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梵共尊:季羡林和他的家人弟子》内容简介: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艰辛而又丰富多彩。用季先生自己的话说:“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华梵共尊:季羡林和他的家人弟子》详尽地阐述了季羡林和他的家人弟子之间的故事。
编辑推荐
《华梵共尊:季羡林和他的家人弟子》:国学传承丛书 目录
序
儿子眼中的父亲
我与舅舅
爷爷的伟大在于他的平凡
借书
外公的女儿情
继往开来,华梵共尊
凝望远去的背影
师恩如父
东方思想应该世界化
又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以荷相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读研往事
爱国·孝亲·尊师·重友
心有良知璞玉的长者
永远的怀念
做一名合格学生
雍容依然在,华章见大爱
我的冲刺点在80岁以后
季羡林与他同时代的大师们
美文的魅力
1999年6月5日记忆
慈祥长者一代严师
音容长在风范永存
点滴追忆
怀念我们最老的校友
后记 序言
我写过三本关于季羡林先生的书,分别是《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天意从来高难问——晚年季羡林》,以及《季羡林图传》,加起来,将近八十万字,倘若要把它们浓缩成千字文,我想,不妨就挑两则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适逢大学开学,北京大学的校园內。人来人往,一片繁忙。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先去系里报到,但是他找不到地方。再说,带着这么多的行李,也不方便寻找。正在这当口,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头儿,光着脑袋瓜,上身穿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登一双黑布鞋,显得比他村里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老远就笑眯眯地望着自己,似乎在问:你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的吗?新生暗想:老头儿瞧着怪熟悉怪亲切的,仿佛自家人一样。这年头儿谁有这份好脾气? 后记
2009年12月,广东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季羡林图传》,紧接着,编辑黄红丽女士又提出“亲属和弟子缅怀季羡林”的选题,作为我,自然想为先师做点事,出一本书,也算是心香一辦吧。
元月底征稿,4月出版,时间紧,难度大,所幸,得到季承先生、梁志刚先生、郁龙余先生等大力支持,否则,这本书是难以如期完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限于时间,季羡林先生的许多亲属、弟子尚未能联系上,诸多工作,只有放到将来慢慢做了。 文摘
插图:
父亲在清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他好像没有详细地叙述过,不过我们可以在他少有的叙述和《清华园日记》里了解到一些情况。他选择了西洋文学这一专业,也以一篇论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早期诗作的论文取得学士学位。据他的日记里记载,父亲几乎每天都在读荷尔德林,因此,我对于父亲为什么对荷尔德林感兴趣,甚至以他作为自己的学士论文,都很好奇。为此,我对荷尔德林作了一些了解,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抒情诗人,生活于18-19世纪。他的早期诗歌受克洛普施托克和席勒的影响,洋溢着革命热情,多以古典颂歌体的形式讴歌自由、和谐、友谊和大自然。但是他的价值却是在他去世后一百多年,也就是20世纪中叶,才被发现的,那正好是父亲在清华求学的时期。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当时的思想状况是怎么样的。父亲那时也许正梦想着成为一个诗人,恐怕也有一些革命热情,但是他却没有投身革命的勇气和打算,否则,他应该接受胡乔木对他加入共产党的邀请。至于做诗人,父亲好像并没有明确地说过。从他的日记里看,在读大学的时候,他没有写过什么诗,也没有做诗人的志向,倒是开始写起了散文,并对自己是不是会成为一个散文家有着憧憬。另外从他一生写作的情况来看,他从没有写过更勿论发表过诗作,除去在生命后期那首《泰山颂》之外。这说明,父亲爱诗但不擅长写诗,有诗人的感情但没有诗人的表达能力。所以荷尔德林的影子,从父亲大学毕业以后便消失了。他虽然以《泰山颂》获得了世界桂冠诗人的头衔,大家或许都知道,那只不过是一场误会。对于为什么爱诗又不写诗,最后也没能成为诗人,我曾问过父亲,我说,您那么喜欢荷尔德林,喜欢中外诗歌,为什么您没有写诗,没有成为诗人?父亲回答说,我太喜欢诗歌了,但我写不好,不敢写,写散文比较得心应手。
回过来再说父亲在清华大学学习的事情。在大学里,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不是他所选的西洋文学专业,却是外系的两门课程。
ISBN | 7540678380/978754067 |
---|---|
出版社 |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卞毓方 |
尺寸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