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园出岫:张紫东孙女自述》由于补园张氏家族几代人的努力,使补园在中国园林和近代昆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补园先辈为这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岫云女士华丽人生的重要的经济、文化背景。这一个大家族有一处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把寻找文化身份的认同,看得比赚钱更重要。他们非常看重自己“读书人”的身份。高祖善贾好儒,用自己丰厚的商业利润,养了一批社会上的文化精英,从事文化的享受与生产.使补园成为当时江南沪嘉杭文入会聚的“文化高地”。刚解放时,户籍民警上门,问张紫东是做什么的。他径直答道:“我么,是读书人。”看来,他确是一辈子以读书为业的。他一生读书、编书、藏书、习字、唱曲,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给三个孙女都起了书卷气十足的名字:岫云,缦云,瑞云。“岫云”,出自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缦云”,出自尚书大传中的“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瑞云”,出自杜牧的“瑞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个个有出典,字字有来历,很有些“江西诗派”的味道。
他们不是无限地去积累物质财富,而是无限地崇尚文化,舍得在文化上消费,在子女的教育中投资,造成家族文风的蔚盛。在清末民初,苏州出现一批这样的家族,近代许多杰出人物从这些家庭里走出来,张岫云便是其中的一位,她是补园后入的又一个代表。她从一个享受荣华富贵的小姐,从民国走进新中国,转身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当时的最后一代留苏生。继后,是风雨历程。身处政治局势的剧烈变动,面对个人的逆境与困苦,她凭着一片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时俱进地,成功地完成了一个个美丽的转身,成为了社会主义的新型的知识分子。年代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她人生的历练,其经历是值得怀念的,丰富的经验更是值得汲取的。
编辑推荐
《补园出岫:张紫东孙女自述》:金色童年,补园后裔,暂居彭宅,掌上名珠,活泼女孩,灰色少年,留居上海,鬼门关前,住进补园,重返上海,银色青年,约大学生,工大教师,回到同济,留学苏联,友谊长存,难忘岁月,留苏见闻,苏联风光,学成归国,红色中年,农村四清,“文化革命”,五七道路,重新工作,多彩晚年。 目录
序
一 金色童年
补园后裔
暂居彭宅
掌上明珠
活泼女孩
二 灰色少年
留居上海
鬼门关前
住进补园
重返上海
三 银色青年
约大学生
工大教师
回到同济
留学苏联
友谊长存
难忘岁月
留苏见闻
苏联风光
学成归国
四 红色中年
农村四清
“文化革命”
五 七道路
重新工作
五多彩晚年
发挥余热
国外旅行
梦归补园
补园雅集
记录往事 序言
2008年夏天,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时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范敬宜先生在读了张岫云、张瑞云姐妹俩分别编著的《补园旧事》及(《补园旧事续编》两书后,十分激动。因为,他由此看到了家乡的一道带有鲜明苏州个性色彩的人文景观。岫云女士从十二岁住进补园,十六岁跨出补园,这五年里,她生活在祖父张紫东身边,受到良好的、正规的教育。她是补园里走出来的最后一代闺秀,她的自传无疑可成为供史学家解剖的“活体标本”。
我与补园张氏的结识较早。我在园林管理部门工作时,常与园子的管理员一起值夜班。游客散尽,大门关落,偌大一座园林就这么三两个人,与白天熙熙攘攘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文摘
插图:
一 金色童年
补园后裔
祖居清河。七世祖张诚声手工制扇为业,后经营山东济南名店“有容堂”及苏北盐场等。六世祖张肇培南迁定居苏州,发于晚清“同光中兴”。高祖张履谦(月阶)公(1838-1915),秀才,曾任户部山西司郎中,苏州商会总理等。他天资聪颖,热爱文化,尤擅书画,篆刻,昆曲。1871年购得汪氏旧宅,修建后,名为“补园”(今拙政园西部)。补园占地面积十二点七亩,南北约120米,东西约60米,充分体现苏州园林“小中见大”的特点,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经典。布局以曲尺水池为主,有假山如云,名“云坞”,有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俗名“鸳鸯厅”。还有亭影如塔“塔影亭”,残荷听雨“留听阁”,登高望翠“浮翠阁”,石矶垂钓“笠亭”,风月自赏“与谁同坐轩”,斋楼倒影“拜文揖沈之斋”,卧虹临水“波形水廊”和隔墙观景“宜两亭”等十景。补园内充满诗情画意,是有形之诗,无声之画,虽由人作,却宛自天开,“借景一对景”“叠景”组合出一首动人长诗和一幅美丽国画。中国昆曲与苏州园林密切相关,曲名与园林相系,曲境与园林更是相互依存,在形美之外有声美。昆曲身段细腻,文辞华丽,音节抑扬,与园林风景的自然、风雅、优美、精致,,同是祖国文化的精粹。
外婆一家来沪借到房子后把我们接去帮母亲照顾我们。外婆一生给母亲无法计算的帮助,她为我们出生准备丰富的“催生包”(四季衣服、被褥等),那些衣被我子女、外孙女都受益(有一件至今留在箱子里作永远纪念)。父亲受“左”的思想影响,解放后不大欢迎外婆来,我总感不安。母亲背着父亲去看外婆,舅父病故后母亲负担外婆生活费,一再申明用的是彭家嫁妆的钱(我工作后一直给外婆零用钱)。母亲明白没有外婆帮助,四个孩子不可能都成长起来,特别是那年冬天,最大不满6岁的四个幼儿同时出痧子(那时麻疹是要送命的),外婆帮母亲把走近死亡线的孩子带出了死神之手。我还能回忆起睡在暖和被窝里,吃着“鸡鸣炉”(一种紫铜小炉子)煮的粥和京冬菜(一种酱菜)的美味。
父亲在美国进的是有名的工科大学“美国依里诺州立大学”攻读土木工程硕士学位,不久与国内断了音讯,他半工半读完成学业,为照顾妻儿,1938年夏从美国回来,全家团圆。我们跟父亲一起搬进了法租界“万宜坊”,顾亦东教授(复旦化学系)家三楼上,那时有孩子要租房不容易,好在顾家是老朋友。
ISBN | 7807138807 |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作者 | 张岫云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