来,虽然也许叫不出名字,但总知道是哪一家的孩子或孙子的罢。 在这个满山都种满了油桐的小小世界里长大的孩子,有多少他们自己无法体会出来的幸福呢?可是说不定,他们反而会找出成打的缺点来,他们会觉得这里太偏僻、太闭塞,生活太死板、太缺少变化,因此,在他们成为少年以后,这样安定与安静的气氛反而会使他们觉得烦躁和苦闷,恨不得能冲出去,到另外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里,去做一个潇潇洒洒的流浪者。 …… 《蒙文课》文摘: 辑一 盛宴 夏天的夜晚 第一次站在蒙古高原之上的时候,只觉得苍天真如穹庐,笼盖四野,而草原上丘陵如海浪般地起伏,置身于其中,一方面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一方面却又觉得和大地如此贴近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幸福。 后来,常有在草原上赶夜路的经验。一九九四年的夏天,从大兴安岭回海拉尔,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夜行,另外一辆车落后了,我们这辆就在草原中间停了下来。我本来已经很困了,就想赖在车上睡觉,朋友却在车外声声呼唤,要我下来伸伸腿,走动走动,我只好不情不愿地下了车。 开始的时候,马达和车灯都开着,我们几个人就在车灯前的光圈里聊天,旁边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也不想去理会。 但是,久等不见车来,我们的司机就把马达停了,把灯熄了。 灯—熄,才发现就在整片黑暗的大地之上,群星灿亮!闪烁在无边无际的穹苍中,那浩瀚的天穹和我们这几个渺小的旅人的不成比例,令我惊悚屏息,真的觉得自己缩得比蝼蚁还要渺小。可是,就在同时,我的心里又充满了一种狂喜的震撼,好像是才开始真正认识了这个世界。 这震撼久久不曾消退。 有一次,在台北,与一位心仪已久的朋友初次见面,我们谈到了蒙古高原,谈话中,他忽然问我: “快进入二十一世纪了,蒙古高原在未来的日子里,会对这个世界有些什么样的贡献和影响呢?” 虽然,我并不认为日子一定要照着这样的方式来计算,不过,在他问了这个问题之后,呼伦贝尔的黑暗大地和灿亮星空忽然都来到眼前。 那个夏天的夜晚,脚下的土地坚实而又温暖,高处的星空深邃浩瀚,是从多么久远的年代开始,这片草原就是这样承载着哺育着我们的先祖。那时万物皆有魂魄,群星引领方向,人与自然彼此敬重,彼此善待。但是,一路走来,到底有多少勇气与美德都被我们抛在身后?多少真诚与谦卑的记忆都消失了,非得要等到有一天,重新站在这片土地之上,仰望夏夜无垠的星空之时,才会猛然省悟,原来,这里就是我们的来处,是心灵深处最初最早的故乡。 所以,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在二十一世纪,我也许不能预知蒙古高原会有些什么特别巨大的贡献和影响,也许,一般人总会多往经济或者科技方面去追求,但是,我认为,蒙古高原的存在,有远比这些追求更为重要的价值。” 她的存在,让这个世界觉得心安。 她的存在,让我们知道,无论世事有多么混乱,无论人类在科技文明充斥的环境里(当然其中也包括了蒙古国的乌兰巴托或者内蒙古的呼和浩特等城市)变得多么软弱,在这一块土地上,生命总能找到更为积极和安定的本质。 蒙古高原在某种意上来说,其实不只是北亚游牧民族的家乡而已,她更是人类在地球上最后仅存的几处原乡之一了。 对蒙古高原有着更深—层的了解,也是对生命本身得到更多_层的领晤。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所有的记忆其实来自一样的地方。 盛宴 开始的时候,是朋友告诉我的,在台北的师大附中停车场附近的巷子里,有家专卖艺术文物图书的小书店,找到了之后,果然很不错,有空时就会常常进去张望一下,遇到喜欢的书,就坐下来慢慢翻看。店里很安静,店主和工作人员又都非常温和秀气,店门El还总有两三碗半满的猫饼干放在那里,供两三只看起来也挺有风度的野猫进食。 不过,几年下来,我才发现,无论在那里翻看了多少本精彩的画册,最后真正合不得放下而一定要买回家来的,却绝大多数都是与蒙古高原有关的考古文集,有的甚至只是白纸黑字厚厚一大册的发掘报告而已。 我于考古,当然是外,厅,有些文字也只是—掠而过,并没有深读。但是,由于那些发掘地点都是在蒙古高原之上,有的是我这几年走过的地方,有几处甚至就在我母亲或者父亲的故乡,都是亲得不能再亲的蒙占地名,我就忍不住要把这些书买下来据为已有带回家中,好像书一旦放在我的书架上,那在先祖故土之上曾经发生过的—切史实和传说,也都会与我靠得更近—些似的。 了解我的朋友,都能容忍我在这近十年来的行为。C说这是内在的召唤,H认为这未尝不可以解释成一种激隋,L则说这是对生命来处的追寻;然而我自己身处其中.却只觉得仿佛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虽说是先祖故土,然而所有的细节对我来说都是初遇。我是一株已经深植在南国的树木,所有的枝叶已经习惯了这岛屿上温暖湿润的空气,然而,这些书册中所记录的一切恍如冰寒的细雪,令我惊颤,令我屏息凝神,旧日的种种在我摊开书页之时以默剧般演出的方式重新呈现,是一场又一场的飨宴啊! 首先是那混沌初开的序幕,当地球还在进行造陆活动之时,那该是一幅充满了熔岩与浓烟,沸腾而又动荡不安的画面吧。 然而,即使是如此混乱,还是有些当日的讯息遗留了下来,在如今的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高原上,我们找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层——高龄三十六亿年。 然后在六亿年之前,海水从南方漫浸而来,淹没了大地,成为汪洋,生命因而在古海中发源。这时间据说有一亿多年,在这之后,陆地上升,再度露出海面,只留下许多灭绝的生物的名字。 我喜欢那些有趣的名字,譬如“准噶尔小实盾虫”、“伊克昭庄氏虫”(其实它们都是长得很难看的“三叶虫”),还有“笔石”、“角石”,还有名实相符真的如花朵—般的“海百合”。 珊瑚出现在更晚的年代,那时地壳活动频繁,时升时降,时海时陆。据说在那个年代里,海水清澈而又温暖,从粉白到艳红的珊瑚就在海底伸展堆叠繁殖,无限量却也是空前绝后地盛开,成为蒙古高原远古史上海洋生物中最后一抹的绚丽光彩。 是不是因此而让我们特别偏爱珊瑚呢?蒙古女子的首饰,珊瑚是主角,其次是琥珀和珍珠,这三样刚好都不是如其他的配饰像玛瑙或者绿松石一般的矿石。珍珠原是蚌的心事,琥珀是松脂的泪滴,而珊瑚则是古海中最美好的记忆,都是由时光慢慢凝聚而成的宝物。 或许正因为如此,蒙古民族对美丽的赞叹词汇之中常常包含了极深的疼惜,凡是可爱之处,必有可怜之因,在无边大地之上,只有时光成就一切,包括我们的繁华和空芜。 当赤鹿奔过绿野 一九九四年我初进大兴安岭之时,在鄂伦春人居住的地方,当地有位朋友说起,在山中人迹罕至的深处,有一整座在地底下生长的丛林。当时周遭吸引我注意的事物太多,他又是匆匆几句带过,因此我也没特别留神,反而是在回来的这几年里,常常想起这件事来。 去年秋天再进山中,几次联络都没能再找到他。这次去的地点大多是在鄂温克人居住的范围里,向人询问,大家都不知我所指为何,并且认为这应该没有什么可能。一座在地底生长的森林,要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呢?看样子,只好成为一个待解的谜题了。 然而我确实记得他是这么说的:“好大的一片森林,都长在地底下啊!” 有这种可能吗? 据说,在蒙古高原远古时期的地表上,离今天大概有三亿五千万年到两亿七千万年之间,曾经长满了高大粗壮的蕨类植物。据说,像是“鳞木”和“芦木”都长得根深叶茂,可以达到三四十米的高度。之后,这些大片的森林,又随着地壳的缓缓下降以及流水的冲刷,逐渐沉埋进沼泽和泥沙中去,而在它们之上,新的森林再继续生长。这种不断沉积、埋藏又重新萌发的过程,似乎是永无止境的循环,再经过两亿五千万年的炭化和演变,终于成为今日累积在地下巨大而又丰厚的煤田。 那么,有没有可能?在悠长的时光里,天地大化,曾经有过短暂如一瞬间的恍惚,有过渺小如一丝缝隙般的疏漏,因而忘记了几株无邪无知却又坚持要继续生长下去的苗木? 我多么愿意相信,那些隐藏在黑暗的角落还没有被我们发现的许多“可能”啊! 就譬如那些被我们一一唤醒的沉睡的巨兽,若非亲眼见到那已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巨大骨架,否则谁能知道恐龙和其后的巨犀,是以怎样庞然的身躯走过这个世界的? 在它们都隐退了之后,大概是在—千两百万年之前,蒙古高原气候大多是潮湿炎热,据学者的描绘,应该是一幅,热带-gN的景象,湖泊中有各类的犀牛在水面浮沉,湖边有象群,革原卜有长颈鹿和三趾马在奔跑,远处,—些犄角长得奇形怪状的古鹿群,正从密林中走下山来吃青草,它们的脚步声挺吓人的! 还好,在那个时候,“人”还没有出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名归绥)市郊大窑村南山,发现了一座旧石器制造场的遗址,根据以后几年持续发掘研究的结果,把这处遗址的时间推溯到距离今天的五十万年之前。 伴随着手工打制的石片、石刀和石核等物件的出土,在同一时期的地层里,还有许多动物的化石,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讯息。 在我母亲的故乡热河昭乌达盟(今称赤峰市)翁牛特旗北部的上窑村,也有相同的发现。好像马、牛、羊、鹿,都已经成群生活在人类的周围了,然而又还不完全是我们今天所习见的模样。隔着一段模糊的距离,它们的身影似乎特别引人揣想,还有那些名字——譬如“披毛犀”、“猛犸象”、“普氏野马”、“东北牛”、“恰克图扭角羊”、“野骆驼”和“赤鹿”等等,都好像是只有在神话里才会出现的名字啊! 当赤鹿奔过绿野,我母亲的故乡,曾经是神话和传说里的世界。 ……
ISBNbkbkh70656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席慕蓉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