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点世界文化(彩图版)》介绍了什么是“摩西十诫”?古代印度为什么会出现种姓制度?潘多拉的魔盒里到底装有什么?吸血鬼真的存在吗?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点。“知道点”丛书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呈现,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世界文明的博大精深。
编辑推荐
《知道点世界文化(彩图版)》:余秋雨鼎力推荐并作序
中国人文素质必读书
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呈现 媒体推荐
中外文化是万仞群峰,我们不应该畏其高峻而仓皇躲开,更不应该看了两眼而自以为已经了如指掌。我们所能做的是,尊敬地在山脚下仰视,勤快地在山道口打听,简单说来,也就是:知道点。
首先,不知道是可惜的。区区五尺之躯,不以文化群峰作为背景,只是一种无觉无明、平庸卑琐的生理存在。人凭文化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沟通,并通过文化证明自己是谁,对此,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有一种荣辱感。
但是,紧接下来的问题是,必须提防人们对于文史知识的沉溺。沉溺,看似深入,实则是一种以文化名义制造的灭顶之灾。中国明清之后一直有一批名人以引诱别人沉溺来谋生,很不道德。因此,必须在文化的群峰间标划一些简明的线路,在历史的大海中铺设一些浮标的缆索,使人们既领略山水之胜景又不至于沉溺。这种做法用一种通俗用语来表述,就是不必知道得太多、太杂、太碎、太滥,只须“知道点”。
——著名学者 余秋雨 目录
古文明的脉络
玛雅文明之谜/003
玛雅人的金字塔/006
神秘的能场/007
提卡尔国家公园/008
失落的玛雅文明/010
与神共舞的玛雅人/013
外星人建成的马丘比丘/016
英国史前巨石阵之谜/019
无可逃脱的法老诅咒/020
永恒的真身/024
斯芬克斯的守护/025
会说话的石碑/027
神奇古都底比斯/030
太阳之子埃赫那吞/032
刻在泥版上的文字/034
让人神往的“美索不达米亚”/037
汉穆拉比和刻在石柱上的法典/039
尼布甲尼撒二世/041
“冒犯上帝的城市”——巴比伦/043
亚述帝国与“血腥的狮穴”/045
“宇宙之王”——居鲁士/047
大流士改革/049
《一千零一夜》/052
推开异域之门
流浪的犹太民族/057
寻找“约柜”和“所罗门珍宝”/060
所罗门的智慧/062
所罗门的印章/062
摩西“十诫”/063
哭墙/064
埋在“死人之丘”下的城市/065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067
《摩诃婆罗多》/068
“吠陀文学”小释/071
迦梨陀娑和《沙恭达罗》/072
恶魔阿修罗/073
伟大的阿育王/074
纪念爱情的奢侈品——泰姬陵/076
日本茶道/078
“剖腹自杀”的真相/079
假名文字的由来/080
俳句/082
浮世绘/082
舞乐、歌舞伎和能乐/083
朝鲜的文字变迁/085
信仰之旅
艺术宝库阿旃陀石窟/089
“舍身饲虎”/092
佛陀/093
涅槃/093
佛之“三毒”/093
舍利和塔/094
犍陀罗艺术/094
吴哥古迹/095
婆罗浮屠佛塔——印尼的金字塔/097
希腊的光荣
地下迷宫/101
雅典卫城/102
希腊国宝——帕特农神庙/104
奥林匹亚赛会/106
为美女而战/108
马拉松/111
斯巴达/113
亚历山大/116
改革家梭伦/118
伯里克利与雅典/120
贝壳放逐法/122
雄辩家德摩斯梯尼/124
希罗多德/126
“助产”的苏格拉底/128
阿喀琉斯与乌龟/129
苏格拉底之死/130
柏拉图/131
只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134
天父——宙斯/136
《荷马史诗》/137
《伊利亚特》/138
诗人桂冠的来历/140
古希腊悲喜剧的诞生/141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142
索福克勒斯/144
欧里庇德斯/146
《伊索寓言》/148
希腊雕刻——《掷铁饼者》/150
米洛斯的维纳斯/151
罗马的梦想
庞培古城/155
……
中世纪的十字架
文学心灵的历史
现代哲学与科学
神奇的艺术旅程 序言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文系的一批青年学者编了一套“知道点”从书,邀我写序。我对丛书的名称有点好奇,一问,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就决定写了。
原来,这套丛书里每一本的标题,都以“知道点”开头,如《知道点中国历史》、《知道点中国文化》、《知道点世界文学》……落脚点都显得宏大,而着眼点却很谦虚,显出青年学者的俏皮。中外文化是万仞群峰,我们不应该畏其高峻而仓皇躲开,更不应该看了两眼而自以为已经了如指掌。我们所能做的,是尊敬地在山脚下仰视,勤快地在山道口打听,简单说来,也就是:知道点。
首先,不知道是可惜的。区区五尺之躯,不以文化群峰作为背景,只是一种无觉无明、平庸卑琐的生理存在。人凭文化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沟通,并通过文化证明自己是谁,对此,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有一种荣辱感。 文摘
插图:
不管参观哪一个古迹陈列馆,孩子们总是要问起木乃伊在哪里,成年人也同样聚集在木乃伊周围。木乃伊总是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人们对已经死去几千年又经脱水防腐处理的自己的同类总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许多木乃伊虽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却仍然保持完好,似乎岁月的流逝对它们丝毫不起作用。是何种奇特的文明使木乃伊得以产生?为什么那时的人坚决不承认死亡是永恒的?木乃伊就是来自那久已逝去的世界的信使,它们虽然哑口无言,却能告诉我们不少事情,使我们解开这些疑团。
人们要求对身后遗体加以保护,避免腐败分解,这是一种普遍的愿望。据《圣经·约翰福音》记载,耶稣基督那备受折磨的尸体是浸泡在重“约100磅的没药和沉香混合液中”防腐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体是用蜂蜜保存的;而保存英国海军大将纳尔逊勋爵的遗体时,用的是白兰地。早在古代埃及,对尸体进行防腐保护的技术就已经发展到十分完善的程度了。
最早的木乃伊是在被燥热的空气所灼热的埃及沙土地中自然而然形成的。5000年前的这种尸体,是从浅层沙漠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这些尸体最初埋葬时根本没有棺材。在古法老时代,修建密封坟墓之风开始盛行,他们希望借此保护尸体免受猛兽侵扰。
人们所知的现存最古老而完整的木乃伊,是第五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500年)为数不多的、经过精心装饰的干尸。从那时起木乃伊制作者的技艺持续了3000年之久,从未间断,并在公元前10世纪时达到黄金时代。
ISBN | 7503940549/978750394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作者 | 邓金林 |
尺寸 | 16 |